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在2017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的獲獎名單里,有這樣一個項目——大白菜優(yōu)異種質創(chuàng)新和多樣化系列品種選育與推廣。
大白菜是老百姓餐桌上家常菜,憑借普通的大白菜,何以斬獲大獎?近日,筆者來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在辦公室見到了該項目首席專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葉根菜類蔬菜遺傳與育種研究室主任張鳳蘭。
她說,北京人吃到的大白菜,80%都來自他們白菜遺傳育種團隊培育的品種。
辦公桌上擺著大白菜造型的筆筒和擺件。張鳳蘭翻開一本種子宣傳冊,小型白菜、娃娃菜、苗用白菜(快菜)、黃心白菜、橘紅心白菜、紫色白菜等幾十個品種令人吃驚。原來,超市里常見的翠綠、細長、質地脆嫩的“快菜”,在分類學上歸屬于大白菜。看著這些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大白菜,張鳳蘭得意地說,它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怎么看都喜歡。
大白菜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蔬菜作物。然而,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冬儲大白菜的穩(wěn)定供給曾是個大問題。“農民自留種的常規(guī)品種抗病性差,20世紀六七十年代,病毒病、霜霉病、軟腐病泛濫使大白菜大量減產,其中一年甚至歉收達50%,嚴重影響北京老百姓冬天的白菜供給?!睆堷P蘭回憶,1995年以前,北京的大白菜生產一直是市長負責制,靠財政補貼保障供應。用那時的話說,是“一年補一座立交橋”。
為了培育抗病、豐產、耐儲藏的高產大白菜品種,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1972年成立了大白菜遺傳育種課題組。張鳳蘭介紹,40多年來,用優(yōu)質品種支撐產業(yè)發(fā)展是這支團隊一直在做的事?,F(xiàn)在,其培育的大白菜品種已在全國28個省市大面積推廣應用,占全國市場份額約20%,白菜良種產業(yè)化規(guī)模居全國同行業(yè)首位。此外,大白菜品種還遠銷美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
“我的理念是做‘三好’品種——好種、好吃、好看?!睆堷P蘭說,這“三好”看起來很簡單,但要讓每個品種都達到這個標準是很難的。
“我們吃的大白菜,其實是這種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不等它抽薹開花生殖,就把葉球收獲食用了。”張鳳蘭說,不搞農業(yè)的人可能鮮有關注到葉球以外的事。比如,適合北方春季、南方越冬、夏季高山種的品種要耐低溫、晚抽薹,適合北方夏季平原、南方春夏秋季種的品種要耐高溫。
“耐低溫、耐高溫、耐雨水、抗病……我們從種質資源里找到‘抗’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利用現(xiàn)代育種技術培育出適合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地域種的品種。”張鳳蘭介紹。
資源、技術、勤奮、運氣,是張鳳蘭總結的育種四要素?!笆紫纫囵B(yǎng)上千個親本,理論上雜交后將得到百萬個材料,但課題組一年可以測配的極限是1000個左右。這里面就存在選擇和概率的問題?!钡嘈?,把前三個要素做扎實了,運氣會不期而至。
“北京新3號”的育成給了張鳳蘭十足的驚喜。“當時,一個親本是‘好吃’,另一個親本是‘好看、抗病’,組合出了超乎想象的好品種?!睆堷P蘭介紹,“北京新3號”一改過去大白菜的“大幫大葉”,它上下一般粗、呈直筒狀,好碼菜適合儲運。
一個新品種從培育到推廣,必經(jīng)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要用6~8年時間培養(yǎng)親本,然后進行選配組合又要2年,最后區(qū)域試驗還要3年。
花粉培養(yǎng)技術可以縮短一部分培養(yǎng)親本的時間?!?990年左右,我把日本的大白菜品種Orange Queen引過來,但它不具有抗病屬性,在這邊種不了。我就試著用花粉培養(yǎng)技術進行改良。”2年后,張鳳蘭如愿得到自交系。
春去秋來,生命體一代一代生長。育種是個急不來的活,張鳳蘭享受著這個過程。
張鳳蘭被譽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大白菜育種課題組的第三代“掌門”?!皬?972年開始,陶國華老師是第一代,我們習慣尊稱她‘陶老太太’。第二代是徐家炳老師,2000年他退休時我接任課題組組長一職,但他堅持工作到2016年才真正離崗?!睆堷P蘭受前輩影響很大,她的工作日常就是腳踏實地做事。
1987年,張鳳蘭從揚州大學碩士畢業(yè),被分配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按蟀撞耸?月初播種,我們是7月報到,我就被安排去了當時最忙的大白菜育種課題組。”張鳳蘭說,按規(guī)定應該各課題組輪崗一個月,然后確定去向。但在大白菜課題組工作一個月后,徐家炳就要她留下了。
“我一想,大白菜是在中國起源的蔬菜,有山東和河南兩個起源中心。作為山東人,能研究大白菜也不錯?!本瓦@樣帶著些偶然和隨意,張鳳蘭結緣大白菜。
一年后,黑斑病肆虐北京,大白菜遭了殃。這件事把張鳳蘭心中的隨緣變成了篤定?!斑@是一種毀滅性的病,當時我看田間一片焦黃,好像點一把火就能著,心里那個難受啊!從那以后就立志要做好大白菜育種!”她說。
“當出現(xiàn)一種病害,搞植保的要研究用什么藥來治,搞栽培的要研究用什么種植技術來防,我們做種子的要研究抗病品種,不讓它得病?!焙玫钠贩N是豐產穩(wěn)產的關鍵,張鳳蘭為這份事業(yè)感到自豪。
工作期間,張鳳蘭在日本國立巖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那時,中日科研條件、收入差距都很大。1999年畢業(yè)時,如果留在日本工作,月薪差不多2萬元人民幣。”但張鳳蘭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國,回到課題組,繼續(xù)研究大白菜,領著每月800元的工資,自得其樂。
剛回國那會,山東省青島市的一家蔬菜出口企業(yè),以年薪10萬元的條件挖張鳳蘭,她也沒動心。
“我覺得是自己性格的原因,不喜歡改變。在課題組已經(jīng)積累了多年,就想一直做下去。”談起這些,張鳳蘭顯得很淡然。她不愛聊這些與大白菜無關的話題。
手記: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采訪張鳳蘭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覺到她對大白菜事業(yè)的熱愛。
談個人成長、談科研經(jīng)歷,大部分時候,張鳳蘭很平靜,包括總結為什么自己專注研究大白菜30年,也不過是淡淡的一句“就是性格原因,不喜歡改變”。
直到向我展示大白菜品種,張鳳蘭從辦公桌上拿起一本種子銷售宣傳冊,里面幾十種大白菜圖片引得我連連贊嘆,她的表情也明顯豐富起來??吹贸?,自己的“孩子”得到別人夸獎,她很得意。
在日常生活中,大白菜實在普通到微不足道,所謂“白菜價”就是這么來的。也因此,我從未注意過,市場上其實已經(jīng)有了林林總總幾十種大白菜品種。我們餐桌上菜品日益豐盛,從來就不是理所應當。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除了農民,還有一個群體也在為此默默付出著——育種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