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贝喝贞枤饣厣?,百花爭艷,江水漸暖,而最先能夠感知的則是悠游于水中的鴨鵝之屬。雖然詩人偶有提及,但自古描繪鴨鵝者卻不多見。
明代陸治的這幅《紅杏野鳧圖》,可以看作是對蘇軾詩句的圖像呈現(xiàn)。不過,這里是杏花而非桃花,其水墨意筆手法,有別于普遍描繪翎毛鳥獸的精微細謹,但卻給人一種別致的文雅之感。
陸治(1496—1576),字叔平,因其所居于包山,故號包山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博學多才,品行高雅,好為詩及古文辭,書法擅行、楷,尤精繪事,師承文征明、祝允明。山水用筆勁峭,意境清朗,自具風格,時仿宋畫,但多出己意,不泥古人。點染花鳥竹石,也往往別有趣味,常以寫意的風格,使作品達到天造般的情趣。在繪畫用筆上,他善用獨特的焦墨皴擦等手法,表現(xiàn)出自成一家、不落俗套的峻峭風格,成為“吳門畫派”的中堅人物之一。
此幅作品,描繪一只野鴨優(yōu)哉地游于水面之上,仿佛被盛開的杏花所吸引,偏首翹望處,一株杏樹從畫面頂端垂下,又分為兩枝從右至左橫穿畫面,枝頭簇簇粉紅的杏花很是惹人憐愛。野鴨的用筆極其簡潔靈動,但卻描寫畢肖,無論是鴨嘴和羽毛的結(jié)構(gòu),還是雙掌撥水的動態(tài),以及歪頭時向上仰望的眼神,都相當精彩,活靈活現(xiàn)。畫面的左下側(cè),河岸邊的水草簇簇挺拔,卓然而立。生動和諧、意趣高雅的畫面,體現(xiàn)出作者觀察之細膩、繪畫技藝之高超,令人賞心悅目。
這幅畫中的野鴨,又名“鳧”。古時這種水鳥甚有聲望,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曾以禽鳥定官號,因野鴨飛走迅疾,故將“諸曹走使”謂之“鳧鴨”。整幅畫面杏花盛開、野鳧戲游、水草挺秀,一派安寧、雅靜、自由、活潑的和諧景象。
畫面上除紅杏、野鳧、水草等自然景觀外,還有三首不同內(nèi)容的七絕詩。畫面右側(cè)詩,落款“包山陸治”,下鈐“陸叔平氏”“包山子”兩方白文印,可知是陸治的自題詩。詩曰:“二月吳淞水上灘,柳絲風亂絮漫漫。陸機賦罷閑憑處,花滿春池尋鴨欄?!标憴C為三國吳縣人,是歷史上開六朝文風之先的大文學家,吳縣有他的“憑欄處”遺址。“花滿春池尋鴨欄”一句,可謂情韻有加。同時,陸治告知人們,他所畫的是“二月吳淞水上灘”的風景,由此可看出陸治對其前輩同鄉(xiāng)陸機的敬仰之情。
畫面的左上部,也是一首七絕詩,因款落“文彭”,又鈐“文彭”“文壽承氏”二印,知此為文彭的題畫詩。詩曰:“熙熙花鳥綠波中,更有杏花相映紅。曾在閨問塘上住,至今人說陸龜蒙?!睂㈥懼伪葹樘拼娙岁扆斆伞N呐眍}畫詩的下方,又有一首七絕詩,落款為“文嘉”,下鈐“文嘉印”“方休承印”,可知其是文嘉所作。詩道:“臨水花枝淡淡春,水光花影兩無塵。簫問青羨波間鴨,彈射無猜浴晚津。”詩中的“淡淡春”,指畫中的景象已不是百花爭艷的盛春時節(jié)?!皟蔁o塵”,既是對“水光花影”景色的描繪,更是對陸治“無塵”般清正風骨的贊頌。詩的最后兩句意思是說拿著弓梢對著野鴨做“彈射”狀,而野鳧對此一點兒也不感到畏懼,依然自由自在地“浴”在水中。因為野鴨相信,它與同環(huán)境中的人已建立起“無猜”的親密關系,人不會用“彈射”來傷害它的,顯得那么自信。與野鴨結(jié)成“無猜”關系的人,自然是陸治了。全詩對畫家陸治與自然環(huán)境中的和諧關系,大加頌揚。此外,在畫面裱邊的左側(cè)有近代名人惠孝同的題跋,他認為這幅圖可能就是《珊瑚網(wǎng)》一書中所載的《花鳥九軸》之一。
《紅杏野鳧圖》明·陸治 紙本設色 120cm×43cm 安徽省博物館藏
從畫面左下角所鈐的騎縫圓印,以及“錢容之家珍藏”“容之鑒定”“永安沈氏大光之”,還有畫面右下角的多枚收藏印痕來看,此畫屢被收藏家所青睞。據(jù)載,經(jīng)過多家輾轉(zhuǎn)收藏,此作最后落于古物收藏家、前國家地質(zhì)礦產(chǎn)部部長孫大光先生手中。1987年,孫大光先生將此珍貴文物捐贈給了安徽省博物館。鑒于《紅杏野鳧圖》的精妙高品又世間罕見,1990年,經(jīng)國家文物鑒定組鑒定,將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