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
“您的快遞未查收……”“您個人信息已泄露,如需報案,請按#號鍵……”“您涉嫌經濟犯罪,需提供財產明細,請按#號鍵轉接檢察院……”正是以“語音包”群發(fā)、自動轉接等方式,北京、江蘇、山東等地的185名居民被身處印度尼西亞、肯尼亞的電信詐騙組織先后詐騙2900余萬元。
觸目驚心!2017年12月21日,我國首起從境外將臺灣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大陸進行司法審判的電信詐騙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宣判,張凱閔、林金德、張家祥等85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至一年零九個月不等的刑罰。其中3名主犯和另41名被告人為臺灣籍居民。
“這起特大電信詐騙案中的犯罪組織架構,與一般的犯罪組織不同,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公司’,實際上,這只是它的‘隱身衣’?!北本┦腥嗣駲z察院第二分院金融犯罪檢察部副主任孫晴說,“這個所謂‘公司’的組織管理者都來自臺灣,他們在境外組建詐騙窩點,從臺灣和大陸招募人員,進行培訓,按照嚴密的分工,實施跨境電信詐騙犯罪。”
就拿犯罪嫌疑人之一、來自東北的韓剛為例,他就是被臺灣林金德所招募,先后多次出境從事電信詐騙活動。后其按照林金德等人的要求,在老家招募了多名老鄉(xiāng)同赴肯尼亞“打工”,說是去當所謂的“話務員、服務員”。實際上,“話務員”是“窩點”中擔任一線、二線、三線接聽崗的電信詐騙人員。被肯尼亞警方破獲的“46號窩點”和“201號窩點”是跨國詐騙組織的“電話組”所在地。其犯罪頭目俗稱“金主”、負責遠程提贓款的“取款組”、負責提供通訊保障的“通訊組”、負責編寫“話術單”(詐騙劇本)的“劇本組”,都分別處于不同的國家、地區(qū),互相之間并不交叉。
韓剛等人到了“窩點”后,會接受一定的培訓,而后開始參與“三步走”電信詐騙活動:
圖1 警方包機押解肯尼亞電信詐騙案嫌犯到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圖2 2017年12月21日上午8時30分,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張凱閔等33人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作出一審宣判。
第一步:“窩點”中專門的電腦手(1至2人),每天通過互聯(lián)網向我國大陸地區(qū)居民群發(fā)語音包。來電號碼可以隨時變更,于是,大陸居民會收到語音來電“您有快遞未查收……”或者“您的醫(yī)保信息出現錯誤……”如果接電話的人想進一步獲悉具體信息,語音電話會引導接聽者按“某數字鍵”,一旦按下,“一線”會和接聽者聊天,“收件人是您的名字……電話是不是……”“一線”通過各種“核對”,套取被害人的個人信息。
第二步:“一線”如成功加深被害人的疑惑,便會進一步誘騙被害人“個人信息已泄露,需報案,我先幫你填一份報案單,請按#號鍵轉公安機關”。而后,冒充民警的“二線”登場。他們會向被害人傳遞信息:“您個人賬戶涉嫌犯罪,需進一步核查,請將您名下資金都轉賬到司法機關‘專門賬戶’,我們進一步審查,否則后果自負。”
一些被害人到“第二步”就打款了,如果還有疑惑,那么就出現“第三步”:“二線”誘導被害人找檢察機關,“按#號鍵,電話轉接到檢察院”,于是,“三線”便粉墨登場?!叭€”往往是“窩點”中詐騙業(yè)務更熟練、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人。如“201窩點”中便有一名臺灣“三線”王瑋琨,他在海外受過高等教育,因投資失敗、債臺高筑,為“賺錢快”而來到肯尼亞入伙。一旦“三步走”上當者轉賬發(fā)生,窩點便會將被害人的個人信息、打款賬戶等傳遞給境外“取款組”,詐騙完成。
孫晴說,雖然目前“金主”尚沒有抓獲,但依據在案的全部證據——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物證書證、電子證據等,公訴組認定這兩個“窩點”均為電信詐騙犯罪集團。詐騙成功后,“二線”可提成被害人匯款額的9%,“三線”提成8%,“一線”則在提成6%的同時,還擁有每月6000元的底薪。
這起特大跨國電信詐騙案的發(fā)案頗具戲劇性。2014年11月29日,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一棟別墅突發(fā)火災,內羅畢當地居民報警。警察趕到救助時發(fā)現,別墅內住著很多中國人,并且房間內有大量的電話、語音網關、電腦等物品,懷疑這是一個電信詐騙“窩點”。后來,警方將該窩點中的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其中有23名臺灣犯罪嫌疑人(其中1人另案處理)、13名大陸犯罪嫌疑人??夏醽喚秸J為,這些犯罪嫌疑人涉嫌觸犯該國“非法架設電信設備罪”。因這棟別墅門牌號是“46號”,故辦案人員稱其為“46號窩點”。
為了依法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我國外交部和公安部與肯尼亞方面多方交涉,2016年4月5日,肯尼亞警方同意,對“46號窩點”的張家祥等36名犯罪嫌疑人進行遣返。中、肯警方人員沒想到,途中又起波瀾。
2016年4月8日,36名犯罪嫌疑人被遣返回國前,在機場的一個可疑舉動引起肯尼亞警方注意。警察發(fā)現,當天犯罪嫌疑人要求上廁所的人數多、頻次高。經緊急搜查,警方在看押犯罪嫌疑人的機場停留區(qū)廁所馬桶內,查獲了一部手機。在這部手機中,肯尼亞警方發(fā)現了十幾個臺灣、大陸地區(qū)的電話號碼以及多條可疑短信。據此,4月8日當天,肯尼亞警方又破獲了另一個跨境電信詐騙窩點“201號窩點” (別墅門牌號為201),將張凱閔、林金德等22名臺灣犯罪嫌疑人、19名大陸犯罪嫌疑人抓獲。
經協(xié)調,肯尼亞警方將“201號窩點”和“46號窩點”的77名犯罪嫌疑人及物證均交由大陸警方,共同遣返回國。2016年4月13日,經公安部指定負責偵查的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將77名犯罪嫌疑人押解回京?!斑@起案件,是我國首次從境外將臺灣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大陸進行司法審判的電信詐騙犯罪案件。這也是我國首次從非洲大規(guī)模押回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因4月13日是押解犯罪嫌疑人回京的日子,故而我們稱之為‘4·13案件’?!睂O晴解釋說。
2016年11月2日,“4·13”案件正式移送到北京市檢察院第二分院進行審查。對“4·13”案件,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北京市檢察機關高度重視——最高檢公訴廳和北京市檢察院公訴部門全程指導督辦,二分院主管公訴的副檢察長張朝霞擔任第一公訴人,并依托金融檢察、網絡與電信犯罪檢察等專業(yè)化辦案團隊,建立了 “4·13”案件公訴組。
鑒于該案犯罪手段具有遠程、非接觸性等特點,案件專業(yè)性強,二分院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平臺、專業(yè)工具、專業(yè)素質“三位一體”的專業(yè)化優(yōu)勢,迅速審查了全案的468冊卷宗,言辭證據1000多份,同時對所有電子證據、鑒定意見、勘驗檢查筆錄一一審查。張朝霞說:“起訴‘4·13’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只是檢察機關重拳整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一個縮影。”
辦案中,“4·13”案件公訴組對證據審查極其嚴格,不因辦案時間緊迫而降低證據標準。
公訴組注重發(fā)揮審前程序的主導作用,按照程序和實體兩方面證據情況作了細致梳理,先后兩次退回補充偵查。第一次補充偵查后,公訴組引導偵查機關再次調取關鍵證據。最終,形成補充偵查卷21冊,為案件的審查和提起公訴奠定了堅實基礎。
“4·13”跨境特大電信詐騙案卷宗的電子證據十分重要,對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而言,難點在于證明電子證據的“無污染性”,即原始的、真實的證據屬性。為此,檢察官們曾專門請教相關專家。在甄別電子證據的過程中,公安人員和檢察官在“201窩點”扣押的電腦數據恢復中,發(fā)現了一些特殊的“返鄉(xiāng)訂票記錄單”。正是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讓“201窩點”相關詐騙分子的“印尼行騙”犯罪記錄進入司法視野。檢察官審查發(fā)現,去肯尼亞之前,“201窩點”負責人及其部分成員,曾經在印度尼西亞從事過兩次電信詐騙活動。一次是夏天、一次是冬天,在印尼不同的地方從事詐騙,涉案金額竟高達2300余萬元。
隨著案件的繼續(xù)深挖,另外11名曾經在印尼參與電信詐騙后返回大陸未參與肯尼亞詐騙的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機關、檢察機關鎖定。經北京警方發(fā)布通緝令,11名犯罪嫌疑人陸續(xù)被緝捕歸案。因此,該特大跨國電信詐騙案的犯罪嫌疑人共達85名。
“印尼行騙”證據發(fā)現后,如何確定被害人,成為擺在辦案人員面前的重大課題。畢竟詐騙集團每天發(fā)出的“語音包”是海量的,如何在眾多報案者中找到本案的被害人呢?
孫晴分析說,如果從窩點扣押的語音網關中提取的“通話記錄”,能顯示被告人和被害人之間曾經有過通話;如果犯罪組織內部Skype軟件聊天記錄中,出現被害人的名字、身份證號碼、擬打款等信息;如果被害人的轉賬憑證等證據,顯示被害人確實向窩點指定賬戶之一打款,且時間吻合,那么,可確認該被害人與犯罪組織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同一性。辦案人員加班加點,經過大量仔細的甄別與認定,沈某、苑某等185人,被公訴組確認為此案被害人,并最終獲法院判決支持。
北京“4·13”特大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系涉案人員多、作案地域廣、證據收集固定難度大的案件,最高檢多次派員赴當地就事實認定、證據收集完善固定、法律適用等問題提出指導意見,保證案件順利辦理。
2017年7月18日至20日,由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依法審查并提起公訴的“4·13”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此案是全國首例審判臺灣籍犯罪嫌疑人,備受媒體與民眾關注。
公訴組庭審前制定了周密的出庭預案,擬定的“三綱一書”多達10萬字。公訴組先后三次通過庭前會議,解決了非法證據排除等程序問題,與辯護人就舉證方式達成一致。85名被告人中,除自聘律師的,司法機關均為其指定了法律援助律師。
2017年12月21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張凱閔、林金德等85人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作出一審判決。法院以詐騙罪判處被告人張凱閔、林金德(二人系臺灣籍)有期徒刑15年,以詐騙罪分別判處韓剛、張家祥、徐偉倫等83人有期徒刑14年至1年9個月不等的刑罰,并處剝奪政治權利及罰金。上述被告人中,70余人系公安部組織北京市公安局于2016年4月從肯尼亞押解回國人員,其中臺灣地區(qū)居民44人。
法院審理查明,被告人張凱閔、林金德等50人于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間,被告人張家祥等35人于2014年6月至11月間,先后在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肯尼亞共和國參加針對中國大陸居民進行電信詐騙的犯罪集團,總計騙取大陸居民沈某、苑某等185名被害人錢款計人民幣2900余萬元。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張凱閔、林金德等50人,被告人張家祥等35人的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依法均應予以懲處。其中,68人詐騙數額特別巨大,17人詐騙數額巨大;46人系主犯,39人系從犯。
案件辦理過程中,另有12名被告人共計退賠贓款46萬余元。法院根據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jié)和社會危害程度,依法作出上述判決。被告人家屬、部分被害人、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新聞記者及各界群眾代表100余人旁聽了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