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參加有關(guān)青少年問題的座談會,與會的專家都大談教育問題,輪到我發(fā)言,我說關(guān)于教育我的看法很簡單,只有兩句話:“好的小孩教不壞,壞的小孩教不好?!?/p>
與會的人都大感驚詫,因為既然是這樣,教育就無用了,還需要教育干什么呢?
我說,每一個孩子投生到這世界就像是一粒種子,種子雖小,卻一切都具足了。
假如這一粒是榕樹的種子,那么就要以榕樹的特質(zhì)來幫助種子的成長,但是不管多么努力照顧,榕樹的可能性是:一變成大榕樹,二變成小榕樹,三根本不發(fā)芽成長??v使用盡一世資源,也不可能使榕樹的種子成為松樹,或成為現(xiàn)在最昂貴的紅豆杉。
教育可以做的范圍大概如此,即使再天才的教育家也不應(yīng)該渴望把榕樹變成松樹,比較不幸的是,我們的教育似乎都是在努力著,希望每一個小孩子都成為紅豆杉,于是耗神費力地做改變種子特質(zhì)的工作,這是因為大家都相信紅豆杉才是最有價值的緣故。其實,國寶級的紅豆杉固然可以做雕刻、做家具,平凡的榕樹又何嘗不能做風景,不能讓人在廟前乘涼呢?
教育,是在使一棵紅豆杉長成好的紅豆杉,盡其所用;也在使一棵榕樹成長為好榕樹,不負其質(zhì)。齊頭式的教育,將會使許多紅豆杉變成榕樹,或使榕樹長得像紅豆杉,那就完全錯了。
只有立足平等的教育,使草木自己成長,每個人的本質(zhì)才能得以發(fā)揮。
我主張“好的小孩教不壞,壞的小孩教不好”的第二個原因,是認為教育最要緊的是喚起人內(nèi)在的渴望,而不在于填塞什么內(nèi)容。一個小孩如果內(nèi)在的渴望被喚起,真正想為這渴望去努力,他就不容易變壞了。
反之,一個孩子的內(nèi)在渴望沒有被喚醒,他可能造成兩個極端,一是庸庸碌碌終其一生,一是充滿反社會的傾向。
“好的小孩子教不壞,壞的小孩子教不好”的第三個原因,是身教重于言教,我們要孩子有好的本質(zhì),必須自己先有好的本質(zhì),這樣孩子們就不至因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走上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