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猛,叱干家助,曹 偉,紀 楨
(安康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化工系,陜西 安康 725000)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其結構式是H(OCH2CH2)nOH,是由環(huán)氧乙烷與水或乙二醇逐步加成聚合而成,是相對分子質量不同的PEG高聚物總稱。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無免疫原性,親水性[1-2],PEG及其衍生物常常在化妝品、醫(yī)藥及建筑等行業(yè)作為保濕劑、乳化劑、載體修飾劑、抗體拮抗劑使用,對人們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3]。由于其雙端羥基反應活性較低,不易發(fā)生反應,故此在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應用中,主要采用不同的活性基團取代其羥基,例如:羧基、對甲苯磺酸基、醛基、氨基等[4-12]。本研究采用對甲苯磺酸酯法對其羥基進行活化,并采用水熱法與氨水反應,合成雙端氨基聚乙二醇[6-7],并對其合成工藝路線進行優(yōu)化,為今后工業(yè)化生產提供理論參考。
聚乙二醇6000(PEG-6000)購自廣東光華化學廠有限公司,二氯甲烷(CH2Cl2)、吡啶、四氫呋喃(THF)、乙醚購自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對甲苯磺酰氯(TsCl)購自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碳酸氫鈉、氫氧化鈉購自西安拓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氨水25%~28%購自天津市天力化學試劑有限公司,鹽酸(12 mol/L)購自鄭州龍達化工產品有限公司。所有試劑均為分析純。
FT-IR200傅立葉紅外光譜儀(美國Nicolet公司);KH-150反應釜(西安安泰儀器科有限公司);AVANCF 300MHz型超導傅立葉數字化核磁共振儀(德國Bruker公司),CDCl3為溶劑,TMS為內標;DMSO為溶劑,TMS為內標。
圖1 聚乙二醇二胺(PEG-bis-amino)合成工藝
1.2.1 PEG-bis-amino合成
取4.2 g PEG6000溶于CH2Cl2,按物質的量比加入一定量的TsCl和吡啶,充分混合,25℃反應24 h,用3 mol/L的HCl洗滌3次,取上清液(有機層),有機層加入過量碳酸氫鈉攪拌,過濾,濾液蒸干得到白色粉末狀PEG-対苯磺酸酯粗品(PEG-OTs),將PEG-OTs在室溫下溶于THF中,加入過量乙醚在0℃下冷凍12 h,析出大量沉淀后過濾,回收乙醚,再將過濾后的固體減壓干燥后,放于高壓釜中,加入過量氨水,于140℃左右密閉反應約6 h后,冷卻至室溫,再用CH2Cl2多次萃取水相(上層為有機相),合并有機相后加入氫氧化鈉水溶液,攪拌4 h,用蒸餾水多次洗滌至中性pH值=7,真空干燥得到白色固體,即為PEG-bis-amino。
1.2.2 紅外光譜
取合成的PEG-bis-amine樣品,與KBr壓片,在傅立葉紅外光譜儀(FTIR)上,檢測其紅外光譜,并和PEG6000的譜圖進行比較。
1.2.3 正交試驗設計
根據文獻資料[6-7]的實驗結果表明,PEG與TsCl的物質的量比(PEG∶TsCl)、溫度及反應時間對PEG-bis-amino的產率影響較大,因此進行L9(33)正交設計,即3因素3水平的正交設計(表1),確定PEG-bis-amino的最佳工藝。按正交實驗設計,共進行9組實驗,每組實驗重復3次。
表1 PEG-bis-amino合成L9(33)正交實驗設計(n=3)
PEG-bis-amine紅外光譜(圖2A)表明,相較于PEG6000,其在2887 cm-1、1467 cm-1、843cm-1的C-H的伸縮振動、彎曲振動和搖擺振動所形成的特征峰均有減弱;有-NH2在3500 cm-1和3400 cm-1附近有兩條弱的吸收帶,圖2B -NH2在3400 cm-1的吸收強度低于圖2A-OH的吸收強度。1957cm-1處形成的峰有可能是PEG-NH2的N-H鍵的的特征峰。
圖2 PEG6000(A)和PEG-bis-amine(B)的紅外光譜
表2 正交設計實驗結果分析(Mean±S.D.n=3)
從正交結果中可以看出A2B3C1的反應條件產率最高,即n(PEG)∶n(TsCl)為1∶2的物質的量比配制溶液,當氨基化時間為6 h,溫度為140 ℃時所得到雙端氨基聚乙二醇的收率最高
為54.28%。實驗過程中吡啶為縛酸劑,其一是為了加快酯化反應速率;其二是吡啶本身結構較穩(wěn)定,并且呈無色透明的溶液狀態(tài),不會對反應液與反應物造成不良影響。PEG-OTs與氨水反應生成PEG-bis-amino時,以氫氧化鈉為縛酸劑,其作用是加快反應速率并中和過量的對甲苯磺酸。從實驗結果看,溫度對PEG-bis-amino的產量影響最i大,物質的量比次之,反應時間再次之。
從實際得率上看,與文獻[6-7]的得率相比相對較低,可能是由于PEG6000分子量較大,其空間位阻效應影響了產率。
[1]姜忠義,許松偉,高 蓉.生物分子化學修飾用聚乙二醇衍生物的合成及應用[J].高分子通報,2002(1):34-40.
[2]蔣福升,丁志山,呂圭源.聚乙二醇前藥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2007,42(12):881-885.
[3]Claudia Fruijtier-P?lloth.Safety assessment on polyethylene glycols (PEG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s used in cosmetic products [J].Toxicology,2005(214) :1-38.
[4]熊成東,王亞輝,袁龍明,等.聚乙二醇衍生物的合成研究進展[J].高分子通報,2000,39(1):39-45.
[5]王孝杰,孫建平,李效東,等.氨基化單甲氧基聚乙二醇的合成研究[J].精細化工中間體,2006,36(1):40-42.
[6]王琴梅,潘仕榮,張靜夏.雙端氨基聚乙二醇的制備及表征[J].中國醫(yī)藥雜志,2003,34(10):490-492.
[7]于宏偉,那海麗,高巖磊,等.雙端氨基聚乙二醇的合成[J].化工中間體,2011(9):49-51.
[8]Lottner C,Bartk C,Bernhardt G,et al.Soluble tetraarylporphyrin-platintum conjugates cytotoxic and pho-totoxic antitumor agents[J].J Med Chem,2002,45(10):2079-2089.
[9]Chen Yiyan,Baker G L.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aba amphiphiles[J].J Org Chem,1999,64(18):6870-6873.
[10]楊保珍,張?zhí)烀?聚乙二醇修飾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J].藥物生化技術,1998,5(1):12-16.
[11]董炎明.高分子材料實用剖析技術[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1997:80-81.
[12]Kogan T P.The synthesis of substituted methoxypoly(ethyleneglycol) derivatives suitable for selective protein modification[J].Synthetic Communications,1992,22(16):2417-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