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香嚴禪月(外二篇)

2018-06-06 09:29:36熊君平
躬耕 2018年4期
關鍵詞:國師大師

熊君平

在香嚴寺住持演修的齋房,與師傅促膝對坐,聽他談佛說禪。一盞新茶,綠葉浮沉,騰起裊裊輕煙。齋房祥和雅靜,靠墻的書架,佛門經(jīng)典,依次排列。演修身著灰色僧衣,睿目清澈,眉宇間透出一股佛門才有的清朗之氣。他淡定若水,侃侃而談。古剎香嚴的千年清風,叢林禪月,如畫軸長卷,和風惠雨,都在他口吐蓮花里呈現(xiàn)出來。

此次香嚴之行,是受文友劉君之約,選一個月圓之日,專程去香嚴寺看月。劉君與香嚴寺有緣,寫了不少香嚴寺的文字。這一次明月之邀,當是又有新悟。也許在他的心中,古剎香嚴的月亮,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這里的月亮,受千年佛法暈染,必然獨有佛性。

天色向晚,與演修一起,在齋廚用過由黑米粥,饅頭、黃花苗烙餅做成的齋飯和蘿卜、白菜、豆腐之類的菜蔬。見時光尚早,二人便步出山門,繞竹林,穿密樹,在面山觀江亭稍事停留,便返回寺院門前。這里地勢開闊,應該是香嚴寺最佳觀月之所。

月亮升起來了,一輪紅銅般的圓月,由東邊龍山掙脫濃密樹木枝葉的羈伴,艱難地向上爬升,在叢樹間半掩琵琶半遮面地露出桔紅的圓臉。

漫步徘徊于寺院山門,看圓月跳出峰巒、樹梢,慢慢由桔紅變成乳白。此時的圓月,像喝醉了酒的漢子,清風一吹,酒勁過去,面目就白了起來。月色下的古寺山門、石牌坊,如仙山瓊閣,更顯莊嚴,與千古銀杏相映,給古剎香嚴裹上一層迷離虛幻的色彩。圓月繼續(xù)爬升,流水似的月色灑在地上,一片瑩光。圓圓月亮在夜空中暈染散發(fā)出的銀色光芒,是那么的安祥,清澈,從容,有一種天然的慈悲。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說:“唯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在蘇大學士的眼中,清風明月無價,乃上天之厚賜。與人與物,相伴相隨,人人皆可享用。這是一種人生情懷,天地情結(jié),是生命的灑脫與滿足。文友說,各選一個位置,只看月不說話。我默默走向西邊的亭閣。倚欄仰首,看遼闊天宇,望蒼穹圓月。越升越高的月亮,駐足于樹木的枝頭,微笑著彌勒佛般的歡喜笑臉,向大地盡情傾灑著晶瑩的輝光。浩月當空,樹影扶疏,修竹蕭蕭。東龍山,西虎山,南面山,都寂靜在朦朧的月色之中。一片輕云劃過,清寒之輝流溢出來。皎皎月輪,在靜謐浩瀚的天空,緩緩轉(zhuǎn)動……

說起來,我還從未這么專注,這么長久,這么認真地注視過夜空中的一輪明月。今晚不同,有佛光相伴,便覺月亮格外親切。寺月分輝,明河共影,浩浩天空,一塵不染。此刻的我,似乎已與天地、明月融為一體;與香嚴佛心融為一體。我看月亮,月亮也在看我。仰望明月,不由想起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張若虛說的是江月,可此時的天空,寺月與江月一樣皎潔,一樣純凈,一樣明亮。在我看來,寺月更有佛性,更有禪意,似有佛家普渡蒼生之悲。遍撒甘露,慈化萬物。

清風有耳,明月含情。今天,在這佛性飽滿的月光之下,或行走,或佇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抬頭望月,自然會記起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話,記起月亮之上,有一婆娑的桂花樹,吳剛用斧子砍這棵樹??嘲。嘲。】偽从袀€盡頭。也記起小時候奶奶講的故事,奶奶說:桂花樹下,有老婆婆舂碓。舂啊,舂啊!舂了上億百年,還一直舂了下去……可今天,在古寺山門看月,便覺得月上之樹,不是桂樹,而是一株枝葉紛披的菩提樹。樹下有老僧端然靜坐,雙手合十,做默然誦經(jīng)狀。這樣想來,一輪明月的意象,便有了佛性,有了靈魂,有了情感。“玉兔銀蟾遠不知”。也許在遙遠的某夜,也有一個與我一樣癡情看月之人。他是誰?記不清了。

明月繼續(xù)高升,地上撒下一層銀霜。山門前巨傘高擎的銀杏古樹,沐著月色,似動非動,聲息杳然。禪意的枝杈,掛滿祈福的紅絲飄帶,好似也在凝神聽月。樹下落滿厚厚的扇形葉片,這葉片飽滿質(zhì)感,在月輝下閃著金光。猶如金幣銅錢鋪在地上。滿地金錢無人問,也許只有佛門圣地才有。傳說此樹為香嚴寺開山祖師慧忠親手所栽,1300多年的風雨滄桑,賦予了樹木不息的生命。月下觀之,更覺幽幻神秘,不由讓人跨越時空,浮想聯(lián)翩。

站立樹下,仰望圓月,玉鑒高懸,流光瀉地?;秀遍g,一代代香嚴高僧,便如電影畫片般來到眼前:慧忠、智閑、如壁、顓愚謐,仁山毅、宕山遠、寶林、太虛等。這些終身向佛的大師們,在生命的持戒修行中,苦樂隨緣,觀人間百態(tài),看變化無常。古寺山門的純凈月色,一定影印過他們禪靜清麗的身影。留下過他們倚樹觀月,傾聽天簌,成就人生圓滿的形姿。

想到這里,我便有了李白“舉杯邀明月”的沖動?!叭伺拭髟虏豢傻?,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毕肽窃娤商祝瑫抽_雙臂擁抱明月,望月醉飲,高吟月下,看天地人間,嘆時光匆匆,是何等的浪漫、灑脫。“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崩寺娙说膬?nèi)心,是天地古今,是詩意的哲思。再看那歷代香嚴高僧,隅居山林,枕石漱流,野猿為伴,觀月息心,向明月學習佛法,他們的生命是另一種逍遙和自在。

時光在月輝下悄悄流淌,似乎是抬頭低首之間,月亮已升至中空。夜闌人寂,清露無聲。該到寺院走走了。夜色中的香嚴禪院,古木森森。月光透過蓊郁的古木枝葉,撒下點滴破碎斑駁的光影。殿宇巍峨,古碑聳立,婆娑光影里的禪院,如同仙界佛國,奧妙深遠,仿佛讓人也斑駁迷離起來。

沿山門韋陀殿后第一道場院,跨越過亭,便是大雄寶殿了。不經(jīng)意間,一陣清越的鐘音傳來。尋聲望去,但見值夜僧徒,正虔敬莊重地站立大殿屋檐之下,悉心撞鐘,朗聲吟唱。鐘聲佛音在靜寂的午夜格外清晰入耳。禪鐘聲聲,驚動著世道人心,驚醒著紅塵眾生。我駐足凝神,側(cè)耳細聽,便覺有一種天音下落,振聾發(fā)聵的感動……

來到大雄寶殿后那座小巧靈瓏、雙層翹檐、類似宮殿式的建筑跟前,讓人陷入一種時光的錯覺。古樸莊嚴雕梁畫棟的“宮殿”,是寺碑所指的宣宗皇帝殿,也是香嚴寺故事最多的地方。迷離的月色之下,如瑤池仙宮,海市蜃樓。史料中有很多叫法,除了宣宗殿,還叫擊竹亭、望月亭,也有稱礙月軒的。這么多的稱謂,隱藏的是香嚴寺的千古秘密。我明白,這些秘密大都與唐代香嚴智閑禪師有割不斷的聯(lián)系。久久徘徊于“宮殿”周圍,位居宋代大畫家梁楷《八高僧圖》中的智閑,便向我走來:智閑瓦礫拋竹,擊竹頓悟的故事;避難香嚴的光王李忱隨智閑月下習禪、觀月明志的故事,一時都在腦屏顯現(xiàn)。我在想,何以曰礙月軒呢?也許那時的智閑、李忱,與今夜的我們,所處情景不同;也許那時寺院內(nèi)外,還沒這么多樹木,這么多殿宇。歷經(jīng)千年之后,這里的殿宇四周,古木參天:唐柏、宋桂、元槐、明榆、清皂角,高枝插空、濃蔭似蓋。因殿宇和林木的遮掩阻礙,明月接地,便被篩落成稀稀落落的光影。這樣,月光便被分割得支離破碎,如同浩如煙海的佛家經(jīng)卷,塵封密室,若無探微求真持戒禪定的心力志向,便很難抵達佛的妙境。只有撥云見日,不斷屏棄心靈陰影,才能窺其堂奧,修得正果。

人在森森殿宇和高拔古木、古碑間盤桓,徜徉,猶如舟在水上游弋。透過光影,步步走向幽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側(cè)耳聆聽古木與月亮的對話,心便與香嚴寺的大師們對接起來。人?。⌒撵`的鏡子,總有被世俗陰影遮蔽的時候。唯有心存善念,心有明月,塵埃常拭,才能明鏡在心,纖塵不染。

遙想當年,年輕的智閑,帶著“母腹觀己”的禪宗難題,辭別師兄,跋山涉水來到香嚴寺;來到六祖慧能五大弟子之一的慧忠國師的修煉道場。曾一度頹廢的他,就要放棄人生的目標了。誰知,香嚴寺的一次芟草耕作之勞,讓早生慧根的智閑,通過拋石擊竹而悟,完成了一次靈魂的飛升。又想那隨智閑當小和尚的李忱,適逢月夜,便登臨高亭,觀月明心,依月寄志,終登“九五”。香嚴寺月的陰晴圓缺,目睹了他們的生命瞬間??梢韵胍姡情e窮經(jīng)探微,風月洗心,行于虛空,來去自在無礙;李忱登臺拜月,遙望長安,不辭鴻鵠之志,在香嚴寺韜光養(yǎng)晦七年……他們的內(nèi)心,都曾被一輪明月照耀得纖毫畢現(xiàn)。在他們的生命里,也必然會經(jīng)歷一次次靈魂的磨洗,一次次修心禪悟。最后才跨越一個個心靈障礙,進入一個明朗禪悟的心靈佳境。

可以說,像智閑這樣的佛門高僧,他們來自天空,最終又回到了天空。天上的明月,成了他們的靈魂寄托。在民族文化的長河里,千百年的文化認知,讓許多人跟月亮學會了沉靜,明白了世界的變化與永恒。會用一種平和心境,去看待世間一切是非坎坷。肉身需住址,靈魂無疆界。禪宗經(jīng)典《五燈會元》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佛家認為,“天空”是佛法,是永恒?!耙怀L月”,是當下,是個體生命的體悟。

在夜色下的古寺逗留,我的心一次次被千古明月所照耀。我想,明月在香嚴寺停駐千年,見證的是千年古剎不同的滄桑變化。而我們這些人,面對廣闊天空,卻只是一粒微塵,總是以最平凡、最卑微的形態(tài)呈現(xiàn)自己。詩僧寒山有詩:“圓滿光華石磨瑩,掛在青天見我心”。寒山說的是明月即心,明月知心。這是智者的心靈絮語。民國年間淅川有名無實的掛冠縣長張縵云,到香嚴寺看月,寫下《宿香嚴寺即事》一詩,講的是明月無私。詩曰:“松閉山月門,煙空祗樹林。談經(jīng)融鳥性,鑠果定猿心。生平偶亦談因果,法語仍需向?qū)嵳?。相是空花何有我,輪如明月不私心?!笔堑?,明月無私。無論高官、豪富、智者、庸者,抑或健康、病者,蕓蕓眾生,清風明月對人對物,不分貴賤,不偏不私,一視同仁,從不厚此薄彼。所不同的是生活在塵世上的生命個體,能不能放下心靈的重負,暢開胸懷,掬一捧明月人心,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讓自己心花常開,隨緣開悟。

無庸諱言,在古剎香嚴心平氣和地看月,是一件養(yǎng)心增慧之事。在現(xiàn)代生活緊張浮躁的喧囂里,遠離都市彌漫的煙塵和熱鬧,靜靜地沐浴在這明麗輕盈的月光里,一種讓人身輕體松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就這樣人在高低錯落的深深禪院,披著婆娑樹影下的月光,來來回回地走動,便不由一次次地想到了蘇軾,想到蘇軾《記承天寺夜游》里的記述?!啊?,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蘇軾是個具有佛教情懷的大文豪。當年他與張懷民的情景,實與今天的我與文友相似,雖然我們不能與大師相比,但在深深禪院,寂寂竹柏和月影之下,靜坐,佇立,行走,享受這禪宮獨有的寧靜,乃許多有閑人所不為也。

時已午夜,清露濕衫。我再次望一眼當空明月,便提醒文友回屋。在演修師傅為我們安置的僧房居室,枕著月色入夢。一覺睡至翌日四時有半,忽被一陣啟明的寺鐘喚醒。起身開燈,已不見劉君蹤影。草草漱洗之后,便只身走出房門。這時的圓月已懸掛于西邊天空。人在夢中幾個時辰,月亮已由東至西走那么遠的路程,真乃天體運轉(zhuǎn),行云流水,不舍晝夜??!稍事停留,便放輕腳步,走進了鐘磬之音和鳴的大雄寶殿,參與到唱經(jīng)禮佛的早課之中。與香嚴僧徒一起,接受一次佛音梵唄的洗禮。

智閑悟竹

我來到丹江口水庫西岸,站立群峰聳翠的香嚴寺山門,透過巍峨的石牌坊,向東南眺望。

山門前的兩扇圓窗,似炯炯雙目,也在眺望。當然,佛的慧眼會穿透山巒,看得更深,更遠……

我恍惚看到,一身疲憊滿腹心事的智閑,一走進蔥郁挺拔的白崖山,便被清風嶺的奇異風光所觸動,這里竹柏茂盛,翠岫生香:真不愧慧忠國師的落寂之地啊!他沿幽谷而上,在無縫塔前結(jié)廬而居。此時的智閑,雖一念不生,任運而為,就要放棄他孜孜以求的心靈目標了,可一進入如此的靈山圣水,他憂煩的心緒便稍稍安頓下來。

智閑的頹喪,原于一道久久困擾他的如同“哥德巴赫猜想”般的禪宗難題。就是這道過不去的門檻,竟讓他心灰意冷,打算放棄那損神勞形的佛道大業(yè),以一種簡單的行腳僧生活了卻一生。

作為禪宗大師百丈懷海的高德弟子,百丈圓寂之后,他就去大師兄溈山靈佑處繼續(xù)學禪。溈山一見年輕的師弟,便說:“聞之你在先師那里問一答十,問十答百,可光憑這些不行”,我且問你:“父母未生前,你的本來面目是什么樣子?”

智閑百思不得其解,遍翻所有佛典和大師語錄,也找不出答案,只好再去請教溈山。溈山卻說:“如果有什么東西教你,那也是我的東西,并非你所有。”“師兄也太吝嗇了?!笔械闹情e,一陣傷心,一把火燒掉身邊所有文字,辭別溈山,一路游走,這才來到慧忠國師當年出道悟禪的香嚴寺住了下來。

結(jié)廬香嚴的智閑,開始了他用力不用心的“農(nóng)禪”。這天,他正埋頭芟草種菜,“偶拋瓦礫,擊竹作聲”,隨著“哐”的一聲,他頓悟了:“哐——”,“空——!”清脆的擊竹之音,讓他忽然覺得瞬間便超越了時空和因果,跨越了物我界限。我與象混然凝為一體,與聲音合而為一,煞時便走進存在的深處,融進宇宙的萬有。我就是聲音,就是翠竹,就是萬事萬物,也就是母腹中的本來面目。原本的世界四大皆空,一切都是“空”??!

禪悟的火花就在石與竹撞擊的一剎那。一次靈與肉的碰撞,讓智閑一下子透明起來,完成了醍醐灌頂般的人神之交。他顧不上擦一把滾淌的汗水,回到齋室,焚香沐浴,向著溈山的方向,長跪叩拜:“師兄啊,你對我恩逾父母,如果當初就為我說破,哪有今天的頓悟?”當即提筆,“唰、唰、唰,”寫下一首偈來:“一擊忘所知,更不加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墜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在智閑看來,一旦達到悟境,就未必死記那些死板的佛學概念。不是進入某種出神入化的狀態(tài),就是經(jīng)過佛理描寫的各種禪定階段。以自身活潑的動作來顯示進入真空的悟境。人每天從早活動到晚,實際什么也沒發(fā)生……智閑禪悟了,《擊竹》偈中,充滿了對自己悟境的自信與驕傲。身在遠方的溈山聞之,擊掌贊曰:“此子徹也?!?/p>

此時,我仍漫步于濃密的竹林里,行走之間,試圖用心去傾聽,似乎也想聽出點奧妙來。但凡心肉胎,是很難實現(xiàn)與大師心靈默契的。我忽然想起了心和尚的詩來:“揮鋤墾土調(diào)身緩,運水澆蔬養(yǎng)性和,播種施肥皆妙用,揀苗除草總降魔”。原來,祛除雜念,淡定心靈的“農(nóng)禪”,竟有如此之妙用。禪宗主張“頓悟成佛”,六祖慧能就說:“菩薩只向心求”,認為人在行走坐臥一切行動中,都可以領會禪的境界。記得一位作家說過:“當一個人心靜下來,剔除私心雜念,就能聽到美妙的聲音”。其實,這聲音,就是人在淡定寂思中的某種心靈指向。一種向人展示的玄妙禪機。

“擊竹頓悟”的智閑,即刻聲名大振。參透玄機的徹悟,為他打開了一條通向彼岸的智慧大門?!澳父褂^已”連同他的“香嚴上樹”“香嚴原夢”一樣,成為禪宗史上的著名公案,成為他佛學貢獻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中國佛學發(fā)展增添了熠熠輝光。所以,大師圓寂,即被敕賜“襲燈大師”,宋代著名畫家梁楷的《八高僧圖》,還將其排列第四,宋《高僧傳》亦記其不朽功德。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多少次了,我回味著清順治皇帝福臨的贊僧詩,久久佇立在古寺禪院和朗朗翠竹之間,試圖尋得大師的一痕屐印。當我游走于大雄寶殿后那處精美建筑時,常常會被這精湛絕倫的建筑藝術所激動。這是一處聳立于中軸線上的過亭,風格獨特,古韻生輝。有曰望月亭、指月處的,也有叫擊竹亭、宣宗殿的。這些名字,總與禪師智閑有關。所謂擊竹亭者,是因為它就是大師擊竹頓悟的地方??磥恚@里當時還是一片竹林,大約后人為紀念大師禪悟的功德,在此建亭,取名擊竹亭是也。

仔細觀察,一座讓人步入另一層臺階的小小過亭,卻有著宮殿般的雄偉與玲瓏。說它宣宗殿,就不能不說唐宣宗皇帝李忱在香嚴寺的一段奇異經(jīng)歷。

清雍正年間香嚴寺《重修唐宣宗殿碑記》,有這么一段記載。

“天下精藍皆以關夫子為護法,惟香嚴寺則以唐宣宗代之。此何以稱焉?緣宣宗為光王時,武宗忌之,拘于后苑。中官仇士良料定武宗之將絕其后嗣,知李氏之子孫,舍光王則無可為后代之中興主也。遂詐稱光王墜馬死,因脫身逃去,至香嚴寺智閑禪師會下披剃作沙彌。其機緣語句,俱載行錄。未幾,武宗崩后胤無人,唐室之天下?lián)u搖而糜定矣。由是,太后勒令中外大臣,至香嚴寺迎光王歸,即帝位……”

李忱避難香嚴寺,在智閑門下當小沙彌,時達六年。其間,武宗李炎曾兩次派兵圍攻香嚴寺,卻都被智閑巧妙地保護起來。這些日子,為使光王消解憂煩,排遣郁悶,每當皓月當空,大師便陪侍李忱來到這里,仰望星天明月,探微佛理禪奧……偏居丹江一隅的香嚴寺,為李忱提供了一個韜光養(yǎng)晦的清靜環(huán)境。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清風拂面的日子,大師與光王一同來到林深谷幽,花木蔥翠的坐禪谷,但見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二人一路說經(jīng)道禪,不由便在玄臺瀑布前駐足。目視幽谷涌翠,耳聽瀑聲如雷,禪師忽然靈機一動,便欲試光王志向。他凝視飛瀑,脫口而出:“穿云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光王也不加思索,當即答曰:“溪間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一吟一答,頗有氣勢。一首《吟瀑》詩,吟出了禪師的高遠智慧,閃射著李忱的鴻鵠之志。一唱一和間,寫下了中國佛教史上的千古佳話。

每次來到香嚴寺,我都會為那紅墻灰瓦所覆蓋的禪宗精神和那充滿靈性的磚木石雕所打動。在行走中體悟,在體悟中去獲取那份獨特的文化滋養(yǎng)。在走進歷史縱深的那一刻,對接的是一種久遠的默契,探視的是一種天地間的機。

香嚴寺內(nèi)有一塊神奇之土,這是一處隱于藏經(jīng)樓中的樓中小閣,大約十平米的地方,呈龜背狀凸起。傳說唐武宗派人到香嚴寺追殺李忱時,慌不擇路的光王,在逃避時墜入萬丈深淵。追兵見李忱墜落深不見底的山谷,認定必死無疑,才“鳴金收兵”。追兵走了,寺僧前去尋找李忱。這時,奇跡出現(xiàn)了,只見光王從深谷中緩緩升起,仿佛有一種神奇力量,托扶著浮升的李忱。仔細一看,山谷竟變成了平地。

神奇的傳說,更增添了香嚴寺的深奧。我覺得,與其說是神奇之力救了李忱,倒不如說是香嚴眾僧“護駕”有功。香嚴智閑是香嚴寺歷史上唯一以寺院冠名的禪師,光王李忱之所以兩次躲過追兵,化險為夷,正是因為有了智閑大師的機智和忠勇。時過六年,被迎回京師的光王登帝位,史稱宣宗。一登大寶,宣宗便詔命恢復被武宗破壞的天下佛寺,在香嚴寺敕建望月亭。當然也少不了嘉獎有功于國、有功于佛的香嚴寺。這么說來,香嚴寺望月亭改為宣宗皇帝殿,視宣宗為寺院護法神,也就不足為奇了。

又是一個云淡風輕的日子,我再次來到香嚴寺,正修繕的古剎禪院,又放射出清凈世界的佛光禪輝。在古柏森森,晃動搖曳的竹影里,恍惚間那白發(fā)銀須的智閑,又從一千多年前的歷史深處走來。大師袈裟匜地,風韻飄逸,雙手合十,一句“阿彌陀佛”,把時光又拉回到歷史深處……這不是夢景,而是身處一個能讓人忘卻煩惱、忘卻榮辱的清凈佛境,能讓一個前來叩拜的靈魂,與天地感應。所以,每一次到來,我都會對人生多一份參悟。心靈得到洗禮,靈魂得到升華。

國師禪緣香嚴寺

每去香嚴寺,我都會在千年夫妻銀杏樹下駐足,在茫茫竹海中尋覓,都會聯(lián)想到寺院西北角那沉眠千年的古剎奠基人——禪宗六祖的高德弟子,一位彪炳中國佛學史冊的大禪師。

禪師與我的時空距離雖已1200多年,但這位曾受到唐朝三代皇帝禮遇的大師,卻仍站在悠悠的歷史深處拈花微笑。蓊郁挺拔的銀杏樹,蒼翠濃密的大竹林,傾聽過大師的禪心梵音,凝視過大師沉穩(wěn)剛健的步履。

2009年秋,我有幸去香嚴寺小住,便有了與大師心靈對話的機緣。出于仰慕,我很想走近這位佛學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僧,雖然我們之間的距離是那么遙遠,但大師的靈魂與一個探尋者的心是相通的。我總想讀懂大師那圓覺圓滿的慧根真諦。

在旭日東升的早晨,在夕陽輝照的傍晚,我一次次步入深深禪院,行走于翠竹蔽日的塔林,攀爬于崎嶇蔥郁的山嶺,跋涉在大師當年走過的山道。思緒便同山下的滾滾清泉,淌流不息。

我分明看到,身著麻衣芒鞋的高僧,正汗涔涔地沿黨子谷,一路風塵,緩緩向香嚴寺走來……

大師法名慧忠,浙江諸暨人,俗姓冉,名虎茵。自幼學佛,初習戒律,長通經(jīng)論。當他聽說六祖慧能的大名,不由心馳神鶩,當即翻山越嶺,前去拜謁叩問。學成之后,便開始了游歷天下名山的尋佛征程。先后經(jīng)五嶺、羅浮、四明、天目等圣地精藍,最后來到黨子谷清風嶺,結(jié)茅為庵,設立道場,研法悟禪,靜坐長養(yǎng),四十年足不出山。其間,道行深厚的慧忠已聞名遐邇,前來問禪者逾千人之多。

作為六祖慧能的高門弟子,慧忠與神會一起,在北方弘揚六祖禪風,針對南禪派馬祖道一宣揚的“平常心是道”,提出注重經(jīng)、律、論的教學研習方向。對南禪派不重視經(jīng)典隨意說法予以駁斥,為北禪的弘揚發(fā)展,做出了獨特建樹。

慧忠的志向與情懷,意在弘揚臨濟正宗之法門。他不會忘記:自梁武帝之世,天竺僧人菩提達摩渡海入華,創(chuàng)立禪宗,衣缽傳于慧可,慧可傳于僧璨,僧璨傳于道信,道信傳于弘忍,至六祖慧能,其道不行,禪宗的發(fā)展,進入南北二禪。樹大分枝,兩干開基?;勰荛T下弟子40余人。其中青原行思,南岳懷讓,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南陽慧忠最著,為六祖門下的五大宗匠。是時,慧忠遠道跋涉,駐錫黨子谷,就是要將北禪“臨濟祖庭”的碑基,佇立于黨子谷白崖山下。

我行走于古木森森的香嚴禪院,無意間一塊“臨濟祖庭”的碑刻躍入眼簾,雖經(jīng)歲月磨洗,碑刻卻仍然清晰遒勁,筆力蒼茫。碑石不大,二尺見方,駐足凝目,似與大師深邃的目光相遇,便覺體內(nèi)清涼灌頂。

唐開元年間,玄宗遍訪天下名僧,得知禪宗南禪派的慧忠,“戒行精專,堪稱一代大師”,遂下詔迎慧忠于長安龍興寺。王公大臣登門問法者絡繹不絕,聲名馳譽四海。

戒行精專的慧忠,不僅精通佛理,更有一身傲骨?!鞍彩分畞y”,大師再次遁歸香嚴寺。在歸途說法時,陷于叛軍之手。面對叛軍,他生死不懼,談笑自如,“臨白刃而辭色不撓,據(jù)青云而安坐不屈。”表現(xiàn)出風韻飄逸、忠于朝廷的堅定信念。他的高風亮節(jié),連叛軍士眾也為之敬服:“投劍羅拜,請師事焉”。

我仰慕慧忠,仰慕他玉樹臨風明心見性的風采,仰慕他淡定聰慧志存高遠的大師風范。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慧忠再次奉詔赴京。帝遣內(nèi)給事孫朝進迎大師入見,后住長安千福寺。肅宗奉以師禮,號曰國師。代宗繼位,優(yōu)禮有加,亦尊國師,遷駐光宅寺。

大師通詁訓,窮經(jīng)律,頃其一生,追求佛的化境,雖受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敬重,卻始終秉持其純真追遠的天性。在京都的繁華里,他沒忘記黨子谷清風嶺的偏遠道場,奏清朝廷在衡岳武當建太乙延昌寺,在黨子谷創(chuàng)香嚴長壽寺。并各請藏經(jīng)一部,度僧護寺,作鎮(zhèn)寺之寶。又奏請聚天下名士高僧,取通曉經(jīng)、律、禪法者,組成“三師七證”,揚佛、道融合之德,立佛、道弟子入門之規(guī)。為光大弘揚佛法,培養(yǎng)推舉佛道綜合性人才萬人之多。

在香嚴寺逗留,我發(fā)現(xiàn),這里佛道相融的東西隨處可見,多姿多彩。眾多石雕中的“八仙”,壁畫里的“天尊”,磚木雕上的云龍,白虎,八仙,甚至外圓內(nèi)方的銅錢圖案,比比皆是。許多只有道家廟觀才有的東西,香嚴寺都有。我覺得,這與香嚴寺創(chuàng)始人開山立禪的基本思想有關,與慧忠國師及香嚴寺歷代大師追求大氣包容的光佛理論有關。

大歷十年(775年),身為國師的慧忠,在長安圓寂,代宗李豫謚其“大證禪師”,世稱“南陽慧忠”,南陽國師。并遵國師遺囑,由其弟子奉靈歸葬黨子谷清風嶺,入無縫塔。人們的傳說更為玄乎,說是遵國師遺囑,將慧忠尸身拴綁于午門外白象的鼻子上,派十個王侯,隨白象送靈。白象停息的地方,就是大師的示寂之地。王候們越秦嶺,走丹江,歷經(jīng)千里跋涉,當一走進清風嶺的秀水青山、花香草綠之地,白象便臥下不走了。十王便在此建無縫塔安葬國師。(香嚴寺有十王殿,系懷念十王送靈功德而建。為天下寺院獨有)。國師入塔,異香百里,經(jīng)月不散,表現(xiàn)的是“香光莊嚴”的佛家氣象。

在香嚴寺古老禪院徜徉,在翠竹森森的塔林流連,我這個俗家弟子也常常陷入惘然,陷入佛徒般破解公案的迷惑:國師歸寂之無縫塔,到底是什么樣子?它給后世留下的文化意義又是什么?今天,安葬國師的塔園還在,可誰又真正見過那充滿神奇和玄機的無縫塔呢?

后來,翻閱禪宗典籍,才發(fā)現(xiàn)一段國師與唐代宗關于無縫塔的機緣對話。亦是禪宗史上一段千古公案。

《碧巖錄》這么記述:

代宗皇帝問忠國師:“百年后所需何物?”

國師云:“與老僧做個無縫塔”。

帝曰:“請師塔樣”。

國師云:“會么?”

帝曰:“不會”。

國師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卻諳此事,請召問之?!?/p>

國師遷化后,帝詔問耽源,問此意如何。源云:“湘之南,潭之北……”

可以看出,國師所示之無縫塔,并非死后所立之塔,而是指坐定時遍不藏之的無縫塔,也就是宇宙萬象間原本存立的無縫塔。說白了,還是禪宗大師對大千世界的一種禪釋:“無”和“空”罷了。

清順治年間,香嚴寺住持方丈臨濟宗36代法嗣傳人宕山遠禪師有詩曰:

代宗無縫問南陽,不語分明莫覆藏。

謾道耽源有注腳,叢林千古錯商量。

清康熙初年,香嚴寺顓愚謐禪師亦有《無縫寶塔》詩云:

四維上下實渾圇,誰識承斯一國金。

自昔君王靖樣子,令人瞻仰至如今。

如今,我們已無法見到無縫塔的本來面目,但無縫塔所禪示的是佛家的奧理,是人生的智慧,是中國佛學對宇宙世界的解讀。出于好奇,我緩步向仍存于香嚴寺旁的塔院走去,意欲從中發(fā)現(xiàn)點什么。

這是一處掩映于茂林修竹的四合院建筑,古色古香,沉默淡然。據(jù)說這就是慧忠國師的靈塔之地。大門緊閉,苔痕滿墻,肅穆沉穩(wěn)中透出的是一種曠世緘默和莊重成熟。無縫塔已不存在,一株蒼老的銀杏樹還孑然站立,窸窣有聲的翠竹,攜帶著陣陣清風,好像在訴說著什么。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皆為般若。我覺得,大師在創(chuàng)設靜穆莊嚴氛圍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衷共濟的人文精神。一千多年過去了,天地間發(fā)生了多少變化,可在如今這個浮華而煩躁的社會,在如此一個追名逐利的世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耐著性子去閱讀其中的清靜,其中的奧妙呢?

猜你喜歡
國師大師
大師剪我也剪
少兒美術(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2
大師畫,我來做
少兒美術(2020年2期)2020-12-06 05:53:16
慈云禪寺國師塔與大運河佛教文化
華人時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2:02
環(huán)保高效的清潔大師
中國化妝品(2018年3期)2018-06-28 06:21:20
不愧為國師
中老年健康(2018年3期)2018-04-11 02:24:28
清明立墓碑的由來
“國師”張藝謀的“窮途末路”
齊魯周刊(2017年1期)2017-01-17 18:27:09
向改裝大師們致敬
車迷(2015年12期)2015-08-23 01:30:30
大師版
“國師”認錯低頭和狗仔隊形象的一次“撥正”
呼伦贝尔市| 开远市| 客服| 金坛市| 无极县| 香格里拉县| 长宁县| 金门县| 江孜县| 湖州市| 武冈市| 奎屯市| 扎兰屯市| 漯河市| 旬阳县| 颍上县| 荥阳市| 宕昌县| 称多县| 鄂伦春自治旗| 周口市| 会同县| 资溪县| 无为县| 忻州市| 杂多县| 永州市| 南陵县| 叶城县| 马龙县| 连城县| 华阴市| 石城县| 白朗县| 昔阳县| 潜山县| 辛集市| 梨树县| 阿拉善盟| 如东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