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初
當無數(shù)學生沉浸在王者榮耀所帶來的虛擬快感中,以逃避考試失利的壓力時;當佛系青年因找工作屢屢碰壁,以一句“我要做佛系青年”來當這一切的遮羞布時;當他們甚至向父母索要“佛系”的資本時,往往這樣感嘆:“你們說通天大道寬又闊,可是路在何方?”
自甘沉淪的萎靡之風取代了少年拼搏的陽剛之氣,蒙蔽了青年的雙眼,殊不知你站立的地方即為路。正如90年代那首歌中所說:“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p>
既然路在腳下,便應腳踏實地,邁出步伐。
科學家霍金面對病魔,沒有放棄成為科學家的夢想,執(zhí)著追求,終成偉大的科學家。
霍金對自然科學有強烈的興趣,自從踏上尋求解釋宇宙萬物理論的路,就從未止步。21歲,霍金患上了不治之癥,但依舊如青松般屹立不倒,用僅僅能動的三根手指敲擊著鍵盤;他在吶喊,他在思索,他一刻也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終于,科學巨著《時間簡史》的問世引起了科學界巨大的轟動,他成功了。他在個人傳記里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边@就是霍金,執(zhí)著追求,勇于拼搏的霍金。磨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磨難不敢邁步,不敢去探索自己的道路。
進退維谷時,不妨看看腳下。其實路一直都在,考試失利,就切實分析問題所在;工作難找,就及時提升自身能力。邁開步子,腳下的路是最實際的路,最真實的路。
但是,只是腳下有路還遠遠不夠,一不小心可能誤入歧途,更重要的是做到心中有路,心中的路是一個人的信仰、規(guī)劃,抑或是夢想與目標。
與孔孟朱熹并稱的王陽明,心路明亮,他來到這個黃沙遍地的蠻荒之地時,沒有隨從,無人迎接,但他沒有放棄心路。他不認可朱熹的格物致知,在追求內(nèi)心的平靜,龍場悟道的那一夜,“知行合一”橫空出世,將心學推至峰巔。
“雖??菔癄€,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為失敗而灰心,也不可為困難而卻步?!焙靡粋€“此心不死”!孫中山以一顆不死之心,在風雨飄搖的封建專制時代,高舉徹底反帝反封的大旗,救中國于水火之中。他的革命之路灑滿萬丈霞光。
蘇東坡,遭受“烏臺詩案”,仍舊踏一雙草鞋,沿路而行,“一蓑煙雨任平生”;徐文長,晚年窮困潦倒,依然令鄭板橋“愿為青藤門下走狗”;林徽因,重病纏身,也能于逆境中邁步前行,與靈魂繾綣共舞。他們都踐行著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前方若無路,就在腳下找路;心中有路,就不會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