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茗
【摘 要】林黛玉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一個悲劇性人物,林黛玉的人生悲劇原因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包括她的生理、身世、性格、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的壓抑等。一些讀者對黛玉性情的評語大多是“小心眼”、“刻薄”等,認為林黛玉待人刻薄、對待事情想不開是導(dǎo)致她個人悲劇的重要原因。文章立足于文學文本,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闡述林黛玉形象的悲劇意蘊——“小心眼”中的真情感,旨在提升人們對林黛玉形象的正確認識。
【關(guān)鍵詞】林黛玉;《紅樓夢》;悲??;“小心眼”;真感情
中圖分類號:I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198-02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中的典范,是一部具有博大精深精神和豐富文學資源、意蘊的文學寶藏,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文學價值得到了眾多讀者的研究?!都t樓夢》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林黛玉是《紅樓夢》中典型的人物,是經(jīng)典的藝術(shù)形象。很多讀者認為林黛玉具有“小心眼”、“尖酸刻薄”的性格缺陷,這種偏見是對作品的一種誤讀,為了矯正人們對林黛玉的偏見,文章從社會環(huán)境、個人性格等方面對林黛玉悲劇形象進行解讀,分析林黛玉“小心眼”中蘊含的真情。
一、林黛玉性格解析
(一)清高孤傲
縱觀賈府大觀園,黛玉與其他人物所呈現(xiàn)的一個主要不同之處在于其對現(xiàn)實生活的傲視以及對其余人阿諛奉承的嫌棄。這一點可以在與薛寶釵的對比中體現(xiàn),薛寶釵性格八面玲瓏,面面俱到,非常世故、圓滑,精通做人與處世之理。寶釵從來不會發(fā)脾氣,甚至于處處為了他人而做,處處為了和氣而做,嚴重到甚至喪失了個性,這也是賈寶玉不喜歡的原因。當然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夠在偌大的賈府做到左右逢源,擁有非常好的人緣,也深受其他人的喜愛。但是林黛玉卻與之截然相反,性格清高、孤傲,將心底的情緒顯露于表面。同樣在賈母跟前,薛寶釵與林黛玉同屬外來,然而她卻能夠極力迎合與討好,而黛玉卻從來不說任何一句奉承之語,甚至會在心底隱藏一股自卑。
(二)多愁善感
了解《紅樓夢》的讀者都知曉林黛玉的性格,也自然曉得其性格的形成與其多病的體質(zhì)與詩人氣質(zhì)關(guān)系很大,此外便是自小孤身一人,后來又寄人籬下生活在賈府,長此以往便養(yǎng)成了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林黛玉所體現(xiàn)的多愁善感,在其言行中便盡得體現(xiàn)。林黛玉初入賈府時,賈寶玉見到她這樣形容:“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妮^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笨梢姡主煊竦膬A國傾城容貌、靈氣逼人的氣質(zhì)以及從眉眼中透露出的多愁善感。在林黛玉語言以及詩作中也能夠體會到其多愁善感的性格。林黛玉“善感”的體現(xiàn),更多的體現(xiàn)在其與賈寶玉的愛情上。林黛玉自認為自己的生活看不見希望,身處于賈府這樣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只有與寶玉的愛情是其能夠看得見的唯一希望與光芒,甚至已經(jīng)成為生命中的全部,林黛玉為了這一份愛情能夠與凄苦的生活作斗爭,也正是因為如此,林黛玉的性格也因此更為敏感,也就是我們所要闡述的“小心眼”。對于愛情,林黛玉既向往又害怕,之所以向往,是因為與賈寶玉的愛情是其生活中唯一的希望,而害怕卻是因為太過珍惜與在乎,害怕愛情瞬間即逝,這樣矛盾的心理也使其心理更加糾結(jié)。
對于愛情的期待,從《紅樓夢》32回中,林黛玉聽到寶玉公開地贊賞其“不說混賬話”時便可以體現(xiàn),當時她心理的變化被曹雪芹描寫得淋漓盡致:“你我雖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間,不禁滾下淚來。待進去相見,自覺無味,便一面拭淚,一面抽身回去了?!庇纱吮憩F(xiàn)出林黛玉當時的“驚”與“喜”。另外,林黛玉探望被賈政毒打的寶玉時,在看到薛寶釵的那一刻,她突然猛升醋意。盡管愛情讓林黛玉倍償痛苦和幸福,然而盡管如此,依然維持著作為少女的尊嚴,在這之下卻也不斷地在刺探寶玉,這一點從第23回中寶黛共讀《西廂記》便可以體現(xiàn),寶玉借用《西廂記》向林黛玉調(diào)情,當時林黛玉瞬間“發(fā)起怒來”,或是“薄面含嗔”,由此便也體現(xiàn)了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感情,以及內(nèi)心的不安。同時,正因為對寶玉的喜歡,結(jié)合黛玉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特點,才體現(xiàn)了林黛玉的“小心眼”,這也是她對賈寶玉真情的體現(xiàn)。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多情,而黛玉卻有一種多愁善感的情懷,其中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政治因素,這也正是“林黛玉”這個人物能夠廣泛流傳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造成林黛玉“小心眼”個性的原因
(一)社會環(huán)境對林黛玉性格的影響——造就林黛玉“小心眼”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紅樓夢》中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具有她先天的遺傳因素,但更多的是其后來所處社會生活環(huán)境對她帶來的影響。林黛玉在沒有出場的時候,在小說的第三回就有對她的側(cè)面介紹“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書香之族”,可見,林黛玉出身世襲侯爵,是當時那個時代很多人羨慕的“清貴之家”,雖然林黛玉是女子,但是她的父親卻將她當作男孩子來培養(yǎng),林黛玉從小飽讀詩書。但是他的父親沒有對她進行階級教育,以至于林黛玉不了解那個社會賦予對女子行為規(guī)定的一切。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童年生活,使得林黛玉形成了高傲、任性的性格。在她的父母雙亡之后,林黛玉被送到賈府,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加上其母遺訓(xùn),“外祖母家自與別處不同”,更使得林黛玉的心靈變得更加壓抑,她認識到自己身處外祖母龐雜的家族中,想要保護自己,就需要步步小心,不能多說一句話,長此以往,林黛玉成為了一個“小心眼”的人。
在林黛玉最好的年紀時,她本應(yīng)該天真活潑地在自己父母親膝下撒嬌,享受自己生活的快樂,但卻受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寄人籬下。林黛玉從小具有洞察社會生活的眼睛,進入賈府之后,她發(fā)現(xiàn)這個表面光鮮、花團錦簇的繁華之所,實際上是一個充滿了仇恨、勢力爭奪的黑暗之地。由此,林黛玉變得更加小心翼翼注意自己的行為,也尤其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賈府生活的每一天,林黛玉的舉止在外人看來都透露出一種不必要的“小心眼”。在《紅樓夢》的第七回中,黛玉就為送花的事情發(fā)了火,原因是在按照次序為惜春送花之后,應(yīng)該送花給林黛玉,但是送花的人為了巴結(jié)王熙鳳,直接越過林黛玉,先給王熙鳳送花,沒有按順序給黛玉。黛玉知道之后,因為這件事發(fā)火,顯示了她自己的“小心眼”。黛玉這種發(fā)火在實際上是想給勢利小人一個下馬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不能被欺負的。但是在外人看來這是林黛玉“小心眼”的體現(xiàn)。而實際上這是作為正常人對自己存在尊嚴的一種正當維護,這種對黛玉“小心眼”的判斷是一種偏見。
(二)林黛玉敏感多疑“小心眼”在愛情上的體現(xiàn)
愛情是林黛玉寄人籬下生活中唯一可見的光芒,甚至是她生命的全部意義,是她與凄涼、悲哀作斗爭的唯一支柱,在當時那個社會中,愛情被認為是一種“廉恥”的存在,仿佛如果不是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戀愛都是不合乎情理的。黛玉的這種在愛情上的“任性”、“小心眼”也是她作為獨立女性對自己幸福的勇敢追求,是不應(yīng)該被予以偏見的。
(三)林黛玉在人際關(guān)系上的“小心眼”
在賈府中,林黛玉和人的交往也沒有一味的小心眼,她在人際交往上不像薛寶釵那樣城府很深,一味地取悅他人,而是對人以真誠相待,林黛玉的“小心眼”雖然輕易地與人生隙,倒并不與人結(jié)嫌,而是很快就能與人消除隔閡,在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之后能夠立即認錯和他人重歸于好。林黛玉小心眼的背后有坦誠,直率天真的林黛玉基本會毫無掩飾地表現(xiàn)自己的缺點,向他人顯露自己天真無邪的心扉。
(四)林黛玉“小心眼”性格對她個人命運的決定意義
《紅樓夢》中的女性人物群像大多是以悲劇收場的,但是沒有一個女性的結(jié)局會讓人覺得比林黛玉更讓人深思和傷神。林黛玉從小沒有母親,在很小的時候離開了家,走向了另一個家庭,在這個利益壓榨的家庭中孤獨地生活了幾年,最后帶著對這個世界的怨恨噴血而死。
林黛玉雖然相貌秀美、詩才卓立且睿智聰慧,但由于過早失去親人,導(dǎo)致她具有極強的自尊心和孤獨感,天性沖動,脾氣執(zhí)拗。她這種極強的自尊心和孤獨感導(dǎo)致她深深地感受到寄人籬下的這種感傷,在生存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則是對他人的秉性率真、口舌尖刻且語無忌憚,在人際關(guān)系問題的處理上缺乏遠見,自身的性格也不受他人歡迎。她被賈母稱為“心肝兒肉”,但從未向賈母說幾句像樣的貼心話和奉承話。除不能贏得下人之心外,也不能承歡于上人。林黛玉的“小心眼”集中表現(xiàn)在她對待和寶玉的愛情上,愛情是她短暫一生唯一能夠擁有快樂的事情,她的性格特點使得她孤芳自賞、煢煢獨立,因此得到了寶玉的注意,獲得了愛情,但是這種愛使小性子、小心眼的性格也使得她的處境越來越艱難,在尖酸刻薄的“小心眼”中失去了人心,雖然說林黛玉的“小心眼”在某種程度上是表達自己愛情、互動愛情的一種體現(xiàn),但是在和他人關(guān)系上的處理上,這種長期“小心眼”難免會導(dǎo)致她和周圍人情感的隔閡,失去了人心。
三、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受成長背景、個人性格特點的影響,林黛玉的性格上存在很多不適應(yīng)當時社會生活的部分,她的“小心眼”也是她率真、善良、忠誠執(zhí)著于愛情的一種體現(xiàn),她因為善良、率真,在和他人關(guān)系處理上不懂得虛與委蛇,在一些事情上受沖動的驅(qū)使出現(xiàn)了“小心眼”的表現(xiàn),但是這種“小心眼”在黛玉認識之后能夠立即和他人主動和解。另外,她的“小心眼”也是她對寶玉的一種極端在乎,是自己理想化愛情觀的一種體現(xiàn)。在當時的社會中,林黛玉這種充滿孩子氣、天真的“小心眼”顯然是沒有出路的,由此導(dǎo)致林黛玉個人命運的悲劇。透過這些,不可否認的是林黛玉超脫一切世俗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一種勇敢,這一點是值得我們佩服的,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一股清流,需要我們正視林黛玉性格中這種獨特的“小心眼”。
參考文獻:
[1]辛若水.從林黛玉、葬花吟的魅力到精神自殺[J].紅樓夢學刊,2002,04:134-145.
[2]尹攜攜.論林黛玉唯情主義性格悲劇[J].湖湘論壇,2006,02:62-64.
[3]周宏.淺談林黛玉藝術(shù)形象的悲劇美[J].藝術(shù)教育,2008,12:24-25.
[4]吳啟佳.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林黛玉之“凄美”形象藝術(shù)探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04:52-56.
[5]劉惠東.林黛玉人物形象新論[J].西部皮革,2016,04:257-258.
[6]石堅.《紅樓夢》中黛玉唯情主義的悲劇命運解讀[J].文學教育(上),2010,07:102-103.
[7]烏榮其其格.林黛玉悲劇命運解讀[J].黑龍江史志,2014,09:202.
[8]張岳林.感性的厚重與靈性的升華——從“五行”文化看豬八戒到林黛玉的文化賦形[J].皖西學院學報,2013,0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