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瑛琦
幾千年來,中國人從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鐘情旅行。無論是象牙塔里的大學生,職場里的小白領,還是白發(fā)蒼蒼的老年人,大家都想出去看看,去大理感受蒼山洱海風花雪月,去布達拉宮感受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去愛琴海感受異域風情。旅行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那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在網絡爆紅后,人們對旅行更賦予了一種情懷。通過旅行滌蕩靈魂與心靈,去追逐詩和遠方,畢竟“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更何況“你現(xiàn)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愛過的人和走過的路”。
理想是美好的,可一到假日,網上就有很多人吐槽,出門旅游的人實在太多了,高速公路上堵得要命,想上廁所都不行。哪怕只是個小有名氣的地方,放眼望去都是人山人海,合影留念得事先排隊,導游還不停催促,基本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俗套的流程并沒有因情懷而終止,旅行結束回家,累的要命,發(fā)誓再也不出去了。
說好的詩意浪漫呢?說好的釋放壓力、正能量回歸呢?看來,如何真正獲得一場身心放松的旅行,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出發(fā),你想過為什么安排這場旅行嗎?為了遠離喧囂,逃離壓得你喘不過氣的生活,開闊眼界,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又或者想停下腳步給自己充個電?不管哪一種理由,你要想好此行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根據(jù)目的規(guī)劃行程。目的不同,你的期待就會不同,收獲自然也就不同。
曾經有一對夫妻來做咨詢,兩人吵得不可開交,非要離婚。我建議他們可以出去旅行一次,回來再做決定也不遲。旅行結束后,他們說不打算離婚了,旅途中他們遇到歹徒搶錢,丈夫奮不顧身地擋在妻子面前。妻子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是有愛情的,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在愛情面前都不是問題。一次旅行挽救了一段岌岌可危的婚姻,不夸張地說,旅行是他們婚姻的“救生筏”,讓他們有空間和機會去理清思路,重新開始新生活。
國內外旅游學界有這樣的共識,人們選擇旅行是因為人們擁有足夠的閑暇時間、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期待旅行動機的結果。其中,旅行動機是很重要的因素,也許我們不像前面提到的夫妻那樣給旅行賦予的重要意義,但你依然可以選擇聽聽蛙鳴蟬叫,一覽巍峨雄峰。
有人喜歡說走就走的隨性和灑脫,認為這才是年輕人對旅游該有的態(tài)度。實則不然,每個人的精力和體力都是有限的。我第一次去上海的經歷就很糟糕,聽別人說上海特別好,哪兒都值得一去,浦西的外灘和新天地、浦東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與金茂大廈,我都想去看看。平時最多每天走1萬步的我,到上海的第一天就走了3萬步,直接的后果就是回到酒店渾身都疼,最后不得不提前結束行程。
旅途中,你來到陌生之地,即便跟團游,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處理。有些旅行,風景多內容多,“貪多嚼不爛”。此時如果你沒有明確的目的,就會導致行程太過緊張,不僅不會感到輕松,反而比旅行前還疲勞,得不償失。
我和很多朋友聊過旅行的話題,有些經常旅行的朋友卻說,他們一點兒也不喜歡旅行,這讓我很吃驚。之所以常去旅行,原因竟然是“別人也去了”。他們看見朋友去海南,就非要去馬爾代夫;看見別人爬山,就要去海邊;他們把旅行定義為“你走我也走,你去的地方好,我去的地方更好”。
現(xiàn)代的生活節(jié)奏,人們什么都要快,買房子要快、升職加薪要快,甚至面對婚姻會閃婚、閃離,最后,發(fā)現(xiàn)跟不上自己的節(jié)奏。旅行時,更多的人其實是期待能過一種慢生活,期待在悠閑的節(jié)奏中回歸生活本質及感受生命的意義,而不是馬不停蹄向前追趕,可當你為了與別人攀比而旅行時,可就想慢也慢不下來了。
這樣的旅行想想就讓人很痛苦。你不敢放松,你要找最好的風景,保持最好的體態(tài),拍最美的照片,發(fā)出讓所有人都點贊的朋友圈,只為一時虛榮,靜下來想想,心中卻填滿空虛迷茫。旅行不是戰(zhàn)爭,我拍的照片最好看,我就贏了;誰比我買的包多,我就輸了。旅行是追求心靈的解放,為打敗他人的旅行不僅不會解放自我,反而會讓我們陷入桎梏,成為旅行的奴隸,這樣的旅行有何意義?
朋友圈總有人這樣刷屏,“再窮也要旅游”“20歲看到的風景一定和40歲的不一樣”“再不瘋狂就老了”。猛一看,真有道理,于是大家陸續(xù)開啟說走就走的旅行。我也曾也有過這樣的沖動。但你想過然后嗎?一個人在外遇到危險和困難,要怎么辦?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有帥氣多金的人來相助,任何問題只要你蹲在馬路上哭一場,就有人從車上走下來摸摸你的頭,幫你解決。這些偶像劇中的橋段,真實的情況很可能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甚至可能出現(xiàn)危險。
更何況,無論你身處何地,生活是連續(xù)的,不是說你出去旅游就再也不用回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飛機起飛的瞬間,我們逐漸遠離買不起的學區(qū)房,可飛機終究還會帶你回來,想要裸辭或說走就走時,最好先查查銀行卡余額,看看走出去后是否還回得來。
不僅如此,心理的準備也很重要。旅行時,周圍都是陌生的人群和環(huán)境,甚至還會存在文化差異。連續(xù)數(shù)天的旅行,進食不規(guī)律,睡眠狀態(tài)欠佳又或身體存在的一些疾病,這些不穩(wěn)定因素都極易使人在旅行中產生負面情緒和心理問題。
這需要我們在出發(fā)前有個準備。如果是第一次旅行,你可以嘗試短途旅行,提前了解目的地的風土人情,了解下攻略,為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做好準備,做到心中有數(shù)再出行。
有人出門旅行喜歡在網上征集同伴,大家平攤費用,路上也不孤獨。我不是很建議這種做法,先不說其中的隱患,就是相處中帶來的麻煩,就可能完全毀掉你出行的愉悅心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個性,有人喜歡吃辣,有人喜歡吃甜;有人精打細算,有人大大咧咧;有人性格開朗,有人喜歡安靜。如果大家之前并不認識,這些個性、習慣,網上聊幾句根本不會有深刻的感受。所以,你要想清楚自己是否有和不同類型的人相處的能力。如果不行,就不要隨便結伴,倘若鬧得不歡而散,不僅沒有達到放松的目的,反倒給自己添堵。
人的一生是一場旅行,短的是旅途,長的是人生,我們人生中每次短暫的旅行都是對待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旅游景區(qū),著名景點是被貼上的標簽,是用來欣賞游覽的,你來,他走,景點不會有任何變化,但對你而言卻不一樣,你會有自己的感悟。所以你完全可以遵從內心,雨后泥土的芬芳,植物的清香,清澈河水里成群的鴨子,驕傲的白鵝都是最美的風景。邀三五好友,帶心愛的人,去看你想看的風景,在那里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小確幸。只要你愿意,無論哪里都會成為你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