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用
摘要:學習習慣對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保證知識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學習能力的充分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要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從而使學生慢慢形成習慣,提高數學素質。
關鍵詞:學生;生活;實際;培養(yǎng);激發(fā);興趣;習慣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習慣就是教育力量的基礎,是教育活動的杠桿,對教育者來說,習慣是本質現象之一,只有習慣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則灌輸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精神系統(tǒng)以及他們的天性中?!蔽覈F代教育家葉圣陶也曾說過:“教育就是養(yǎng)成習慣?!睌祵W學習習慣是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形成與表現出來的經常性、自動化的學習方式。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培養(yǎng)學生學習好課本的知識,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一、課堂學習的習慣。
課堂學習是學習活動的主要陣地,課堂學習的習慣是學習習慣的最重要的內容。數學學科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主要表現為:會思考、會提問、會做筆記、會“發(fā)現”。
1、會思考。會思考就是要求在理解數學各種定義、定理基礎上,對于比較類似的概念加以類比、區(qū)分。通過區(qū)別,類比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運用自如,這一系列的活動就是思考。
2、會提問。會提問發(fā)現和尋找思維上的困難、疑惑,并將存在的困難和疑惑,在課堂里向教師發(fā)問,這就是提問?!皩W者須要會疑”“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積極提問是課堂學習中獲得知識的重要學習習慣。
3、會做筆記。上課做筆記并不是簡單地將教師的板書進行抄寫,而是要將在聽課中得到的知識進行整理,它包括教師的思維方法和本人思考的過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難。做筆記還能使聽課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課堂學習效率更高。只要持之以恒,就能習以為常。
4、會發(fā)現?!鞍l(fā)現”指是尋找規(guī)律,通過對數學問題的觀察、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歸納出一般性結論,使知識達到條理化、系統(tǒng)化。形成由“試算——歸納——猜想——論證”學習模式。還應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圖多用”,拓展思路,學會和運用“引出問題——形成猜想——演繹結論——知識運用”等科學思維方式,養(yǎng)成“發(fā)現”規(guī)律的科學思維習慣。
二、課外作業(yè)的習慣。
認真作業(yè)的習慣與學習態(tài)度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一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練習中出現錯誤并不是完全因為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引起的,而是由于作業(yè)習慣不好。所以平時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作業(yè)習慣。課外口頭和書面的作業(yè)是通過問題的解決過程來體驗學得的知識,使知識內化成認知結構。一定量的練習能強化這種內化作用。好的作業(yè)習慣應該是當天作業(yè)當天完成,先復習課文,再進行作業(yè),不依賴別人獨立完成,對作業(yè)能自我檢查,能訂正、改正作業(yè)的錯誤,書寫整潔、有條理。
2、復習習慣。閱讀課本、整理筆記,及時的復習可以鞏固和加深對當天獲得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3、預習習慣。預習,是對將要在課堂內學習的知識預先進行學習。這是應用已有知識探索新問題的學習過程。不僅對以后的學習內容、所要遇到的困難有所了解,便于在課堂學習中把握住重點、難點和關鍵,重要的是這種自學的過程鍛煉了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在探索中對數學知識的內化得到了加強。
三、測試、檢查的習慣。
在測試、檢查中都有一個能否充分發(fā)揮自己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問題。高水平發(fā)揮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是以良好的應對測試、檢查習慣作為必要條件。良好的應對測試、檢查習慣主要有認真復習、認真審題、認真思索、認真總結。
其次,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生活原型。
數學雖然抽象,但它來源于實際生活,并與實際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新知的教學中,如果我們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境,就能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時,可以讓學生拿出從家里帶來的紙盒、跳珠、球、水管等生活用品,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說出這些物體的形狀和特點,最后可以讓學生說說你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此實踐活動中,學生既加深認識了物體的形狀和特點,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生活實踐。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活動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溶化數學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體驗數學的實用性。
例如:在人體軀干與身高的比例上,肚臍是理想的黃金分割點,若肚臍成為該人的黃金分割點,愈給人一中美的感覺。因此女性朋友們會選擇穿高跟鞋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假設某身高為1.60米的女士原本軀干與身高的比為0.60,X:L = 0.60。請你設計一雙符合該女士身高的高跟鞋。即該高跟鞋的高度。
解:∵X:L =0.60 且L=160
∴X =96
設:高跟鞋的高度為d。
根據題意得:(160+d):(96+d)=(96+d):(160-96)
解得 d=7.62。
最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之美。
從而使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樂學、會學、學好,從而慢慢形成主動學習數學的習慣。
一、借助游戲形式或讓學生適當接觸趣味數學題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
例如:有一個人要乘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及一棵白菜帶過河去。船上卻只能容納一個人和一只狼或一只羊或一棵白菜。但如果沒有人看著而留著狼和羊,狼會把羊吃掉,留著羊和白菜,羊會把白菜吃掉;只有人看著,狼才不會吃羊,羊才不會吃白菜。這個人究竟應該怎么辦才能將狼和羊、白菜安全帶過河呢?
因為狼不會吃白菜,所以把羊先帶過河去,再自己回來把白菜帶過河去,同時把羊帶回原地,把狼帶過河去,再從回原地把羊帶過河。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發(fā)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fā)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利用數學學具進行操作實驗,讓學生動手動腦,看一看,擺一擺,想一想等,感知學習內容,動中促思,玩中長知,樂中成材,使學習內容在有趣的實驗中牢牢記住。
例如:給學生一張正方形的紙和一把剪刀,要求學生思考如何用剪刀剪一次,得到一個形如的“十”字,并自己動手實驗。
因為“十”字的四個角都剪去面積相等的小正方形而得到的,這四個角是對稱的,所以利用對稱圖形的性質,把正方形對折成一個長方形,在把長方形對折成一個小正方形,小正方形再對折得到一個小三角形,把小三角形中集中了四個角的小角沿著對邊折出一條和對邊平行的線,沿線剪開便可以得到一個“十”字了。
三、用成功效應激發(fā)興趣。
原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薄督o教師的建議》中提出實現現代教學理論所倡導的“快樂教學”,有利于發(fā)揮評價的激發(fā)功能和鼓勵性功能,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進行情感交流,增強學習興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作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教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喜愛你所教的數學學科上了。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激勵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好知識,取得良好學習成績,而良好的學習成績又能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增強學習信心,形成良性循環(huán)。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抓好對學生非智力品質的培養(yǎng),才能使學生在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中,不僅能掌握科學知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使他們具備了今后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品質。
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要經歷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當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將會主動去索取知識,我們也達到了教的目的——“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積極主動的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實現從知識到智慧的轉化?!氨鶅鋈?,非一日之寒”,“良好學習習慣”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工作,只要堅持不懈,循循善誘,必將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江西教育科研》2001第四期
[2]《教學與管理》2003年第一期
[3]羅浩源《生活中的數學》上海遠東出版社 15~17
[4]白丁《魔法數學》現代出版社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