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上海濕冷濕冷,窗外小雨淅瀝。因為下雨,我家兄弟倆今晚沒到樓下玩兒。我在客廳一角看著書,時不時看看他倆。他們一會兒打打鬧鬧,一會兒一人騎一輛車在客廳里有序地穿行,總能靈活地避開各種障礙物;一會兒又突然安靜地看起書來,坐在地板上一人拿一本書看著,哥哥專注地看,弟弟不時地看看哥哥在看什么書……這是我的兩個兒子,兩個在自然生長教育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兒子。我踐行自然生長教育十年,出了幾本小書,但我認定他們倆是我最好的作品。
十年前,我在北京師范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時遇到我的導師包祥先生,他是中國自然生長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包祥老師從事教育四十多年,他從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里萃取出適宜中國兒童生長的“自然生長教育”因子,創(chuàng)立了自然生長教育。自然生長教育是遵循兒童生命生長規(guī)律、生長路徑的教育。我對包祥老師的自然生長教育理念十分認同,并通過自己的實踐與思考把它拓展為以下幾個方面:
自然生長教育是不超前不搶跑的適時教育、等待教育;
自然生長教育是父母親自陪伴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教育;
自然生長教育是親近大自然、崇尚運動的生命力教育;
自然生長教育保護孩子的求知欲,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教育;
自然生長教育是不填塞不飽和的自主教育、自發(fā)教育;
自然生長教育是不干預不插手的信任教育、欣賞教育……
十年來,我持續(xù)對自然生長教育進行思考與實踐,將之落實在我的教育咨詢、閱讀推廣及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我的自然生長教育叢書三部:《童年可以如此美好——家教八部曲實踐篇》《陪伴的力量——王莉教育觀察100例》《書香潤童年:王莉親子共讀實踐》。這里主要圍繞“親近大自然、崇尚運動的生命力教育”略說一二。
西方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人類離自然越遠,離疾病就越近;離自然越近離健康就越近。這一點我十分贊成!戶外運動好處多多。孩子在大自然里跑啊跳啊,大汗淋漓,臉紅撲撲,健康得很!曬太陽,接地氣,呼吸新鮮空氣,磨練意志力……哪一點不比窩在家里或教室里更適合孩子的自然生長,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周末應該怎樣度過?應該“放孩子回歸大自然吧!”這個“放”字,這個“回歸”,折射出當下兒童教育的多少無奈:孩子就像從大自然里抓來的小動物,被關在教室里馴養(yǎng),從周一關到周五,周末還有這樣那樣的興趣班補習班壓得孩子茍延殘喘,哪有什么時間在大自然的懷抱自由呼吸!然而“野性難馴”,孩子們的天性是熱愛大自然、需要大自然的,所以渴求被“放”回大自然,回歸本該有的本真童年。
人在大自然里呼吸新鮮空氣,曬曬太陽吹吹風,跑跑跳跳出出汗,欣賞大自然里的美景,身心放松,靈性被喚醒——這也本該是大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何況孩子?我和孩子們周末最大的樂趣就是到公園到郊區(qū)呼吸新鮮空氣,只要天氣情況不是特別惡劣,只要不是大風或霧霾。我從孩子滿月就開始帶他們走進自然。這些年,我們走過的北京公園達一百多個。旅行也是我們家的常態(tài),大寶已經到過70多個城市,小寶也到過20多個城市。
孩子們在公園里、樹林里肆無忌憚地奔跑,那個放松和奔放啊,別提多開心!成為大自然里的親子的一天,多么單純美好!她帶給孩子的不是鋼琴知識、不是繪畫知識、不是英語單詞,但孩子卻聽到了最美的天籟之音——蛙聲鳥鳴,風吹過樹林子的樂章。孩子們看到了最美的天然畫卷——小橋流水春芽夏花秋葉冬雪。孩子們學到了最美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孩子們的心靈得到了最美的潤澤,大自然的陽光雨露的滋潤。
大自然里的周末,是我們一家人最快樂的歡聚時光,也是我們最樸實的親子方式,是我們對孩子的最好的陪伴。孩子們幸運地體驗過北京郊區(qū)各個季節(jié)的采摘:春天去昌平采草莓,夏天去懷柔采櫻桃,秋天去平谷摘大桃,冬天去密云摘柿子。連我們也跟著孩子們享福了,享受了大自然的恩典!從平時蜷縮在辦公室里的壓力中釋放出來,在大自然里抬頭望天,閉眼聽風,何其美妙!
愛因斯坦說:“從觀察和理解中獲得樂趣是大自然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痹诖笞匀焕铮⒆佑^察著、傾聽著、欣賞著、發(fā)現著……浸潤在大自然里的孩子,是那么的感官敏銳、動作敏捷、熱情奔放、大汗淋漓、靈氣逗人而幸福洋溢!孩子在大自然里,不斷地有新發(fā)現、有新驚喜、有新創(chuàng)意要和爸爸媽媽分享。
除了帶孩子們融入大自然之外,我們還注重帶領孩子走近科學,到生活中學習。旅行美國時,我們在舊金山灣區(qū)的奧德賽科技館看到了“觸摸科學”的宣傳語。的確是這樣,孩子們對知識的認知首先是通過感受而非灌輸而得來的。這家科技館的力學專題館用一連串的提問啟發(fā)兒童,向兒童介紹大自然的神奇:你怎么感受到風?風對海面有何影響?樹如何對風作出反應?風怎樣影響鳥的飛行……孩子們動手感受風力,在一連串的驚喜、好奇、探索中去發(fā)現科學知識,效果非常好。
龍應臺說,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確實如此,向兒童描述一百次動物的樣子,不如讓他們親自觸摸一次;對兒童說一百次孝順,不如讓他們親見一次舔犢情深。比如我?guī)б蝗汉⒆觽內ツ膛隹茨膛?。我觀察孩子們的狀態(tài),從3歲到12歲,無論男孩女孩,一進入大自然就生機勃勃,一見到真牛就兩眼放光,一聽到大奶牛重一噸就大為驚嘆,和剛出生一個禮拜的小奶牛親密接觸更是樂不可支!孩子們摸到的不只是小奶牛,聞到的不僅是濃郁的牛糞味!還有真實的大自然氣息,真實的擠奶,給牛洗澡等生活場景。所有這些,都是平日課堂里所沒有的知識和寶貴的體驗。又比如春分日,我?guī)Ш⒆拥缴钌嚼飳ふ掖禾旄兄笞匀?。孩子們告訴我他們的觀察結果:大自然的春天比城市里的春天來得晚!對哦, 深山里的初春沒有想像中的繁花似錦姹紫嫣紅,乍一看竟還是滿目蕭索,似乎與冬天并無二致。再細看,小草從石頭的罅隙里探出來,嫩芽從枯樹的枝頭冒出來,融化的冰雪匯成小溪,呼嘯的山風送來暖意……這就是初春的模樣兒,這就是初春的氣息。孩子的童年也應是這樣:遵循自然規(guī)律、自然生長。家長不要急于看到花繁葉茂,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經歷足夠的陽光、雨露、時間、溫度,慢慢長大。
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睆淖杂傻纳钪械玫秸嬲慕逃?,真好!不少媽媽喜歡“把控”,恨不得孩子的分分秒秒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八點到九點學英語,九點到十點學奧數,十點到十一點練習書法……沒有閑暇的孩子,時間管理何從談起?時間被塞得滿滿的孩子,永遠在被動接受“別人的安排”,缺乏主體需求和感知能力,無從享受自己安排時間的樂趣,也就無法學會自己安排時間的能力,成人后談何自己規(guī)劃人生,對自己負責?自然生長教育提倡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由地玩兒,自由地遐想,這是對兒童靈性的呵護。
我對一個十多年前的廣告印象特別深。那是別克GL8商務車的廣告。它別出心裁地找了一群長頸鹿來,讓觀眾看到好多只鹿從車艙內出來,出來了好多只,之后還有好多只……廣告詞是:有空間才有可能。當年在廈大新聞系學的是國際新聞,系里也給我們開廣告專業(yè)的大課。至今還記得廣告老師說,一個好的廣告能讓人一直記住。我對那個別克商務車的廣告就一直忘不掉。
說得多好,有空間才有可能。
可惜現在很多父母,不舍得給孩子留空間,恨不得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嚴絲合縫。他們以為這樣做是珍惜孩子的童年,讓孩子學到更多東西,卻恰恰壓制了孩子在成長上豐富的可能性和寶貴的可塑性。這也就是托馬斯·蘇德霍夫所說的,“年輕的孩子有很多發(fā)展方向,不要讓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不要把孩子訓練成機器”。
退一萬步講,就是孩子沒啥特長,健健康康快快樂樂陽光向上,不也很好嗎?只要他熱愛生活,有好的習慣,懂得欣賞生活中每一處的美,珍惜每一個小驚喜,不也很好嗎?大部分人是靠基本素質和學習能力生存的,有多少人是靠特長謀生的?
又想起周國平那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只想做好一件事——讓我的孩子童年幸福!童年幸福的孩子,差不了!
我也想說,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從平淡生活中找到樂趣,有自己充裕的時間、空間,會自我管理,會自己找事做、找樂子的孩子,差不了!
有空間才有可能,有童年才有人生。自然生長教育,背后的價值基礎就在于保護童年價值,呵護兒童靈性。
(作者系自然生長教育與兒童閱讀推廣人,著有《書香潤童年》《陪伴的力量》等)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