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比喻到寓言

2018-05-30 23:06孫紹振
語文建設·上 2018年10期
關鍵詞:弱者寓言結論

孫紹振

古代有些文體,是從某種修辭手法發(fā)展而來的,比如鋪張手法發(fā)展出了辭賦,對偶手法發(fā)展出了駢文。而寓言,則由比喻手法發(fā)展而來。我國人民似乎天生擅長形象思維,即使抽象說理,也多形象性。因此,哲學家、思想家的著作也可以是很精彩的文學作品,有些甚至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產(chǎn)生重大影響,如《莊子》《孟子》等。這在西方似乎是不可思議的。在還沒有“著作”之前,我國人民即使日常講話說理,也愛用富有形象性的比喻。如上古早期的文獻《尚書》中,有一篇記錄殷商帝王的著名演講《盤庚》(上),內容是動員臣民贊成遷都,說舊都好比是腐朽的“顛木”,而新都則是新生的富有活力的“由蘗”。君臣上下要團結一心,“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nóng)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倘若有人煽動抵制,后果就如同“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無法撲滅,等等。到了后來,如語錄體的《論語》,也有不少諸如“殺雞焉用牛刀”“待價而沽”等經(jīng)典的比喻??傊诳鬃蛹捌渲?,借助感性表達理性,在感性事實上進行抽象立論,已是人們說理論辯的基本方法和鮮明特色。

到了戰(zhàn)國,這類簡單的比喻逐漸發(fā)展為短小的故事。孟子游說國君,與國君辯論,著重推理。推理靠邏輯,邏輯是抽象的,故孟子多講故事,以增強感性,如揠苗助長、齊人乞墦之類?!睹献印愤€只是較長篇的語錄,而此后其他諸子乃至西漢的專題論文、著作,更往往用故事來說明觀點?!肚f子》有邯鄲學步、庖丁解牛、朝三暮四等,《韓非子》有守株待兔,《戰(zhàn)國策》有鷸蚌相爭、三人成虎,《呂氏春秋》有刻舟求劍,《淮南子》有塞翁失馬,等等。

此類故事的特點是,在具體、特殊的感性基礎上進行普遍性的概括,抽象道理與感性情節(jié)相得益彰。許多故事比較接近現(xiàn)實人生,如五十步笑百步、塞翁失馬,僅僅作為某一論點的例子。故事是從屬于論述的,從邏輯上說,具有類比推理的功能,沒有獨立性,不能成為一種文體。不少故事的寓意比較深厚,主角往往為動物,情節(jié)超越現(xiàn)實,虛擬性很強,如鷸蚌相爭、朝三暮四等,成為成語、典故,在書面和口頭廣泛傳播,往往脫離上下文,被反復引用,論述反倒被忽略了。有了這樣的相對獨立性,故事就具備了寓言的性質。

寓言要成為文體,關鍵是不再從屬于議論,具有完全獨立性,如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但成為獨立的寓言,成為文體以后,議論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情節(jié)加結論就成為寓言的基本結構。精練的結論,往往成為廣泛運用的成語或者格言。

寓言的故事情節(jié),不同于一般的故事。一般的故事并不一定把道理直接講出來,而成熟的寓言在最后把道理概括出來。寓言之道理從屬于故事。寓言的道理,與一般論說文的結論不同?!段男牡颀垺ふ撜f》中的“說”作為一種文體,其結論是要從類比推理中層層推演出來的。如劉基的《虎說》,第一個層次,說老虎比人力氣大得多,人與虎斗,必敗無疑;接著說不是老虎經(jīng)常吃人,而是人吃虎肉,享用虎皮。第二個層次,強弱轉化的原因是:虎用力,人用智;人由弱變強,虎由強變弱。第三個層次,這種轉化不僅存在于老虎與人,而且存在于人與人的關系中,主要是掌權者與人才的關系。第四個層次,從“用力而不用智”,引出“自用而不用人”。掌權者就算很有本事,但只用自己有限的智力,而不能用人,都是老虎一類。而寓言的道理是直接下結論,文章就結束了,并不需要層層類比推演。這一特點與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不約而同。

劉基《郁離子》是膾炙人口的寓言體政論散文集,其中《良桐》《狙公》《趙人患鼠》被選入臺灣地區(qū)高中語文課本。下面對這三則寓言作詳細解析。

第一則:《良桐》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裒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日:“希世之珍也?!?/p>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良桐》情節(jié)的好處是,對比極其強烈。

對比的第一層次:琴是極品評價卻極低。

質料是良桐,性能是上佳(“金聲而玉應”),第一流的(“天下之美也”);卻遭到全國最權威的行家(“國工”)的否定,理由是“弗古”——不是古代的,不管多優(yōu)越的性能,也要遭到拒絕。這是對比的第一層次,其荒謬是顯而易見的。

對比的第二層次:同樣的琴,做了仿古的工藝,加了“斷紋”“古裒”,埋在土里做了舊,于是不但身價百倍,而且被視為“希世之珍”。第二重對比,使其荒謬性更加顯而易見。

寓言的道理也有兩個層次。第一,從具體的感性上升為普遍的規(guī)律——“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這并不是一物的孤立事件,而是人世普遍的現(xiàn)象。第二,如果不早作打算,可能與這個世道一起完蛋(“不早圖之,其與亡矣”)。

這個結論,不像一般寓言那樣為單純的格言,最后用的是假定句法:如果不,就怎樣。結局帶著神秘的意味(“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也許,是懾于元朝的思想統(tǒng)治不便明言。文章寫于劉基辭元朝官職隱居之時,可能反映了他當時還沒有下定決心。后來他果然改變了對漢族起義軍的立場,成為明王朝的開國功臣。結論中隱含著某種個人化的意味,而不僅僅是普遍的客觀規(guī)律。

結論的語言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特點,那就是與故事敘述簡潔、不作抒情相反,用了感嘆詞語,是相當抒情的。郁離子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這樣抒情的語言與伊索寓言不同。在伊索寓言中,故事結束,都是“這個故事說明”,大都是客觀的、反諷的。例如,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結論是“有些人,做不成事,卻說時機還不成熟”,這與抒情是絕緣的。

《良桐》最后的結論卻是抒情的,其源可能出自中國史傳。史傳敘述客觀,記言記事,不直接褒貶,更不抒情,但在敘述之后,則可以直接褒貶,《左傳》有“書曰”,《史記》有“太史公曰”?!坝綦x子”顯然是把中國史傳文學的手法用到了寓言里。結論的抒情性與情節(jié)語言簡潔的敘述性相得益彰。

開頭九句皆為短句,最長為第一句(七字),最短兩字(“還之”)。皆為敘述,不作描寫。桐之良,琴何狀,如何鼓,皆不著一字。國工視態(tài),為琴者表情,皆無形容,唯一的形容是“金聲而玉應”中“金”“玉”二字而已。至于“還之”,則極簡,無可再簡。謀諸漆工、篆工,埋諸土,出土,抱適市,得售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短句并列。其間時空之轉換,因果關系,無連續(xù)詞(只有一個“又”字),動作心態(tài)皆留白。

第二則:《狙公》

楚有養(yǎng)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痹唬骸胺枪坏枚∨c?”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于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p>

故事以前后對比取勝,與《良桐》相似。但是,發(fā)生在人與動物之間,故事的主角為動物,使得文章的寓言色彩更加鮮明。

狙公育狙,使之入山求草木之實。文章強調的不是取之多,狙公僅以自給為足。文章最表層的意思是狙公取之無道:草木之實,非狙公所植,出于自然生息。文章顯示,比之取之無道更重要的是取之無“術”。文章開頭交代,狙公“養(yǎng)狙以為生”,也就是說,此人不是憑空剝奪眾狙,而是為眾狙提供生活資料的。其次,狙公也不是無所事事,而是“部分眾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也就是,他做了組織、分工,即管理工作。付出了這么多,僅僅取其山果十分之一“以自奉”,只是維持生活而已。是不是可以說,取之不是絕對無道?

文章之旨更在諷喻其取之以暴,取之無“術”。“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純粹以暴力恐怖統(tǒng)治,可以震懾于一時,一旦眾狙覺悟到狙公沒有理由暴取,乃竊其所積,逃亡林中。狙公乃餓斃。

文脈中的“以術使民”“其術窮矣”皆是文眼。強取者本為強者,被取者本為弱者,弱不敵強,弱者雖畏苦,亦不敢違抗。一旦強者過暴,刺激弱者覺悟其施暴無理,采取報復行動,強者不但轉化為弱者,而且餒斃。故事的深刻意義在于,表面上的強者似擁天然之權力施暴,然而,強者權力是建立在弱者不敢反抗的基礎上的。一旦超越了弱者忍受的程度,弱者乃先有覺悟,次有行動,強者生命所系不復存在。

故事的結論與《良桐》一樣,從特殊的故事引申出普遍的道理:從人與動物拓展到人與人、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上來。批評狙公這樣的統(tǒng)治者,“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不擇手段把老百姓弄得不遵守法度。老百姓在通常情況下,“昏而未覺”,敢怒而不敢言,但是,過度暴虐,卻使其變得覺悟起來,“其術窮矣”,就什么辦法也沒有了。

文章的語言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眾狙的對話:“公所樹與?”“否也,天生也?!薄胺枪坏枚∨c?”“否也,皆得而取也?!薄拔岷渭儆诒硕鵀橹酆酰俊逼渲械恼Z氣詞,對表達眾狙對話的心態(tài)是不可少的。但并不是每一句都同樣生動,一些短句如“否也”“天生也”“非公不得而取與”,似乎比之“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這樣的長句要傳神得多。看來,短句比較到位,原因是符合眾狙推理簡單的特點,復雜長句不但繞口,而且不太符合動物的特點。最后的結論雖有長句“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亦無妨,因為這是“郁離子”的,當然最后帶感嘆詞的“其如狙公乎”“其術窮矣”更精彩。

第三則:《趙人患鼠》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日:“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這一則,患鼠而育貓,鼠盡而其雞亦盡。為保雞,是否要驅貓?答案是否定的。故事簡單,道理卻含有哲理性?;际笈c無雞,孰重?患鼠導致饑寒,無雞則無患于饑寒,故不當去貓。從理論上說,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的統(tǒng)一,事物無絕對的好,亦無絕對的壞。好與壞、利與弊、善與惡、正與反、生與死,都相反相成,處于同一體之中。有益中亦可能蘊含著有害,這是普遍規(guī)律。但是,這并非說事物就不能定性了。矛盾雙方如利與弊,并不絕對平衡,在益與害的矛盾中,不但要衡量其質,而且要衡量其量。事物的性質,由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在這里,鼠害的主要方面是導致饑寒,危及生存,而雞亡僅失美味而已,故不當廢貓。如一見有害,即棄之,則如西諺所云,把臟水和孩子一起潑出去。從實踐上來說,兩害相比,取其輕;兩益相衡,取其大。

這里還有個思想方法問題,具有普遍的認識意義,可以助我們在政治、軍事、商業(yè)、行政等決策上,全面權衡利弊。其實,它涉及人生的一切方面,愛情可能產(chǎn)生的失戀,購物必要的付出,體育運動不可避免的傷害,藥品的副作用,空氣中的霧霾,都應兩者相權取其輕。否則人類就不能生存,文明就不能發(fā)展。

猜你喜歡
弱者寓言結論
強者和弱者
由一個簡單結論聯(lián)想到的數(shù)論題
立體幾何中的一個有用結論
寓言
成長的寓言
時裝寓言
弱者
跨省“人身安全保護令”,為弱者保駕護航
結論
弱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