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條是篆刻的基本單位,線條的豐富與貧乏、多樣與單一,決定了篆刻是豐富還是枯燥,生動還是呆板。線條是刀刻出來的,不同的用刀會形成不同的線條形態(tài)。這種不同的用刀方法就是篆刻的刀法。
刀法在整體上可以分為沖、切二種。
《破荷亭》清.吳昌碩
沖刀中,一刀沖去完成一條線,我們稱為單刀。這是單刀的基本解釋,但不是唯一的解釋,單刀有時候并不局限于一刀,如果維持一個方向的重復沖刀,盡管有兩次或三次的運走,但由于線條的形態(tài)依然是一邊光、一邊毛,沒有什么改變,這樣的線條我們依然可看為單刀線條。單刀只能表現(xiàn)白文。一刀沖過去,反方向再—刀沖回來,我們稱為雙刀。雙刀可以表現(xiàn)朱文和白文。雙刀的操作一般是將鑿刻時石材的迸裂痕跡掩蓋在白文的線條中間、排斥在朱文的線條之外,因此,雙刀的線條一般是兩緣比較平正、光滑的。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雙刀的用途大大多于單刀,絕大多數(shù)印章是由雙刀完成的。根據(jù)作者的操作習慣,沖刀的方向一般可以分為:由近身端往遠身端沖,(右手執(zhí)刀者)由右往左沖,由遠身端往近身端拉,(右手執(zhí)刀者)由左往右拉四種。
切刀是指一條線由兩刀以上刻成,如果是雙刀,那么來回就由四刀以上刻成。我們說兩刀以上,究竟以多少刀為宜,則視線條之長短和作者要達到的效果而定。切刀與沖刀操作上的主要不同,在于刀的沖擊方向?qū)χ∶嫦鄬ν拢裢虑胁怂频木鄱纬删€。
沖刀的線條比較勁健、奔放、痛快、簡潔;切刀的線條比較蒼渾、波磔、老辣、豐富。雖然刀法有沖、切的不同,但許多篆刻家為了求線條的豐富性,也因為實際操作時,可以走刀的空間大小不同,比較復雜,他們往往是沖、切兼用的,沖中有切,切中有沖,長線用沖,短線用切。而我們判斷一方印章是沖還是切,大體上只能以其主要的線條來定。有的線條雖然為兩刀以上刻成,但卻是兩次以上的沖刀刻成,我們或可稱之為短沖刀。同樣,切刀也可能因下刀的角度較大而形成較長的切痕,我們或可稱之為長切刀。所以,雖然在理論上將刀法分為沖、切兩種,而在實際運用中要復雜得多,也完全可以自由得多,完全不必拘泥于刀法純正,唯沖或者唯切的。
刀刃入石時,刀桿應向線條的相交方向有一定的傾斜。刀刃入石必須有一定的斜度。但斜到怎樣的角度,卻因作者的習慣不同,意欲達到的線條效果不同而不同。有的相對陡直,可以達到七八十度;有的比較平緩,只有三四十度。過于平緩角度的用刀,我們又稱為“披削法”,意謂刀走石面像削水果皮似的。
刀之用,主要在于刀尖,這在沖刀中尤其顯然。但在披削走刀時,一部分刀刃也可能接觸石面。而切刀因為力量向下,則會有更多的刀刃與石相擊。刀尖與刀刃對石面的沖擊所形成的線條效果,會有些微的不同。一般說來,刀尖是首先入石的,沖擊力相對大,石材的迸裂程度會大一些;刀刃隨著刀尖而后入石,沖擊力相對小,石材的迸裂程度會相對小一些。這種細微的差別可能會影響線條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印章的風格,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