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嘉林 周騰
手機作為中國通信產業(yè)中最貼近用戶的產業(yè)鏈重要環(huán)節(jié),設計水平、研發(fā)水平以及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程度,一直是手機行業(yè)乃至普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而伴隨中興事件流傳網絡的某廠商手機圖片,無疑將中國手機設計再次推向風口浪尖。
一時間,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國,我國手機產業(yè)的含金量究竟體現在哪里,引起業(yè)內廣泛討論。那么,中國手機產業(yè)究竟不堪還是領先,又該如何站在技術與產業(yè)的角度,審視此圖以及背后折射的產業(yè)現實?
工藝設計并不落人后
當前,中國是世界上最活躍的智能手機市場。短短幾年內,中國智能手機產業(yè)快速崛起,設計創(chuàng)新功力的不斷迭代和產業(yè)鏈越發(fā)完善的配套資源功不可沒,三星、蘋果瓜分市場的年代也已經一去不復返。
我國涌現出了一大批手機廠商,憑借在產品設計、制造工藝、品質控制以及對用戶體驗的挖掘,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好評和認可。其中,中國手機廠商極具創(chuàng)新的設計能力,則是他們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
以近兩年最具話題性的全面屏而言,就是我國手機廠商小米率先提出并將其應用到產品當中。進而,全球范圍內的手機廠商開始爭相效仿,為第二代全面屏“劉海屏”奠定發(fā)展基礎的同時,更是開啟了手機屏幕跨時代變革的序幕。當然,為了讓屏占比已經超過80%,甚至超過85%的全面屏能夠呈現更好的視覺效果,我國手機廠商努比亞還在邊框處理上做了精心的打磨,讓用戶能夠享受到更為沉浸的視覺體驗。
背面的材質同樣能展現一家手機廠商的設計水準如何。從塑料到金屬,到玻璃,乃至陶瓷,中國手機廠商在新興材料的嘗試與創(chuàng)新值得稱道。諸如陶瓷材質,小米手機在陶瓷技術上的應用,在整個手機行業(yè)中甚至都處于領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智能手機在相機方面的成績頗為矚目,華為手機雙攝乃至三攝的出現,不僅讓用戶能夠更好的體驗攝影帶來的樂趣,更是拓寬了手機功能的廣度,為不愿攜帶笨重相機的消費者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如果說相機是拓寬了手機的使用廣度,那么手機使用的“長度”毫無疑問就是電池了。中國手機廠商為了讓用戶能夠以更小容量的電池,支撐更為長久的續(xù)航,不僅在電池本身的研發(fā)上不斷創(chuàng)新,OPPO更是以革命性的閃充技術,縮減了用戶等待充電的時間,極大的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產業(yè)鏈上的“獨角獸”們
在手機產業(yè)鏈上,我國同樣涌現出一批獨角獸廠商。
以京東方為例,在全球范圍內,每5部智能手機就有1塊液晶屏出自京東方,據悉,京東方成都第6代柔性OLED生產線已經量產,該產線不但能生產AMOLED曲面屏、全面屏,為移動終端屏幕升級需求做好了準備有望打破韓國廠商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
2018年,屏下指紋技術爆發(fā),在蘋果、三星都攻關失敗,不得不暫時放棄的情況下,我國手機企業(yè)vivo發(fā)布X20 Plus實現屏下指紋功能的量產,這是我國首次在新興技術領域超越國外玩家,其供應商匯頂科技正是我國指紋模組的領先企業(yè)。屏下指紋技術不但實現了更高的屏占比,更代表著以中國智造為主的手機設計走向全新的里程。
由于蘋果對市場獨特的教育意義,我國還涌現出一批隱形冠軍,成為蘋果手機的供應商。iPhone X上的玻璃蓋板,是由藍思科技供應的。值得一提的是,藍思科技不僅為蘋果、小米等手機廠商提供玻璃面板,同時還在積極開發(fā)新材料產品,包括精密陶瓷、藍寶石長晶等,小米MIX的陶瓷機身就是向藍思科技定制的。
借著雙攝的東風,我國歐菲光的雙攝解決方案得以崛起,不少千元機的雙攝系統都是采用了歐菲光的解決方案。此外,歐菲光在指紋指紋識別、OLED顯示屏等領域也都有相關的技術積累。在iPhone X的零部件中,歐菲光主要負責提供攝像頭模組。
可以看出,在蘋果的全球化生產策略中,中國供應商重要的市場地位也折射出我國手機產業(yè)鏈的上升和崛起。
中國手機創(chuàng)新周專家組成員楊凱接受就對通信產業(yè)報(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國產元器件自給率也已經逐步上升,智能手機中核心的屏幕模組廠商、指紋模組廠商乃至SoC廠商也已經可以部分替代甚至完全替代國外供應商,對于中國智能手機行業(yè)來說,在制造業(yè)的現有優(yōu)勢上繼續(xù)提升底層技術的實力與品牌價值,是未來發(fā)展的關鍵。
芯片跟跑
不過,我們也不可否認,在一些核心技術上,我國產業(yè)同發(fā)達國家仍存差距。相對于美國而言,當下中國在IC領域由于人才積累不足、技術封鎖等手段限制,的確是處于落后狀態(tài),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掌握了核心技術,在一定時間內扼住了喉嚨。
但更需要看到的是,就芯片而言,其研發(fā)制造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幾十年的沉淀。此外,我國已經在芯片產業(yè)充分認識到了差距與不足,隨著國家政策的更新與扶持,中國在這個領域事實上也有著屬于自己的競爭力。
華為海思半導體正是我國IC領域的領軍者,其產品覆蓋無線網絡、固定網絡、數字媒體等領域的芯片及解決方案,成功應用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另一家芯片廠商紫光展銳已發(fā)展成為全球前三的手機基帶芯片設計企業(yè),中國最大的泛芯片供應商,中國領先的5G通信芯片企業(yè)。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新興領域例如人工智能芯片方面收獲頗豐,正在實現走向芯片強國的彎道超車。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還對《通信產業(yè)報》(網)記者表示,在AI芯片方面,我國企業(yè)雖市場份額不如國外巨頭,但正處在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fā)展狀態(tài)。國內的AI芯片企業(yè)諸多,寒武紀、地平線、深鑒科技、百度、比特大陸、耐能、西井科技等獨角獸企業(yè)潛力十足,且每家公司的產品都各有千秋,也各自在爭奪不同的應用領域。
回到開頭提出的問題,可以看到,在過去的幾年間,我國手機產業(y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達到領先的水平。
智能手機出貨量繼續(xù)增長,中國手機企業(yè)已經由跟隨走向引領,不斷縮小和蘋果、三星的差距。關鍵元器件核心能力持續(xù)提升,中國廠商也逐步躋身全球終端芯片主要供應商行列。
根據Counterpoint給出的數據,在2017年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TOP10中,中國廠商達到七家。
當然,我國智能終端產業(yè)仍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表現在設計創(chuàng)新同質化現象仍然比較突出、國產手機整體影響力仍然處于中下水平,核心元器件供應仍然受制于人,智能硬件創(chuàng)新還停留在簡單復制模仿的階段,產業(yè)生態(tài)還需要不斷優(yōu)化等等。
對此,專家建議,智能終端產業(yè)要把握大連接、泛智能的機遇,推動終端產業(yè)創(chuàng)新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