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松嶺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寫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p>
胡適自打十四歲離開母親后,就獨自一人闖蕩四方。即使當時的社會如一個巨大的染缸,胡適卻始終能保持個性,擁有一顆柔和、寬容的心,為世人敬佩。而這些品格的養(yǎng)成全得益于他的母親。
我國當代著名新聞工作者范敬宜每每提及他的母親都感慨頗深。其中有一件事,他沒齒難忘。
1986年4月,時任《經濟日報》總編輯的范敬宜回上海探望生病的母親。在準備返回北京時,見時間還早,他就想和母親再多聊會兒。而母親勸他早點走,別耽誤了火車。
范敬宜笑笑說:“不用急,《文匯報》的總編一會兒派車送我去車站,時間來得及?!彼捯魟偮?,躺在床上的母親頓時就發(fā)火了:“你又不是在《文匯報》工作,憑什么要人家派車送你?還不趕快回絕人家!”
見母親說得如此認真、嚴肅,范敬宜嚇得頭都不敢抬,急忙打電話給《文匯報》的總編,讓他千萬別派車來了。
后來范敬宜回憶說:“可以這樣講,沒有母親的這次敲打,我可能也不會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