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到底該如何評價卡佳?《憑空而來》中的這個女主角到底是無畏戰(zhàn)士還是恐怖分子?這問題注定引發(fā)分裂的回答,所以說,這部電影直面現(xiàn)實議題又有關道德困境。短暫序幕和三段論的體例鋪展開來的情節(jié)清晰地講述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以及一個女人如何在失效的法律機制之外,實施了一次奮不顧身的復仇。
德國著名導演法提赫·阿金,由于自己土耳其裔的身份,天然敏感于這樣的題材,移民的融入、文化的排外、新納粹主義的不死暗火以及在肆無忌憚的暴力面前文明的脆弱與無奈?!稇{空而來》沒有玩弄任何花哨的結構,直接迅猛地展現(xiàn)死亡,然后結結實實地提出拷問,關于復仇的正義性,關于文明的尷尬和失語都在其中自發(fā)地氤氳出來。
搖晃的鏡頭記錄了一組來自監(jiān)獄內(nèi)部的畫面,那是一場婚禮,卡佳與入獄的丈夫在其服刑時結婚,這奠定了這個故事主人公的人物的基礎,一個有著污點和瑕疵的外來移民,這些元素構成了他的“原罪”——無論是前科還是移民身份。之后,故事轉場到最典型的中產(chǎn)階級生活場景,小小的私營公司生意,夫妻與孩子,服刑結束后的嶄新一切。但很快發(fā)生了恐怖襲擊,丈夫和兒子遇難??验_始獨自面對一切,在崩潰和重整旗鼓之后,她本寄希望于法律體系,但文明世界的法律當然基于無罪推論,嫌疑人被當庭宣布無罪釋放,即便連法官也有著無奈的唏噓,即便嫌疑人的父親當庭指認,但證據(jù)鏈仍然無法完美閉合。有的時候,法理是一回事,人心又是另一回事;證據(jù)是一回事,事實又是另一回事。徹底絕望的卡佳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最終用同樣的手法炸死了那兩個實施恐怖襲擊的人。
復仇開始的時候,拷問也同時介入。如果說,之前針對卡佳丈夫的爆炸行為是毫無爭議的恐怖主義,那么卡佳實施的這次復仇要歸納為何種性質(zhì)?暴力行為的動機是否影響對事件本身的定性?如果復仇行為得到絕大多數(shù)人道德上的諒解與同情,那么暴力還是否被認為是暴力,進而,這種行動是否可以被排除在恐怖主義的定義之外?
電影之中,導演阿金故意安排了一組對照,卡佳制作的炸彈的過程和恐怖分子先前行兇時所用的一模一樣。她抱持著正義的目的,卻淪為了她憎惡的人的樣子。這其中的吊詭與對決是影片中最具力度的一幕。這足以令人陷入巨大的沉默,任何評判都太過輕佻。文明世界的法律必須基于無罪推定,但其代價注定是會產(chǎn)生漏網(wǎng)者。但是,它的反面,錯殺一千不放一個的嚴酷世界代價則更大,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法理宣判無辜,人心認定有罪的人呢?以暴制暴處于一條曖昧的邊界上,它在文明之外,卻在人性之內(nèi)。
卡佳身上有一個尚未完成的文身,是一個武士的圖案,在她決定復仇之后,她去完成了那個文身。那是她身份轉換的標志,一種內(nèi)心自我認定的外顯象征,她覺得自己應該成為一個戰(zhàn)士,但她的行為最終被旁人看做戰(zhàn)士還是恐怖分子呢?這或許是更深重的悲劇性。
《憑空而來》三段論的每一段之初,在敘述正文前面都引入了一段DV鏡頭拍攝的內(nèi)容,監(jiān)獄中的婚禮,卡佳給兒子悉心修理玩具車,一家三口在海灘上悠閑度假,這三段對應的章節(jié)標題為家庭、公正和大海。而家庭破碎了,公正失效了,修理玩具車的本事被挪用制造炸彈,大海終于收歸了所有人的魂魄。卡佳在最終下定決心之前,有過一次游移,她看到了一只小鳥在那輛房車周圍飛舞,生命力最直白的象征,如果她就此罷手呢?她作為無辜者會心懷悲傷獨自郁郁寡歡,而施暴者會在慶祝之后展開新一輪的襲擊,這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另一個結局。所以,這是個悲傷到底的故事,無論以怎樣的結局收尾都是如此。它展現(xiàn)了一種困境,文明突然遭遇阻擊之后,人們的驚駭和無助。而面對這一切,所有人都無法發(fā)出言語,只有祈禱與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