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飛
“耐”字如今是承受得起、經(jīng)受得住的意思,比如耐煩、耐寒、耐用、忍耐等。但它在古代是一種刑罰——“剃須”的意思。以上那些詞語只不過是它的引申義罷了。
“耐”是一個會意字,從“而”從“寸”。要想了解“耐”字,還得從“而”字說起?!岸爆F(xiàn)在是一個連詞,表示并列、承接、假設(shè)、因果、轉(zhuǎn)折等義,有時也做代詞或副詞用,但這也都是“而”的假借義,在古代,“而”的本義是“胡須”的意思。我們認真看一下,“而”還真有點“胡須”的樣子哩。
《說文解字》曰:“耐,罪不至耐也?!薄鞍?,不剃發(fā)也?!薄逗鬂h書·高帝紀》:“耐罪亡命。”注:“耐,輕刑之名,一歲刑為罰作,二歲刑以上為耐。”就是剃掉胡須兩年以上才叫“耐”。《睡虎地秦墓竹簡》:“從事有亡,卒歲得,可論?耐?!边@里的“耐”都是“剃胡須”的意思。
現(xiàn)在“耐”字與“而”字一樣,早已失去了它的本義,只剩下引申義了。但我們了解“耐”字的過去,還是有利于“耐”字更好地為今天的我們服務(wù)的。
丁強摘自《青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