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位於河南省嵩山地區(qū),包括周公測景臺和登封觀星臺、嵩嶽寺塔、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8處11項優(yōu)秀歷史建筑。201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國第39處世界遺產(chǎn)。
主要景點(部分)
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56-87年)已經(jīng)存在,現(xiàn)存建筑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現(xiàn)存建筑多復建於明清,為官式建筑的代表,也是國內(nèi)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組道教古建筑群。
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建於東漢年間(公元118-123年),是中國僅存的時代最早的廟闕,代表了中國古代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筑的典范。雕刻於漢三闕上的圖畫、篆書、銘文十分精美,是研究建筑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
嵩嶽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nèi),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jīng)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
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筑——登封觀星臺,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天 文學家郭守敬以此為中心點觀測並推算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其精確度與現(xiàn)行公歷僅相差26秒,創(chuàng)製時間卻早了300年。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創(chuàng)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chuàng)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fā)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