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月有三個五日,端為開始之意,每月之五日皆可稱端五,而農歷五月又稱“午月”,故五月端五又被稱作“端午”。
在中國,每個節(jié)日都有其特定的習俗,這些習俗往往都是圍 繞著節(jié)日主題展開的,端午節(jié)也不例外。北京民俗協(xié)會秘書長高巍介紹稱,二十四節(jié)氣里,夏至節(jié)氣與端午節(jié)的關系最為密切相關,每年端午節(jié)都會在夏至之前到來。
夏季到來以后,氣溫開始顯著升高,高溫高濕的氣候環(huán)境盡管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但同時也給細菌滋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毒蟲、疾病開始活躍,很多常見疾病開始高發(fā)。所以古人也稱端午節(jié)為“惡月惡日”。遠在上古之時,先民就開始意識到這個時段對于生活質量的重要性,并開始有意識采取各種措施、舉行各種活動,驅毒避邪,祈求健康、豐收。
大約在漢晉之際,過端午已經成為普遍的風氣,到了唐、宋兩朝,各種活動內容儀式完全定型,端午成為朝野同歡的國家節(jié)慶。
有的網友說:“原來祝親朋好友‘端午節(jié)快樂’是不貼切的,好比清明節(jié),沒誰祝誰快樂的……”
這又是為什么呢?復旦大學民俗學教授鄭土有說,端午節(jié)是農歷夏季開端,古人形容此間“五毒盡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這一天,通常講究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黃”,即名稱中帶有黃字的食物,寓意“青黃不接”的時候“接起來”;也有飲雄黃酒的習俗,古語曰“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倍且┖J、掃把,掛五毒圖。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門上。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掛小辣椒、穿老虎鞋、在頭上寫“王”字等習俗。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從這個角度說,端午節(jié)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jié)點,類似于今天的“公共衛(wèi)生日”。因此,說“端午祥瑞”“端午安康”,顯然就貼切得多。
據(jù)悉,端午節(jié)的別稱已多達二十多種,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菖蒲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紀念屈原日。
其實,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紀念日。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馬曉坤說,當年吳王夫差罔顧輔臣伍子胥諫言,反而聽信奸臣挑唆,賜其自殺,并于五月五日將其尸體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為民眾在這天追思的人物。
在南方一些地區(qū),端午還有“盡孝日”的意思。傳說,東漢年間,十四歲的曹娥因父親溺江而亡,沿江哭尋,因不見尸首而投江自盡。父女倆的尸體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兩手竟從背后抱住父尸。因此,曹娥被譽為“孝女”典范,被鄉(xiāng)民所懷念。
同時,端午也是古老的亡靈紀念日之一。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說,世人曾在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們離去。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歲月侵蝕中變得曖昧不清,只有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風俗,還約略暗示著它與鬼魂的關聯(lián)?!敝齑罂烧f,菖蒲葉片狀如寶劍,方士們稱其為“水劍”,后又引申為“蒲劍”,據(jù)說可斬各種妖魔鬼怪。
很多人都以為賽龍舟的起源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中國古人最早開始施行這項活動,是為了將很多象征著不好寓意的物品用小船渡走,后來劃的人多了,慢慢就形成了競賽。直至中國唐代時期,人們開始將小船裝飾成龍的樣式,從而衍生出了如今的賽龍舟活動。后來為了讓此項活動具有更多豐富的意義,人們便將紀念屈原這層含義融入其中。
北方不便競舟,有時候也可“走馬”,明人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記載:“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曰避毒也。過午出,走馬壇之墻下。無江城系絲投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碧靿瘍扔幸粭l道路名為“天街”,因為地勢較高、地面遼闊,所以人們認為站在這條道路上能夠得到上天的庇佑,此舉也有辟邪迎吉之意。
你還把端午節(jié)只當成“睡覺節(jié)”、“粽子節(jié)”嗎?看看古人豐富的端午生活,也不妨出去運動運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