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凡
當我們無精打采,反應遲鈍,或頭部、頸部僵直不適,眼睛發(fā)酸、發(fā)脹時,憑著自身感知,我們會迅速作出判斷,這是身體“零件”發(fā)出的信號:你累了,需要及時休息。那么,高速運作的飛機、高鐵等大型交通運輸工具,我們又如何探知其是否勞累、老化呢?
其實,無論是高鐵的輪軌,還是飛機的渦輪、機翼等,都有自身的使用壽命,而決定使用壽命的正是應力。什么是應力?它是指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附加內力。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決定了飛機、高鐵等大型交通運輸工具的使用壽命。
研究人員對一些材料進行拉伸或壓縮,達到某種程度時它們就會裂斷。這是因為材料在生產(chǎn)或加工時所受的力存在于材料之中,這種力被稱為殘余應力。這種應力“封印”在材料里,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茖W家們發(fā)現(xiàn),一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幫助測量大型工具內部的應力和應變——那就是散裂中子源。通過散裂中子源的實驗,研究人員便可知道檢測的樣品中“封印”了多少殘余應力,還可以通過模擬實驗,得知材料所能承受的應力極限,從而預知材料的使用壽命。
特殊的“超級顯微鏡”
我們知道X射線能“拍攝”人體并產(chǎn)生醫(yī)學影像,而在材料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科學家們也希望有一種高亮度的“中子源”,能像X射線一樣拍攝到材料的微觀結構。散裂中子源就是一個利用中子來探索微觀世界的工具,它用高能質子撞擊重金屬靶,產(chǎn)生極為短暫的高強度中子脈沖,就像一臺超級顯微鏡,可以供科學家研究DNA、結晶材料、聚合物等微觀結構。
要了解散裂中子源的“超能力”,就得從中子的特性說起。中子是由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發(fā)現(xiàn)的。作為構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中子在宇宙中大量存在,構成了一半以上的可見物質。打個比方,假如你前面有一張很大的網(wǎng),你想知道這個網(wǎng)的結構,你可以拋出很多個彈珠,有的彈珠會穿過這個網(wǎng)的孔,有的彈珠和網(wǎng)線發(fā)生碰撞后,會飛往不同方向。如果能夠把所有彈珠的軌跡都測量清楚,通過計算,便可以反推出網(wǎng)的結構。這個彈珠,相當于中子,它打到網(wǎng)上向各個方向散開,即中子散射過程。網(wǎng)則是科學家研究的物質的結構??茖W家正是通過測量散射出來的中子能量和動量的變化,來研究物質的結構和運動規(guī)律。
但由于衰變,自由中子十分不穩(wěn)定,平均壽命不到15分鐘,無法直接被用來研究材料的微觀結構。因此,一種能獲得高性能中子的大科學裝置——散裂中子源便誕生了。
“中國制造”散裂中子源
經(jīng)過10年的調研、籌備之后,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zhèn)開工建設,它是迄今為止我國單項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的預期壽命超過30年,由一臺80兆的電子伏特強流負氫離子直線加速器、一臺束流動能為16億電子伏特的快循環(huán)質子同步加速器、一個靶站和20臺中子譜儀等實驗設施,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組成。整個裝置建在距離地面13~18米的地下,以屏蔽輻射。其中,直線加速器隧道長240米,環(huán)形加速器周長228米,有半個足球場那么大。
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對所用設備的性能和工藝有著嚴格要求,通過不斷改進,中國散裂中子設備國產(chǎn)率最終達到96%以上。中國散裂中子源基于新一代加速器,不需要核材料,動力源來自電能,輻射控制在環(huán)保安全范圍內。專家表示,在散裂中子源附近居住一年,居民所受的輻射量僅相當于乘坐一次長途飛機。
2017年9月,中國散裂中子源輸出了第一束實驗中子束,邁出了我國重大科學裝置運作的關鍵一步。2018年,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驗收后,將充分發(fā)揮其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凝聚態(tài)物理和化學等領域的作用,為用戶提供高性能、安全、可靠的研究平臺。
(選自2018年01期《知識窗》,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