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茶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文化的內(nèi)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它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為此,本刊設(shè)立“中華茶文化”專欄,邀請茶文化專家、“多聊茶”創(chuàng)始人楊多杰為您講述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
油條,是北京人都愛吃的早點??傻搅颂旖?,這種吃食被稱作“果子”。天津煎餅與北京的不同,用油條代替了薄脆。因此,天津煎餅學(xué)名叫“煎餅果子”。油條,本是再普通不過的食品,可是相隔兩百多里路,叫法已經(jīng)有了很大差別。要是在廣東,油條則被叫做“油炸鬼”。不明就里的人,很難想象這幾種名字說的是一種東西。
中國地大物博,食品往往存在“一物多名”的現(xiàn)象。茶,當(dāng)年也是如此?!恫杞?jīng)·一之源》中記載: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由此可見,在陸羽生活的唐代中葉,茶至少還擁有著五個名字。
這里面除了“茶”,只有“茗”字如今還在使用。比如,“喝茶”和“品茗”兩個詞至今仍可通用。只是“品茗”二字,聽起來要更為文雅一些?!败弊忠驗檠胖?,也經(jīng)常可以用到人名中。例如《紅樓夢》中,寶玉的書童就叫“茗煙”。
反而是“茶”字,很少見人拿來起名字??赡苁侨藗兌加X得“茶”字,說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茶;而“茗”字,表達(dá)的則是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之茶吧。起名字是大事,自然要用文雅些的字了。
至于“槚”“蔎”“荈”,如今已經(jīng)成了生僻字。若是茶葉包裝上出現(xiàn)了這些字,估計消費者都不知道是賣什么的了。其實在唐代以前,這些字都曾代指過茶葉。比如三國時期,吳國國君孫皓就賜給大臣韋曜“茶荈”以代酒。
關(guān)于茶的這些五花八門的名字的產(chǎn)生,很可能是跟各個產(chǎn)地的方言不同有關(guān)。例如西漢揚雄《方言》中,就明確記載“蜀西南人謂荼曰蔎”。中國茶葉的種植,最早就是在西南地區(qū)??删褪撬拇ㄊ?nèi),對于茶葉的叫法也不相同。例如“葭萌”二字,也是蜀人對于茶的稱謂。
可以說在茶葉發(fā)展初期,各地都根據(jù)自己的習(xí)慣來給它命名。
比起“荈”“蔎”“槚”這幾個字,“荼”字的使用其實更為廣泛?!拜薄弊肿钤绯霈F(xiàn)在《詩經(jīng)》中。但要注意,《詩經(jīng)》不少篇章中說到的“荼”不是指茶。《爾雅·釋草》中記載,荼是苦菜的意思。當(dāng)然,這個苦菜具體指什么也沒說清楚。其實在古人眼中,可能茶與菜也沒什么區(qū)別,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粥。而茶吃起來,也具有苦澀的口感。所以像《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里的“誰謂荼苦”,到底說的是茶還是苦菜,至今仍存有爭議。
但可以肯定,“荼”字確實是“茶”的別稱之一。至于古人何時啟動“荼”字中“茶”的含義,則多少有些令人不好琢磨。也由此可見,早期名字的不確定,為人們辨識茶葉帶來了困難。就像如今新電影發(fā)布一樣,總要給媒體一份通稿以便統(tǒng)一?;饷值膹?fù)雜性,成了茶葉傳播所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雖然只是差了一個筆畫,但從“荼”到“茶”卻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恫杞?jīng)·一之源》明確說,“茶”字出自《開元文字音義》。這部書是唐玄宗所撰,本應(yīng)有三十卷,如今已經(jīng)散佚。按現(xiàn)有的資料來推測,《開元文字音義》是一部與《說文》《字林》類似的字書。我們可以說,將“荼”省去一筆,定為現(xiàn)在的“茶”字,是唐玄宗以御撰的形式定下來的。由此,“荼”中茶的含義,終于被正式剝離出來了。
新鮮事物的出現(xiàn),總要面臨一個新舊交替的過渡期。從“荼”到“茶”,也不例外。清代學(xué)者顧炎武在《唐韻正》中記述了他游覽泰山的見聞。他看到唐大歷十四年(779)的碑文上,赫然刻著“荼藥”二字;唐貞元十四年(798)的碑文上,則刻著“荼宴”二字。但是唐會昌元年(841)柳公權(quán)書《玄秘塔碑》和大中九年(855)裴休書《圭峰禪師碑》上,就都用了“茶”字。
陸羽寫作《茶經(jīng)》,初稿完成于758—761年之間。這個時候的唐朝文壇,可以說還是“荼”“茶”二字并用的。而陸羽在寫作中,則非常明確地選用了“茶”字。通篇不用“荼”字,其目的就是不讓人產(chǎn)生混淆。最后的書名定為《茶經(jīng)》,也對“茶”字的推廣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茶經(jīng)》成書半個多世紀(jì)后,“茶”字終于得以為大眾所接受。至于其他那些曾用名,則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茶”字的廣泛使用,使得這種“南方嘉木”具有了統(tǒng)一的標(biāo)示。也只有如此,它才有可能成為一種行銷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商品。“茶”字,可以說是這種飲品的第一個商標(biāo)。在這個商標(biāo)的確立和推廣上,陸羽的《茶經(jīng)》功不可沒。
作詩有詩人,寫詞有詞人,唱歌的稱為音樂人。自然而然,茶文化圈里也出現(xiàn)了不少茶人。喝茶的,可以叫做茶人;泡茶的,也可以叫做茶人。仿佛只要是愛茶的,都可以叫做茶人。
其實茶人算不上是個新鮮詞匯,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陸羽《茶經(jīng)·二之具》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茶人”這個名詞: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fù)以采茶也。
這段話里,其實主要介紹了籝(同“籯”)這種工具,順便提到了“茶人”二字。殊不知,這無意中的一句話,卻是關(guān)于茶人最早的記載了。這里的茶人,顯然與今天的含義大相徑庭。如果翻譯過來,《茶經(jīng)》中的茶人應(yīng)該是指采茶人,就像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漁人是指打魚人一樣。反過來講,采茶制茶是茶人的必修課。從這種考核標(biāo)準(zhǔn)來看,當(dāng)今茶人又有幾位能夠合格呢?
茶圣陸羽,似乎做到了?!恫杞?jīng)》中,有“二之具”和“四之器”兩章。我經(jīng)常讓人只通過章節(jié)名來猜其中的內(nèi)容。結(jié)果,人們往往一頭霧水。他們大都認(rèn)為,器、具不是一回事么?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也基本上把蓋碗、茶壺、茶杯統(tǒng)稱為茶器具??稍陉懹鹂磥恚@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茶經(jīng)·四之器》,主要講飲茶所用的各種器具?!恫杞?jīng)·二之具》,則講制茶用的各種工具。這是很多人想象不到也不好理解的。一般人看來,飲茶是風(fēng)花雪月的雅事,何苦要把笨重粗鄙、毫無美感的制茶工具也拿來討論呢?但是,陸羽卻在《茶經(jīng)》中單辟出一個章節(jié)來描寫、記錄制茶工具,這不能不說是了不起的眼界。
縱觀《茶經(jīng)·二之具》,其中詳細(xì)介紹了采摘、制造、貯藏蒸青餅茶的一系列十多種器具。從形狀、材質(zhì)、尺寸到用法和功能,如數(shù)家珍??梢钥闯觯懹饘牟刹璧街撇璧囊幌盗辛鞒谭浅J煜?。《茶經(jīng)·一之源》也曾詳細(xì)描述過茶葉的種植方法。由此可以推斷,陸羽應(yīng)該親自參與過整個茶葉生產(chǎn)制造過程。茶圣陸羽,確實算是一位“茶人”。
并不是說每位愛茶之人都要成為茶農(nóng)。但走出茶室走進(jìn)茶田,走出茶樓走進(jìn)茶廠 ,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過程。體驗種茶、采茶,才能對茶產(chǎn)生敬畏之心。我很喜歡清代陳章的《采茶歌》:
風(fēng)篁嶺頭春露香,青裙女兒指爪長。
度澗穿云采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
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
很多人印象中,采茶女都是優(yōu)雅漂亮的形象??晌易弑橹型獠枭?,看到的卻都是曬得黢黑、滿手傷疤的采茶婦人。想必當(dāng)年的茶圣陸羽,應(yīng)該也是一樣的形象了。正是因為親眼見到了采茶的過程,親身經(jīng)歷了制茶之苦,才能對茶室中的成茶,油然而生出一份憐愛之心。懷揣此心,沖泡茶時才能更加專注用心。所以說,上茶山下茶廠,也是做茶人的必修功課。
我經(jīng)常問別人的一個問題是,一斤上等龍井中有多少芽頭?大部分人回答是幾千個,膽子大的會說上萬。其實,一斤高檔綠茶中竟然有六到八萬個芽頭。也就是說,采茶工人要重復(fù)六到八萬次采茶的動作,才有可能做出一斤成茶。
自從講過這件事情后,很多人再也舍不得浪費一點茶葉。即使不小心灑在桌子上,都會小心翼翼地將茶葉撿回到蓋碗中。想做一位合格的茶人,不妨先從愛惜茶葉開始吧。
陸羽寫《茶經(jīng)》時,為制茶工具單獨辟了一章。這樣的做法,足見其見識高于一般文人。也可以說,陸羽懂的不僅是“茶葉”,而是“茶業(yè)”了。他能夠被尊為茶圣,這一章為他加了不少分。
在《茶經(jīng)·二之具》記載的眾多制茶工具當(dāng)中,哪一種最為重要呢?我常被問及這樣的問題,也曾幾次到原文中尋找答案。坦白講,陸羽并沒有明說。但在順序上,陸羽把“籝”排在了第一位。
“籝”的用途很明確,原文講“茶人負(fù)以采茶也”。也就是說,它類似于今天采茶用的竹筐。有人說,“籝”能排在第一位是由于工序的原因。制任何茶,采茶都應(yīng)該是第一步驟嘛。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可我想茶圣陸羽可能還另有一層深意。
首先,“籝”應(yīng)該是陸羽最為常用的一種工具。因為,采茶是陸羽日常的重要工作之一。茶圣有兩位好朋友,一位叫皇甫冉,另一位叫皇甫曾?;矢κ闲值?,分別寫過《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和《送陸鴻漸山人采茶》的詩篇。兄弟二人,都曾送陸羽去采茶。估計在朋友眼中,陸羽不是在采茶,就是在去采茶的路上。
還要注意的是,陸羽“籝”中盛放的可不是茶田的園茶,而是深山里的野茶?;矢θ健端完戻櫇u棲霞寺采茶》中說,陸羽經(jīng)常背著茶籝“遠(yuǎn)遠(yuǎn)上層崖”。有時候一去好幾天,甚至還要“時宿野人家”?;矢υ端完戻櫇u山人采茶》里,則說陸羽是“采摘知深處”。有時候進(jìn)入無人的大山,真是“煙霞羨獨行”。陸羽采茶不光是辛苦,有時候還帶著些許的危險。
陸羽這么辛苦,顯然不可能只為采摘一點茶青。他進(jìn)山采茶的真正目的,很可能是去探求未知的茶樹品種。其意義,類似于今天的野外科考。事實也證明,中國大量優(yōu)良品種的茶樹都是由這些負(fù)著“籝”的采茶人發(fā)現(xiàn)的。沒有翻山越嶺的采茶人,也就不會有中國豐富多樣的茶葉品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