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猛
在中國的地名圖譜上,“武陵”二字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地名。有蜿蜒連綿的武陵山脈,有江西武寧的武陵巖峽谷,有臺灣臺中武陵森林風景區(qū),還有湖南常德市原來的武陵縣、現(xiàn)在的武陵區(qū),福建大田武陵鄉(xiāng),重慶市武陵鎮(zhèn)。連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那個看見桃花源的打漁人也是來自武陵。是陶淵明暗示了地名,還是地名啟發(fā)了陶淵明?總之,中國叫武陵的地方很多。不去爭論那個打漁人來自哪方武陵,那是當下最美麗也最掛一漏萬的爭論。
我沒有一一踏訪過那幾方叫武陵的地方?,F(xiàn)在我站在這方叫重慶市武陵鎮(zhèn)的土地上,以偉大的長江為背景,以三峽大移民而水漲城高的移民新鎮(zhèn)為背景,以我們對武陵這個神奇地名的向往為背景,開始我對武陵的拜問。
從字面意思上去解讀,武者,軍事或技擊也,與文相對;勇猛猛烈也;姓也,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姓武。陵者,大土山也;高大的墳墓也。如果是這樣,那么武陵就是與武有關(guān)的山,或者與武有關(guān)的墓,或者是武姓的墓地,甚至是武皇的墓地等。
從建制的角度看,武陵鎮(zhèn)只是一個鎮(zhèn),并不厚重;從幅員面積的角度看,武陵只有80多平方公里。但是,翻閱歷史,武陵卻讓我們肅然起敬。我們說武陵是千年古鎮(zhèn),其實應該說是千年古縣。翻閱地方志,早在北周孝閔帝元年(557),武陵設南都郡和源陽縣;建德四年(575),改為懷德郡和武寧縣,是歷史上有名的郡縣治所所在地。直到隋開皇三年(583),武陵廢懷德郡;明洪武四年(1371),武寧縣并入萬州,改名武陵,設武陵巡檢司,武陵地名就沿用至今。
在武陵地名呼喚的歷史長河中,武陵還叫過武寧和五陵,兩個名字居然都與皇家有關(guān)。
漢高祖說:“威武以寧斯地?!庇谑琴n名武寧。歷史上,武陵一直設有武校場,就是武狀元的考場。武陵并入萬州后,一直設立武陵巡檢司,成為萬州兩個軍事要地之一,另一個在現(xiàn)在的謀道鎮(zhèn)銅鑼關(guān),是陸上巡檢司,武陵是水上巡檢司。
讓武陵的武力、武裝的地名元素變成五陵的數(shù)字五,是因為美女楊貴妃五次到過武陵,所以叫“五陵”,如果真是這樣,其實應該叫“五臨”。楊貴妃因為美麗誤國,無法在正史上找到更多的篇章,所以這個美女是否真到過武陵,而且是五次到過武陵,無法考證。但是在武陵民間,這卻是理直氣壯的事情,難怪今天武陵有貴妃元素的地名很多?!耙或T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貴妃當年愛吃荔枝的任性給了武陵人最有力的說辭。武陵自古盛產(chǎn)荔枝,三峽大移民清庫砍掉大片荔枝園后,現(xiàn)在的高坡上依然保留著好幾棵千年荔枝古樹。如果說楊貴妃當年的荔枝是從嶺南特供,在天上沒有飛機飛翔的年代,三五天就會變質(zhì)的荔枝是不可能從遙遠的嶺南運到長安的??季恳蚤L安為中心的荔枝運輸?shù)貓D,只有武陵才是最近的上貢點,從武陵經(jīng)過川陜茶馬古道翻越秦嶺是最近、最快捷的荔枝保鮮運輸線。再說楊貴妃隨父親走馬上任蜀州司戶,加上后來被遣出宮等五次經(jīng)過武陵,自然熟悉武陵,知道武陵有同她故鄉(xiāng)一樣鮮美的荔枝。如果是這樣,那么經(jīng)過武陵的川陜茶馬古道應該重合著一條荔枝古道……
沒有歷史的記載,上面關(guān)于“武”的解讀和拜問實在沒有太深厚的底氣,在武陵最有底氣的拜問應該是問陵。
武陵問陵,首先拜問的必須是木櫪山和木櫪觀。
從武陵古鎮(zhèn)沿長江西上,北岸不遠處矗立一丘陵,茂林修竹,古柏參天,方圓直徑2公里。山的東南面是臨江拔起的陡峭懸崖,絕壁凌空。遠觀其山,整個山形猶如一個高高隆起的罐狀大山包,矗立在長江之濱。
相傳,遠古時期,大禹疏通九河之前,長江受巫山阻礙,使四川成為一個很大的澤國,一片汪洋,洪水泛濫之中,忽然從上游沖來一罐,擱置在這里不再動彈,后經(jīng)無數(shù)春秋,土石堆積成一座很大、很高的山,形狀亦如罐。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巫峽開通,洪水排泄,這個“大罐”一直屹立于此,人們稱它“流來罐”。大禹治水過此,見眾山漂沒,唯此處罐狀山頂?shù)哪緳牢∪徊粍?,故稱此山為木櫪山。
如果有人懷疑那些口耳相傳的事情,那么對新編《萬縣志》的記載應該不會懷疑,《萬縣志》上有這么一段話:“昔大禹治水過此,見眾山漂沒,唯木櫪不動,故為木櫪山?!?/p>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庇眠@句話來講述木櫪山,實在深刻。木櫪山確實不高,臨江而立,只有300多米。由于山水相連,地形奇特,地貌壯觀,再加上氣候宜人,景色美麗,環(huán)境古幽,山頂上修建的木櫪觀香火格外旺盛,吸引了不少道家人士來此修道,佛家弟子來此修行,墨客游人來此賞景。雖然木櫪觀在“文革”時期被人為毀壞,但是很多的地方志和詩詞中都有對木櫪觀的描述。
清朝《同治志》載: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木櫪山,許旌陽得道之所。即共舊宅作觀,今廢,宋蘇洵序許旌陽得道之所,舟人不以相告,既過武寧縣乃得其事。縣人云旌陽棺猶在山上,旌陽許邁也,曾為旌陽縣令,蘇軾有詩載藝文。
《民國志》載:
故址在縣西木櫪山,舊傳為許旌陽得道之所,宋蘇文忠有《過木櫪觀》詩文。
新編《萬縣志》載:
木櫪觀在武陵鎮(zhèn)禹安村,位于長江北岸木櫪山頂。相傳“昔大禹治水過此,見眾山飄沒,唯此山木櫪不動”,故名。舊志記有,蘇東坡《過木櫪》詩,可見舊時風貌。后屢廢屢建,道觀占地面積約五畝,坐東朝西,面向長江上游,五十年代拆毀。
翻閱一串故紙堆,就想說明木櫪觀雖然拆毀,但是木櫪山上確實有過木櫪觀。
木櫪觀因山而奇,因仙而名?!叭伺c山附,山因人名。”“旌陽飛仙,木櫪成名?!贝蠹叶贾赖牡涔省耙蝗说玫?,雞犬升天”就出自木櫪觀。
旌陽就是許旌陽,河南汝南人,又名許遜、許邁,晉代道士,博通經(jīng)史、天文地理、醫(yī)學、陰陽五行學說,尤其愛好道家的修煉法術(shù)。他20歲時舉為孝廉,喜好結(jié)伴尋訪群山勝地,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xiāng)里,深得鄉(xiāng)人尊敬。西晉太康元年(280),他已經(jīng)43歲,朝廷屢加禮命,難以推辭,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頗得人們愛戴,鄰縣民眾紛紛前來歸附。大熙元年(290),許旌陽鑒于晉室大亂,料知國事不可為,毅然辭去縣令,周游江湖,為尋求修煉之地而來到武陵。最初住在武陵白鶴寺附近,后覓得木櫪觀這個仙境圣地,便以舊宅作觀,潛心修道,經(jīng)過若干年的修煉,于公元374年,舉家42口拔宅飛升,終成正果,揚名天下。
在距離木櫪觀30多米的地方埋有許旌陽的衣冠冢,既然全家拔宅升天,何以還有衣冠埋土于此,那一定是世人對這位虔誠的得道之人的敬仰和懷念。衣冠冢不高,就是一堆草木青蔥的黃土,周圍是大片古老的荔枝林。在今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被賦予了很多貶義和嘲諷的意味,但是清官許旌陽、修道者許旌陽、為了理想甘于寂寞的許旌陽永遠讓我們感動和思考。
登上山頂?shù)哪緳烙^,只看見一方長滿青草的草坪和磚頭、條石,我們只能從一些古籍的記載和現(xiàn)在依然有拜祭的香火,去想象當年木櫪觀那旺盛的香火和不竭的鐘聲。
當年的木櫪觀高居木櫪山頂,坐東北向西南,面向長江上游,迎著滾滾而來的長江水?!皳艄娜晱R門開,迎得凡人進廟來”,“木魚聲聲誦經(jīng)文,燒香拜佛求平安”。在地高而險陡的山頂、在滾滾的江水之上修心養(yǎng)性,這需要多么堅強的定力啊。
木櫪觀后側(cè)不遠處至今還有一口大水井,那是一股從很遠之處流來的泉水,水清質(zhì)好,冬暖夏涼,不管天干地旱,井水總是盈盈滿井,從無缺水的現(xiàn)象,過廟會時無論有多少人,均夠人們飲用。在木櫪山這個孤包突起的斷頭山,幾千年都清汪著這么一汪水,實在讓人驚嘆。
讓人驚嘆的是,除了巖石、泥土和生長的各種珍奇植物外,木櫪山布滿一種鵝卵石,成為一道獨特和神秘的景觀。照一般常情來說,鵝卵石只能在海邊及河邊一帶存在,而海拔三四百米的木櫪山上,滿山遍布著大小不等的鵝卵石,不少游客來此都要順便拿幾顆回家留作紀念。大家感到奇怪的是,跨出木櫪山這塊地界,鄰近的其他大小山都找不出鵝卵石。
山奇,石怪,水急,人仙,木櫪觀自然成為世人心中的圣地。
公元1059年十月,宋代著名詩人蘇洵、蘇軾父子由成都赴汴京(今河南開封),乘舟順長江東往,途經(jīng)木櫪觀,蘇軾當即欣然寫下了《過木櫪觀》:
石壁高千丈,微蹤遠欲無。
飛檐如劍寺,古柏似仙都。
許子嘗高遁,行舟悔不迂。
斬蛟聞猛烈,提劍想崎嶇。
寂寞棺猶在,修崇世已愚。
隱居人不識,化去俗爭吁。
洞府煙霞遠,人間早發(fā)枯。
飄飄乘倒影,誰復顧遺軀。
蘇洵也寫道:
聞道精陽令,當時此學仙。
練形初似鶴,蛻質(zhì)竟如蟬。
蘚上搘棺石,云生畫影莚。
舟中望山上,唯見柏森然。
當那繁盛的香火零落成泥,崇樓華堂淪落為草之后,唯有這方飛仙的衣冠冢、那永遠鳴響心中的鐘鼓、那毛筆涂畫的詩文和后世永遠緬懷的情愫,雕鏤人心,永不消逝。
站在船上,仰望木櫪山,我們默默無語。
在武陵要拜問像木櫪山一樣的山陵,武陵人可以開出一長串的清單,寫出像江水一樣不竭的文字,我還要去拜問那些地面下的古城古墓、江面下的古鎮(zhèn)古村,那更是一方神秘的風景。
不知是因為長江水的靈秀還是木櫪山木櫪觀的仙道,武陵是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除了現(xiàn)在還能見到的千年古鎮(zhèn)和村落,歷史的煙波居然在武陵的地面下埋藏著那么多的古城古墓,而且就在最近的10多年,因為三峽工程,很多古城鎮(zhèn)、古村落、古碼頭和古墓群再次沉入江波,成為新陵。神秘的武陵,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完全揭開你的神秘和神韻?
從武陵場往上游走三四公里,就是長江邊著名的水碼頭禹安沱,它北起觀音巖腳,南至木櫪山麓,東南臨長江,西北依斗石盤、長岺崗及青山腳下的老鷹巖、貓鼻梁、鹿子巖、彭家?guī)r等一片山崗。鴨子塘溝、蛟巴癩溝及涼水井溝三條橫著的小溪蜿蜒相隔形成黃岺咀、鐘咀(“兩咀”)和榮家壩、陳家壩(“兩壩”)四大板塊。禹安沱由長江水沖積而形成,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長江上著名的水碼頭,也是長江水上交通的主要集散地,可通達到萬縣、忠縣、石柱以及湖北宜昌、沙市一帶。每到柑橘、荔枝、桂圓等水果成熟的季節(jié),這里更是叫賣聲、討價聲此起彼伏,熱鬧異常。
公元前2000多年,大禹治水途經(jīng)武陵,疲勞至極,便在此安穩(wěn)地睡了一個好覺,后人為紀念他,就將此地命名為禹安沱,大禹安睡,百姓安康。
禹安沱上的古跡很多。除了木櫪山、木櫪觀,還有兩處漢墓,一處在木櫪觀西側(cè)500米處,另一處在鐘咀。根據(jù)新編《萬縣志》記載,兩處漢墓均發(fā)掘出從西漢至六朝時期的古墓千余座,面積約100萬平方米,用專家們的話來說,既“驚恐、駭人”,又“超級、龐大”,出土了多件保存完好的陶俑、陶瓶、陶壺、陶盂、陶缽以及鐵斧等精美的文物。
由于三峽工程建設,禹安沱特有的風貌、美景已成水底之物,這些景物只能殘留在人們的記憶和粗墨紙筆中。
現(xiàn)在我們還能見到的古墓,在武陵各處都被不斷發(fā)現(xiàn)。在原禹安、鳳安、瓦屋、下中、椅子、柳沱等地發(fā)掘出古墓26座,其中有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六朝時期的墓葬,墓型包括“刀”“凸”“花瓶”等樣式。出土文物600余件,其中有陶俑、雞、狗、豬、牛、罐、瓶、塘、田、青銅器、鐵劍、石磨、碗、銀手鐲、瑪瑙、象牙雕飾物等器物。最神奇的當數(shù)國寶“虎紐于”,上部為一圓雕銅虎,是為“虎紐”。下部為一中空有燈狀的銅器,與銅虎相銜接的頂蓋投影為一橢圓形,刻有11個精美的“巴蜀圖語”象形符號以及神樹、神鳥及神舟等圖案,是古代軍隊中使用的樂器,它與鉦、鐘一起成為古代軍樂器三件套。古代巴人戰(zhàn)斗,將其奏響,沖鋒陷陣,奮勇前進。
除了那些神秘連片的大規(guī)模古墓,在武陵還有三座美麗神秘的古城:圈山古城、下中村古城和椅子山古城。我們不敢去撫摸那些城墻、磚瓦和石板街道,拜問那些消逝的古城,那是專家學者們的事情,在武陵這一方并不廣闊的地方,出現(xiàn)三座甚至還有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的更多座古城,年代那么久遠,分布那么密集,歷史跨度又那么之大,給了我們一方無盡的想象的天空。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爍著無數(shù)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xiàn)了,好像閃爍著無數(shù)的街燈……”江波映古鎮(zhèn),古鎮(zhèn)在江波中,展現(xiàn)出的正是郭沫若《天上街市》中的意境。站在武陵移民廣場,江中汽笛長鳴,百舸遠航,廣場上燈火輝煌,歌舞升平。當年希望的“威武以寧斯地”的武陵,如今卻是全國文明鎮(zhèn)、國家級生態(tài)鎮(zhèn)、國家級衛(wèi)生鎮(zhèn)、中國首批特色小鎮(zhèn),從武到文的歷史巨變,水漲城高的移民滄桑,我們不禁要繼續(xù)拜問,明天的武陵該有多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