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濤
“和”原本是一個典型的音樂概念,指不同聲音的相互調和。由于中國古代對音樂的教化作用和象征作用的高度重視(《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保?,“和”成為修身齊家和濟世安邦的重要理念?!昂汀钡闹饕x有四種:一是適中、中和,二是適應、調和,三是融洽、平和,四是不同。
那么,儒家的“和”對于我們今天的領導干部有哪些啟發(fā)呢?
第一,“和”為貴,就是自己內心的和諧。
在儒家看來,每一個人都有“喜、怒、哀、樂”四種情緒,這四種情緒沒有外露表現(xiàn)的時候,就是“中”;外露出來但是控制在恰當?shù)姆秶畠?,就是“和”(見《禮記·中庸》)。也就是說,“和”是指能夠駕馭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四種情緒,不大喜、不大怒、不大哀、不大樂,有所節(jié)制,這就是“和”。可見,儒家的“和”,首先是一種心理調適。對“度”的把握最為重要。所以儒家典籍《論語·八佾》記載孔子的話:“《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孔子的意思是《關雎》這首詩,快樂卻不過分,悲哀卻不過頭。所以,“和”其實就是“中庸”,也就是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論語·雍也》說:“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保N鞣絼∽骷疑勘葋喴灿蓄愃频脑挘骸安灰驗槟臄橙硕计鹨话雅?,熾熱地燒傷了您自己。不要顧及區(qū)區(qū)小利,不要因只言片語便耿耿于懷,這樣是成不了大事的?!?/p>
行政工作是件“勞心”的工作,所以控制情緒十分重要,也特別不容易。對此,儒家學者諄諄叮囑,幾乎到了不厭其煩的地步。有一次,學生子張問孔子:“楚國有一個令尹(相當于宰相)名叫子文,在行政領導崗位上三起三落,但是他很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三次做令尹,沒有高興的神色,三次被撤職,沒有怨恨的神色,而且有條不紊地把自己的工作全部移交給繼任者,您覺得這個人怎么樣?”孔子稱贊道:“真是個盡忠盡職的人啊?!保ㄒ姟墩撜Z·公冶長》)還有一位著名人士,名叫柳下惠,我們都知道他坐懷不亂的故事,是個修養(yǎng)非常好的人。其實他的心態(tài)也非常好,他做法官,多次被撤職,但都平靜處之。有人對他說:“您不可以離開魯國么?”柳下惠說道:“正直地侍奉國君,到哪一國去不會被多次免職?如果不正直地侍奉國君,何必要離開自己父母所在的國家呢?”(見《論語·微子》)所以孔子看不起這樣的官員: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到;得到了職位,又生怕失去??鬃诱J為,如果總擔心失去職位,就會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見《論語·陽貨》)。
然而,要做到心情平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歷練和修身。孔子認為只有明智的人不會困惑,只有仁愛的人不會憂傷,只有勇敢的人不會害怕。具備了這三點,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見《論語·憲問》)。
怎么樣才能做到心平氣和?關鍵是要問心無愧。有一次,一個叫司馬牛的人問孔子:“什么樣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說:“不憂傷,不擔驚受怕,不提心吊膽。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問心無愧。”(見《論語·顏淵》)所以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心地坦蕩寬廣,后者局促憂慮(見《論語·述而》)??鬃幼钕矚g弟子顏回,為什么呢?因為顏回的修養(yǎng)很高,一簞飯,一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種窮苦,但是顏回自得其樂(見《論語·雍也》)。
“問心無愧”在《論語》里面的原話是“內省不疚”(見《論語·顏淵》),一個人內心要和諧坦蕩,就一定要不斷地反省自己,看自己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并不斷改進,這樣心里才會踏實。儒家文化非??粗亍白晕曳词 ?,孔子的弟子曾參每天都要反省三件事:為人出謀劃策忠不忠呢?與朋友交往講不講信用呢?自己所學的東西復習并實踐了么?”(見《論語·學而》)
通用電氣CEO杰夫·伊梅爾特認為,領導力實質上是一種自我反省能力。擁有自省精神,才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改進,才能在沖突來臨之前實現(xiàn)一種恰當?shù)钠胶?,才能卓有成效地做正確的事情。
今天看來,問心無愧、自我反省,就是一種自我管理。這在今天的企業(yè)管理中依然沒有過時。現(xiàn)代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提出管理者素質提升的三個步驟:首先是成功實現(xiàn)自我管理,其次是成功實現(xiàn)對企業(yè)人員的管理,最終是實現(xiàn)對經營戰(zhàn)略目標的管理。因此必須首先克服自身缺點,發(fā)揚自身優(yōu)點,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對一個領導者而言,要管理好自己的品格、道德、知識、智慧、脾氣、言行。當代著名政治家、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也指出:“優(yōu)秀的領導人首先應該具備改造自己的能力,其次才能改變他人?!?/p>
在我們看來,孔子所言“內省不疚”的全部內容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不停地反思: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自己的優(yōu)勢在哪里?自己的弱點是什么?我們是否處理好了個人優(yōu)勢與崗位需求之間的關系?工作前我們是否未雨綢繆?工作中我們是否做了調查研究?工作后我們是否及時反思?我們是否在把握實情、了解規(guī)律的基礎上,優(yōu)化工作思路與管理流程,從而在點滴積累中實現(xiàn)管理創(chuàng)新?
第二,“和”為貴,就是自我身體的和諧。
儒家非常強調自我身體的和諧,而且把它看成是修身養(yǎng)性、提高品德修養(yǎng)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不同,中國文化并不主張消除人的全部本能而做苦行僧,特別是像嘴巴、鼻子、耳朵、眼睛等的欲望,儒家認為那是人人都有的,是本能,很正常。但關鍵是不能過度,要節(jié)制自身的欲望而不能放縱。孟子和朱熹都是這么看的(《孟子·盡心下》:“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朱熹集注:“欲,如口鼻耳目四支之欲,雖人之所不能無,然多而不節(jié),未有不失其本心者?!保?。道家也有此主張,老子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保ā独献印返谑拢├献犹嵝汛蠹遥骸澳切┳非箝L生而招致早死的人,占了死亡比例的十分之三,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他們求生的做法太過了?!保ㄒ姟独献印返谖迨拢┓业捻n非子也叮囑道:“芳香甘美松脆的食物,醇厚的美酒,肥嫩的肉塊,可口是可口,但容易導致生病?!砸欢ㄒm可而止,身體才不會受傷害?!保ㄒ姟俄n非子·揚權》)在孔子心中,一個真正的君子,吃飯不要吃得過飽,居住不要太圖安逸,為人謹言慎行,向有道之人請教,這就是好學之士了(見《論語·學而》)。
身體怎樣才能和諧呢?那就是少一些欲望。孔子主張無欲則剛??鬃诱f他自己沒見過堅強的人,有人說申棖堅強,孔子說申棖欲望太多,怎么能堅強?(見《論語·公冶長》)
控制身體的欲望,實際上就是控制物質的欲望,這是一個領導者必備的素質和修養(yǎng)。把這種修養(yǎng)推廣到管理上,就會懂得勤儉,懂得節(jié)約,懂得珍惜。在孔子看來,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誠信無欺,節(jié)約費用,愛護官吏,使用百姓要在農閑之時(見《論語·學而》)??鬃又鲝埾M與節(jié)儉并重。他贊美大禹說:“自己吃得很差,卻把祭品辦得極為豐盛;穿得很差,卻把祭服做得很華美;住得很差,卻把力量完全用于溝渠水利?!保ㄒ姟墩撜Z·泰伯》)孔子自己很節(jié)約,但對身邊的人卻很慷慨?!墩撜Z》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溫馨的故事,孔子家有一個總管名字叫原思,孔子給了他小米九百,他不肯接受,孔子說道:“拿去吧,你自己吃不完就給你的街坊鄰居吧?!保ㄒ姟墩撜Z·雍也》)
儒家追求身體的和諧,提倡物質節(jié)約而不浪費,這使我們想到一個相關的話題:孔子的財富觀是怎么樣的?領導干部怎樣面對金錢和權勢?
孔子對于“富”(有錢)與“貴”(當官),從來就不拒絕。他曾經說:“如能致富,哪怕是趕車,我也去做;如不能,則隨我所好?!保ㄒ姟墩撜Z·述而》)在孔子看來,他最喜愛的弟子顏回的學問好,但是顏回很窮,最后英年早逝了。而另一個學生端木賜不安本分,去做生意,一路都很順利,日子過得也很滋潤(見《論語·先進》)。他對顏回因貧窮而死,表現(xiàn)出傷感、惋惜和無奈;對于端木賜,則是揶揄之下有幾分夸獎和肯定。
孔子誠然看重財富,但是,凡事都要講原則、有底線??鬃诱J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說過:“富和貴,人人都向往,但是不以正當?shù)姆椒ǖ玫?,不要享?貧和賤,是人人都不喜歡的,但是不以正當?shù)姆椒〝[脫,不要逃避。君子失掉了仁愛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時刻不會違反仁道,緊急時如此,顛沛時也如此?!保ㄒ姟墩撜Z·里仁》)孔子甚至這樣說道:“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也在其中了!缺少仁義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保ㄒ姟墩撜Z·述而》)在《論語·里仁》里,孔子更明確地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在《論語·子張》里,子張說:“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所以孔子認為:“只顧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保ㄒ姟墩撜Z·里仁》)孔子曾經對當時希望從政的人發(fā)出倡議:“堅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誓死保衛(wèi)它;不入險地,不住亂邦;國家太平則一展才華,社會黑暗則暫時隱居。治世中,貧賤就是恥辱;亂世中,富貴也是恥辱?!保ㄒ姟墩撜Z·泰伯》)
可見,“士”對于財富和利益,要看該得還是不該得。那么,這里的“士”和“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國際上一般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士”指文人學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守護者、統(tǒng)治者和官僚主流;其實古人所說的“士”主要指領導者。那么,什么是“義”呢?法家的韓非子曾經解釋道:“所謂‘義,就是指適宜,適宜的才去做,所以說,最高的‘義,其作為是有目的的?!保ā俄n非子·解老》)可見,“義”就是應該堅守的為人準則,即父子關系、上下級關系、親友關系中應該堅守的做人原則,它比“利”重要,我們不能見利忘義,更不能忘恩負義。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挨的批評最多,但孔子也有表揚他的時候?!墩撜Z》里記載孔子贊美子路穿著破舊衣服,與穿著狐皮貉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慚愧,子路的長處是不嫉妒、不貪婪(見《論語·子罕》)??鬃诱J為立志追求真理,而恥于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見《論語·里仁》)。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樣?”孔子說:“可以。但不如貧窮卻樂于道,富裕而又有涵養(yǎng)的人?!保ㄒ姟墩撜Z·學而》)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的地方官,問如何從政。孔子說:“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圖小利。急功近利,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只圖小利,就辦不成大事?!保ㄒ姟墩撜Z·子路》)
日本近代商人澀谷榮在《論語與算盤》中講到義和利合一時的經營原則。義,是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利,是企業(yè)的經濟效益。李嘉誠也說過:“是我的錢,一塊錢也去撿;不是我的錢,一千萬也不要?!?/p>
(選自《國學中的領導智慧》,光明日報出版社。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