王萍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強調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問題的生成和轉化是關鍵環(huán)節(jié),而生成及轉化的情境和需要更是至關重要的。我校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KEVA積木搭建”為載體,在課程實施中嘗試如何進行“問題生成一轉化式”教學。在學習情境中生成問題,在研究中轉化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在創(chuàng)意制作中升華問題,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搭建課上出了“問題”課堂情境“問題生成”
積木搭建課程是一個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動手實踐能力為目標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程開設以來因學具簡單而創(chuàng)意無限贏得了孩子的喜愛。孩子們說:“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一個學期下來,?亥子們不僅學會了“KEVA”積木搭建基本技法:平搭、側搭、豎搭,還掌握了不少基本結構,如螺旋結構、碗形、圓頂、球體、懸臂結構、之字形塔。
此時,課堂出現了“問題”:積木條為什么都是相同的尺寸?這個尺寸是怎樣確定下來的?這些基本結構螺旋結構、碗形、圓頂、球體等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在武漢地區(qū)有哪些具體運用?學會這些技能在生活中有用嗎?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深人思考我們發(fā)現,這是學生對積木搭建產生的興趣和更有價值的問題。于是,我們決定將這些問題提升為本學期長期研究的活動主題:研究基本結構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及創(chuàng)意。
至此,這個由學生真實學習發(fā)展需要和真實生活出發(fā)產生的研究主題,拉開了研究的序幕。
走出教室尋找“模型”觀察后的“問題轉化”
身處超級工程的建造大國,不難找到這些基本結構的經典作品,如鳥巢、中國館等,但基于學校真實學習和學生真實生活的兩方面認真考量,我們選擇了學校附近影響力最大的武漢網球公開賽的主場地—光谷國際網球中心。這個武漢市地標建筑和新的城市名片,從空中看是一個高速旋轉的網球造型,動感十足。學習積木搭建課程的孩子來到場館實地考察,他們參觀了這一靈動建筑全貌;聽取了場館建設方工程師關于施工中如何實現設計的故事;觸摸了武網中心的建筑模型和剖面模型,感受學校課程內容生動應用于建筑設計中的無限魅力。當然,孩子們還帶去了自己在課堂中產生的問題和疑惑。
在生活現場,在知識和技能發(fā)生的地方進行現場學習、請教,用自己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心靈體驗,這種學習是記憶深刻的,是鮮活生動的。螺旋結構、碗形、圓頂、球體這些孩子在課堂上學到的基本結構,在這個巨大的旋轉的“網球”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和設計,由此孩子們產生了動手做一個網球中心的沖動和欲望,知識和技能自然落地生根發(fā)芽。
武網中心的工程師和師生一起設計了本次考察參觀后的研究內容:一是用積木搭建一個“武網中心”,看看用到了哪些基本結構和基本原理?二是有了這些基本結構和基本原理,你還有哪些生活創(chuàng)意和想法?
研究過程“跨學科”多科會診問題的解決
要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或現象,需要多學科視野匯集、融合才能實現,對于帶回的兩個問題更是需要跨學科“多科會診”的深度學習和研究。孩子們和教師一起設計了幾個專班進行研究:
數學小組:根據網球中心的實際比例和積木的尺寸,進行縮小比例關系的設計,確定復制品的基本大小。
美術小組:完全復制可能性不大,要進行外形簡化,設計留下最能代表網球中心特點的外形設計。
科學小組:運用積木探究“網球中心”工程結構,重點設計平衡力、重力、支撐力、對稱性等原理在搭建中的具體操作方法。
三個小組既分工研究又相互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周社團時間師生們在搭建教室討論、設計、修改、完善,多種方式記錄、搭建半成品或關鍵部分。近一個月時間,師生們以再造“網球中心”為任務驅動,在科學、美術、數學學科之間穿梭,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動手實施,各學科的知識在現實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產生了有意義的關聯(lián),更為重要的是,30多個孩子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真切地感受如何合作、如何共享,課堂教學與生活世界在他們手中正在融通……
“多學科融合”“跨學科研究”在研究“積木條為什么都是相同的尺寸?這個尺寸是怎樣確定下來的?”這些問題時得到了充分體現。上萬個尺寸完全相同的積木是怎樣產生的?孩子們在數學老師和綜合實踐課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探究:實物測量——一塊積木的具體尺寸;作品觀察一對經典積木作品如橋梁、房屋、木塔等進行觀察,發(fā)現積木的長寬高在搭建中的比例關系。通過多學科的融合學習,他們驚喜地發(fā)現了積木的尺寸秘密。在美術老師的幫助下,孩子們用示意圖畫了長寬高的比例關系,計算出長寬高竟符合黃金分割比例關系,孩子們恍然大悟:難怪我們的積木搭建作品每一件都是美的。
實踐應用“再提升”創(chuàng)意物化成果的形成
兩個月后,積木搭建小組宣布了兩項“預期”研究成果,一是他們成功地搭建了微型的“武網中心”,這個更顯質樸和笨拙的作品貴在“神似”:雖說沒有那樣的氣勢恢宏,光彩四溢,但碗形和球體兩種結構的結合變化,螺旋式的拼搭方法,一個充滿智慧的木質“網球中心”橫空出世了。
第二個研究成果讓我們大開眼界,亥子們用火柴棒、瓦愣紙、彩色黏土等材料做成了四座色彩各異、觀感十足的“武網中心”。孩子們自豪地說,有了這些基本結構和原理,什么材料我們都能做成!不難發(fā)現,到生活現場中找到知識或現象的發(fā)生地,研究其核心研究價值,以不變應萬變,鋼鐵結構“武網中心”真的可以變身“任意型材”。
研究主題看似結束了,但帶回的第二個研究主題更具挑戰(zhàn)性一“有了這些基本結構和基本原理,你還有哪些生活創(chuàng)意和想法?”這不僅是孩子們的學科知識又一次進人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是在第一個研究主題研究的過程中產生的延伸、綜合乃至提升。
有了核心知識和能力,亥子們再一次進人學習和現實生活,實現了從問題走向問題的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