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qū)紅英小學 肖怡平
2011年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目標中提出:第一學段的小學生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的簡單現象。要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歸納學習數學的過程。北師大版一年級教材對每一章節(jié)課程都設置了“說一說”的內容,以“說”來鞏固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吸收,以“說”來促進學生在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之間的平衡與發(fā)展。近年來,學校也在積極推行并大力倡導對話式課堂實踐,給予學生更多的表達機會,引導學生敢說,想說;通過思維工具的使用,提升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上的邏輯性、連貫性、準確性和簡潔性。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一年級開始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
本文針對一年級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的學生在表達方面的現狀與分析,找出制約學生表達能力發(fā)展的因素,探索解決方案,對以后的教學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1.課堂觀察學生發(fā)言情況
通過對自己所任教一年級兩個班級77名學生,2014年9月-10月,2個月的數學課堂觀察,總結學生發(fā)言情況如下表:
通過上述表格,發(fā)現偶爾發(fā)言和不發(fā)言的學生高達51人,占樣本總數的66%,都屬于表達能力偏弱的學生,當我提出問題時這一類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1)逃避注視,不舉手
(2)表情疑惑,不舉手或半舉手狀
(3)低頭玩小東西,交頭接耳走神
2.對課堂發(fā)言較少學生的訪談
通過對偶爾發(fā)言和不發(fā)言的51名學生進行了訪談,總結原因如下:
1.老師我不敢說
我們發(fā)現發(fā)言較少的學生中有72%的學生屬于不敢說,產生不敢說的原因是:害怕說錯了遭到同學嘲笑,受到老師批評。這一類孩子的共同特點是:不自信、敏感,具體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即:不敢舉手、回答問題低著頭,逃避老師目光等。例如:詩琪在課堂上屬于特別安靜的孩子,說話輕聲細語,慢慢吞吞,不到迫不得已絕不開口,非常靦腆。為什么說給她強調在課堂上呢,因為通過與家長交流中了解到:她敢在萬圣節(jié)晚上領著一群孩子,到別人家敲門,并領頭高喊:“不給糖就搗亂”。這讓我感到很震驚,顛覆了我以前對她的認識。于是我意識到,原來她是不敢說。那為什么不敢說?孩子媽媽給我的回復是:幼兒園時期太愛說話,被老師批評多次,導致孩子在課堂的教學氛圍中慢慢失去了自信。
2.老師我不會說
我們發(fā)現發(fā)言較少的學生中有63%的學生屬于不會說。產生不會說的原因是:無序思考,欠缺表達方法,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類孩子的共同特點是:閱讀量小、基礎薄弱,具體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即:舉手時半舉不舉,?,F凝思苦想,糾結狀。例如:
師:“原來有90根木頭,第一次運走了34根,第二次運走了38根,問還剩多少根?”
生:“想要求還剩多少根木頭,就得把兩次運走的木頭和減去原來的木頭,不對,是把原來的90根木頭減去(手指課本)這個(第一次運走的)和這個(第二次運走的)……”
從他條理不清,缺乏邏輯性的語言中,我發(fā)現其實他明白算理,但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
3.老師我不愿說
我們發(fā)現發(fā)言較少的學生中有25%的學生屬于不愿意說。產生不愿意說的原因是:聰明、較早接受啟蒙教育。具體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即:不屑于回答問題,有時間就往下做題。例如:怡君同學是個極其個性的孩子,上課經常低頭搗鼓自己的事情,從來不屑于回答簡單問題,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沒意思”。
通過調查問卷,我們發(fā)現困擾一年級學生課堂表達的幾個因素是:不敢說,不會說,不愿說。想要學生達到敢說,會說,愿說的目標,就要創(chuàng)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放下心理障礙;教孩子學會運用思維工具和學具,用簡潔、準確語言表達;創(chuàng)設有趣情境,提煉學生想回答,有挑戰(zhàn)的問題來解決。
從不敢說到大膽說,是學生提升表達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一步,這一類情況在表達能力不強學生中所占比例也最高。因此,如何讓學生放下心里包袱,克服畏懼害羞的思想,勇于開口、勇于表達,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我做了以下探索。
1.改進評價方法——改進教師評價語言
“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種子,能深埋在學生的心里。”所以教師所有的評價目的都是為了使學生放下心理障礙,敢開口說。一年級學生處于身心快速成長期,教師找出學生不同的“閃光點”,及時于以表揚、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評價中樹立自信心,大膽的說出自己的觀點。
(1)精心設計的評價語言
當教師看到學生不敢舉手,欲言又止時,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如:“我看到有幾個平時不常舉手的同學,現在舉手啦,老師非常高興,我們來聽聽他的想法!”“每一次發(fā)言,都是一次在大家面前爽一回的機會,錯過了可就沒有機會了”。當一位學生說的非常完整,把其他同學想說的都說完了時,“哇,我看你應該來當肖老師的老師,哪位同學再給肖老師當一回老師,教教我這道題應該怎么說? “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情感融洽,才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全班同學和老師都在專心致志聽自己一個人說話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時,學生才會勇于開口。
(2)意想不到的“無聲語言”
當有聲語言不足以鼓動學生發(fā)言時,配合上多樣的“無聲語言”,如: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下撫摸都會讓學生從老師那親切多樣的無聲語言中感受到關愛、贊賞,更感受到那無聲的動力,使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如:當學生面部表情處在逃避或糾結狀時,送上一個期待、信任的眼神;巡視小組交流過程中,當聽到平時不敢發(fā)言的同學有精彩的發(fā)言時,豎起大拇指,給他點個贊……
在課堂上,我告訴學生:“你們每個人在老師心中都是一塊金子,閃閃發(fā)光,但是有些金子不愛發(fā)言,時間長了就變成石頭了,老師有一根神奇的手指,能夠點石成金。”在課堂上,當我發(fā)現有不敢發(fā)言的同學時,走過去摸一下該學生的頭,學生就會立即高喊:“點石成金!”被點到的學生,也覺得自己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站起來說出自己的觀點。如果他的回答是不夠完整的,我會說:“金子不論何時總是會發(fā)光的,這不,老師稍微一擦(配合擦的手勢),金子原來的面貌就露出來了,來看看其他的金子們有沒有想說的?一方面肯定了回答問題的學生,又鼓勵了其他想說不敢說的學生。
2.創(chuàng)設生評師情境
學生評價老師,學生之間相互評價,體現了平等、民主、自由、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
“豎式錯誤寫法”,創(chuàng)設學生評價老師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評價老師,質疑老師。當老師接受學生的質疑,接納學生的意見時,學生心里感受到了莫大的肯定和鼓舞,自信心得到提升,也就敢于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
3.營造生生評價氛圍
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不僅來自與教師的引導,同時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和幫助也是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我們在建立數學學習小組之初就確定了規(guī)則:人人都要表達,表達能力弱的同學先說,表達能力強的同學給予補充;當表達能力弱的同學確實說不出時,先仔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同時思考別人是怎么想出來的,我能否給予補充?最終小組長進行歸納整理,指定發(fā)言人,代表小組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交流過程中,每一位發(fā)言者發(fā)言結束后,詢問全班同學:“你贊同我的觀點嗎?”同意時,學生們都雙手舉起大拇指,為其點贊。有補充建議時舉起大拇指和食指,有質疑時,手臂交叉放于胸前。這樣使那些不敢說的學生,首先既有面對幾個人發(fā)言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發(fā)言的機會;其次在同學們的鼓勵和補充下,他們更加主動地傾聽、思考、吸收組內成員的意見,完善自己的發(fā)言。當他們看到全班同學都在為自己的發(fā)言點贊時,就會越來越自信,逐步打消怕說錯,怕丟人的心理障礙,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
4.榮譽激勵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制作“我敢表達,我真棒!”表格,每回答一次問題印一個巴蒂小印章,學生每天都在數自己得了幾個小印章,甚至是給小印章描邊,回家更是向父母炫耀,自己回答問題有多積極得了幾個小印章。
5.家校聯動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家校聯動就是必需且必要的。為確保其表達能力得到切實提高,我發(fā)起了“我是小老師”的活動,鼓勵學生回家給父母當小老師,講解當天學習內容。同時與家長溝通,在家多鼓勵孩子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觀點。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得到了家長們的一直擁護,普遍反映學生表達能力有了長足進步。學生們也變得喜歡與家長交流與溝通學習內容,一舉兩得獲得了較好效果。
1.教師示范性語言
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積累少,詞匯匱乏,往往想說卻苦于詞不達意而放棄發(fā)言。但一年級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準確地使用數學語言,給學生提供標準的語言模式,讓學生在模仿中去感知如何有條理地表達。如:“要想求一共有多少就把xx和xx合起來” ,“要想求還剩多少,就得從總數里減去另外一部分”,教師的語言是否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晰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強弱,所以從一年級開始就應重視教師示范性語言的使用。
2.思維圖示的使用
學生在表達過程中不會說的很大原因是,無法將自己的觀點條理的表達出來,而思維工具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條理的,完整的表述自己的觀點。
橋形圖的使用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勾連小棒、計數器和豎式之間的關系。
流程圖幫助學生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路。要想求出三層一共有幾本就得把三層的書本數合起來,最先要解決的是求出未知量第二層和第三層分別有幾本書。通過思維圖示的使用,能夠使學生理清問題的內在邏輯,弄清問題的數量關系,從而使學生完整、嚴謹的表達解題思路,從“不會說”,變得“會說”。
3.學具、圖示直觀演示
一年級學生生活經驗少,詞匯匱乏,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教弱,表述觀點過程中往往說不出自己是怎樣想的,或者不能完整地表達出來,根據這個特點,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操作,或圖示來幫助學生說清自己的觀點?!凹t藍傘比多少”“退位減法”,學生通過熟悉的學具和圖示來表達出抽象的數學邏輯關系,逐漸從不會說到會說。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能喚醒他們的思維,激發(fā)他們表達的欲望?!巴宋粶p法豎式說算法”100-18=?當讓學生表達用豎式說算法時,學生都覺得沒有什么好說的。于是我編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先算個位0-8,發(fā)現個位小弟不夠減,于是砰砰砰敲十位大哥門,:“十位大哥,打個借條借1個十”一開門十位大哥也是個窮光蛋,于是十位大哥向百位大爺借,百位大爺很慷慨,把一個百借給了十位大哥,變成了10個10,此時十位大哥很負責,沒有忘記個位小弟,于是借給個位小弟1個十,個位小弟借來的1個十變成了10個一,減8還剩2,十位大哥被借走1個十,還剩9個十,減1得8,最后別忘了向橫式匯報。經過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的設計,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望。
2.改變提問方式
教師提問問題的質量決定了學生是否能理解,是否有興趣說。例如:都是教師做情境導入,提問:“你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改為:“請你仔細觀察這幅圖,你發(fā)現了什么?你能編一個帶問題的數學小故事嗎?”經過提問方式的轉變,將被動式接收課堂知識轉變?yōu)橹鲃訋е鴨栴}思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對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經過半個學期的努力,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有了變化,以前偶爾發(fā)言的部分學生和不發(fā)言的學生開始變得積極發(fā)言起來,以前不發(fā)言的學生也向偶爾發(fā)言變化。具體情況如下:
通過對一年級學生數學課堂上表達能力現狀的觀察與分析,并結合與學生的訪談,我開展了關于如何提升一年級學生表達能力的研究,通過教學方法變化后,學生課堂反應的對比,我認為創(chuàng)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放下心理障礙敢于表達;教孩子學會運用思維工具和學具,用簡潔、準確數學語言來表達;創(chuàng)設有趣情境,提煉學生想回答,有挑戰(zhàn)的問題來回答的思路是可行的,對于提升一年級學生數學課堂表達能力的效果是明顯的。而且,表達是思維的內容和方式的輸出結果,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將會促進思維的發(fā)展,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我逐漸發(fā)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說不清、搶著說等現象,這些問題的產生又為我下一步的教學研究指出了方向,激勵我繼續(xù)對學生在如何進一步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