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峰 沈慧丹 李強
〔摘 要〕湖湘題材民樂作品的數(shù)量較多,其演奏富于一定特色,在內涵上含有湖湘文化的印記,在音樂本體上以湘羽特性音調為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以各種技巧形成的微升Sol為特點。對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的探討,有利于民族器樂在湖南的發(fā)展,更有利于湖湘音樂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特色
湖湘文化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其獨特的地緣環(huán)境、源遠流長的風土民俗逐漸發(fā)展成近現(xiàn)代影響巨大的區(qū)域文化類型。湖湘文化給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題材去構思、創(chuàng)作,其中民族器樂作品占有顯著地位。1990年代以來,湖湘題材民樂作品大量涌現(xiàn),對湖湘題材民樂作品的演奏也頻繁呈現(xiàn),其演奏特征與特色值得我們針對性地討論。
一 、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概況
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標題中大多就明顯含有湖湘的因素,如許多作品標題就帶有“湘”字,直觀地告訴我們樂曲的湖湘情結,并且常用湖湘民間音樂的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樂曲意味上帶有濃重的鄉(xiāng)音湘韻,用來表現(xiàn)湖湘大地的人情物事,其大致可分為兩類。
(1)運用湖湘民間音樂素材的民樂作品。這些作品主要有:揚琴曲《瀟湘魂》《山村春色》《瀏陽河》《洞庭漁歌》《湘韻》《湘蓮曲》《情涌湘江》《湘西隨想》《春到湘江》《遠航》等;二胡曲《十字調》《洗菜心》《川調》《嫂子調》《山鄉(xiāng)郵遞員》《湖南花鼓戲風格練習》《湘江樂》《故鄉(xiāng)——引子與回旋》《第二二胡狂想曲》等;古箏曲《汨羅江上》《湘舞》《洞庭新歌》《瀏陽河》《春到湘江》《銀河碧波》等;竹笛曲《鷓鴣飛》《春到湘江》《洞庭漁歌》《挑擔茶葉上北京》《瀏陽河》《洞庭魚米鄉(xiāng)》等;民樂合奏曲《瀏陽河》《手拉風箱》《春暖桃花源》《洞庭魚米鄉(xiāng)》《土家喜愛咚咚喹》《瀟湘花鼓》《瀟湘樂》《武陵山》《山鄉(xiāng)鼓韻》《麓山靈狐》《山戀》《滿哥哥鬼》《蝶戀花》《詠荷》等。這些民樂作品多為吸收湖南花鼓戲以及湖南民歌音調基礎上借鑒現(xiàn)代作曲技法創(chuàng)作而成,具有濃郁的湖湘地域特色,曲中蘊含著湖湘文化的精髓,表現(xiàn)洞庭湖、湘江、張家界等自然景觀的地貌特征以及生活在魚米之鄉(xiāng)的湖南人民勤勞、善良、熱愛生活、熱情好客的性格。
(2)帶有湖湘意蘊的民樂作品。竹笛曲《春曉岳陽樓》《秋湖月夜》《鷓鴣飛》,古箏曲《湘西情》《平沙落雁》《離騷》,以及揚琴曲《離騷》等民樂作品,在音樂本體上與湖湘?zhèn)鹘y(tǒng)音樂沒有直接關聯(lián),但都帶有湖湘的文化意蘊,岳陽樓、洞庭湖、湘江、屈原、汨羅江、橘子洲、湘西等意象,以及湖湘人物是常見的表現(xiàn)對象,“先憂后樂”“敢為人先”“團結求索”等的精神意蘊是這些民樂作品表現(xiàn)的重點。
湖湘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與地方民族音樂是息息相關的。自古以來,湖湘民族器樂與湖湘文化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湖湘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湖湘題材民樂作品的演奏特色
湖湘題材的民樂作品在演奏上有自身的特色、規(guī)律,其原因與湖南地域文化特征、民間音樂元素相關,也與演奏者的湖湘文化思維聯(lián)系密切。在湖湘題材民樂作品的演奏中,必須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熟悉作品所描寫的相關題材,理解其主題思想,掌握樂思的發(fā)展等,既有美學意蘊的體現(xiàn),又有演奏技術的分析,二者互相支持。
(1)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必然蘊含著湖湘文化特征
湖湘文化源遠流長,以湖湘地區(qū)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與人文傳統(tǒng)為依托,承接屈原為代表的楚文化傳統(tǒng),崇神好巫,有著深厚的底蘊,以傳統(tǒng)理學心性之道和鄉(xiāng)土情節(jié)為內核,講求經(jīng)世致用,以區(qū)域文化自覺和鄉(xiāng)賢崇拜來延續(xù)自身的傳統(tǒng)、自信和凝聚力,形成一種完整嚴密、自成體系的多層次文化系統(tǒng)。
在演奏湖湘題材民樂作品之前,需通過教師解釋或是自身搜集資料,去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及其涵義。湖湘題材民樂作品多體現(xiàn)湖湘?zhèn)鹘y(tǒng)文化,表現(xiàn)湖湘文化的精神內核。如竹笛曲《春曉岳陽樓》是湖湘文化“憂樂精神”的體現(xiàn);竹笛曲《秋湖月夜》是對洞庭湖那種恬靜淡遠的意境的贊美;揚琴曲《湘西隨想》是對湘西風土人情的贊頌;古箏曲《春到湘江》是對“母親河”湘江的熱愛,等等。
(2)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體現(xiàn)湖南民間音樂的精華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多樣,為民樂作品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音樂素材。湖湘民間音樂多以La—Do—Mi—Sol結構為典型特性音調,被稱為“湘羽特性音調”,經(jīng)常出現(xiàn)微升的徵音和微升的商音作為色彩音是其主要特色。如古箏曲《銀海碧波》《湘西情》等,二胡曲《故鄉(xiāng)——引子與回旋》《第二二胡狂想曲》《山鄉(xiāng)郵遞員》《湘江樂》等,竹笛曲《春到湘江》等,合奏曲《手拉風箱》《瀟湘花鼓》《蝶戀花》《詠荷》等,都使用了湖南花鼓戲的音樂素材,音樂上有較大起伏,主干音多為La—Do—Mi—Sol,旋律圍繞Sol上下。再如竹笛曲《洞庭漁歌》,古箏曲《洞庭新歌》《瀏陽河》,二胡曲《湘江樂》等,揚琴曲《山村春色》《湘蓮曲》等,合奏曲《山戀》《滿哥哥鬼》等,都使用了湖南民歌音調為素材,倚音、波音、顫音、滑音等應用較多。
(3)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需具有湖南風格的技巧技法
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在屬性上有本質差異,這主要表現(xiàn)在樂器的發(fā)聲原理、音色以及演奏技巧上。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除了帶有一般的規(guī)律,還具有地域性的風格。湖湘題材民樂作品來源于湖湘獨特文化語境,展現(xiàn)的是當?shù)厝嗣竦娜粘I詈陀H身感受,極具藝術感染力,因而形成了獨有的演奏技法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是湖湘精神風貌的真實展現(xiàn)。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具有典型的湖南風格的技巧技法。如笛子曲《春到湘江》引子中的Sol,運用氣顫音的技巧,使Sol微微升高,富有花鼓戲味;二胡曲《湘江樂》《山鄉(xiāng)郵遞員》采用壓揉技法,使所演奏出來的音高偏高,而且介乎Sol與#Sol之間, 這是湖南二胡音樂中特有的演奏手法,也正是這一特性音的出現(xiàn),湖南風格音樂中頗具特色的小二度、小七度、隱伏減八度音程也隨之出現(xiàn),這也是湖南音樂風格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古箏曲《湘舞》《芙蓉春早》中,利用民歌中的倚音、波音、顫音、滑音等技巧造型、處理。在湖湘古湘箏作品中大量運用了滑音、歷音、顫音等左右手指法,特別是顫音的運用,使得許多湖湘風格作品出現(xiàn)了特性的Sol。
三、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的意義
湖湘題材民樂作品來源于湖湘區(qū)域的音樂文化,植根于三湘大地廣大民眾的心間,擁有廣泛的文化認知度,反映人民喜聞樂見的生活、歷史,具有極強的文化性、藝術性和傳播性。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特色的探討對區(qū)域音樂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都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
(1)最大限度地搜集“湖湘”題材的竹笛、古箏、揚琴、二胡等民樂作品,做好鋪墊性、基礎性的資料整理工作,既能為湖湘民樂作品的保存與傳承以及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也能為民族器樂專業(yè)人士與業(yè)余愛好者及時了解本領域的整體發(fā)展動態(tài),實施調整教學與學習策略提供準確依據(jù)。
(2)對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特色的探討,能為高校民族器樂專業(yè)方向學習者、從事民族器樂的工作者以及社會上的民族樂器愛好者提供演奏湖湘音樂作品的參考與指導,為學習者和欣賞者提供湖湘風格民樂樂曲審美的基礎和標準,幫助他們提高審美層次,增強審美能力,積淀人文精神和音樂素養(yǎng)。
(3)對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特色的探討,可充分挖掘和傳承湖湘題材的民樂作品,擴大湖湘題材民樂作品的影響力,增強湖湘題材民樂作品的傳播廣度與深度,發(fā)揚與傳承湖湘音樂文化和湖湘音樂精神,促進湖湘音樂文化的全面、快速發(fā)展,為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建設貢獻自身力量。
結 語
湖湘題材民樂作品的數(shù)量較多,其演奏富于一定特色,在內涵上含有湖湘文化的印記,在音樂本體上以湘羽特性音調為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以各種技巧形成的微升Sol為特點。對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的探討,有利于民族器樂在湖南的發(fā)展,更有利于湖湘音樂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朱漢民.湖湘文化通史[M].岳麓書社,2015.
[2] 戶華為.湖湘文化及其特征與歷史定位[J].湘潭大學學報,2005(2)
[3] 龍昱冰.湖湘古箏曲目的文化體現(xiàn)[J].文藝評論,2016(5)
[4] 譚竺.湖南省揚琴教育及創(chuàng)演現(xiàn)狀調研[J].藝海,2014(1)
[5]吳安宇、王北海.湖湘高校音樂專業(yè)本土音樂文化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大學教育科學,2015(3)
[6]周璇.湖南地區(qū)揚琴藝術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7] 譚莎莎.湖湘風格古箏曲的演奏及教學探討[D].湖南師范大學,2012.
【課題項目: 2017年度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湖湘題材民樂作品演奏特色研究——以揚琴、二胡、竹笛、古箏為例》(湘教通【2017】205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