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聞到泥土的氣息,跟隨劉鴻伏的文字走進大地的深處,倘佯鄉(xiāng)村的世界里。他敘述的平靜、清淡,內(nèi)心卻隱隱作痛。在這個仿真的時代,盡管散文變換諸多的稱謂,精神匱乏,離心靈越來越遠了,缺少思想宏大的力量。劉鴻伏的散文沒有打上任何的標簽,樸實的寫自己的情感。如果把這篇文章稱為大地組曲,再恰當不過的,而且是二胡獨奏曲。
劉鴻伏的《雨天三匠》,選擇樸素的材料,滲出莊嚴和深度的思索,作家筆下的三件物具,都是南方常見的東西,每一件和大地不可分割。它們有著自己的世界,和獨立的空間,又有著藕斷絲連的血脈牽扯。作家通過每一個物件,每一塊材料的感受,表達歷史的滄桑和生命的秘密,進一步走入物具,接近它背后的歷史。
生活是作家的礦藏,貯存的材料是經(jīng)歷的積累,這些元素中所含成分的重量,決定創(chuàng)作的成敗。以賽亞·伯林指出:“一個作家無論要說什么都必須通過他的藝術(shù)的作品來表現(xiàn),而不是以一種額外的藝術(shù)附加物的形式加諸他的藝術(shù)作品,或在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出的世界之外添加一些說教?!边@些鄉(xiāng)間普通的物具,經(jīng)過時間的發(fā)酵,情感的浸泡,用文字淋漓盡致地表達,落于紙上。以賽亞·伯林說的作家的一切情感,是要依靠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傳達出來,而不是夸夸其談,大放厥詞,釋放出一番假象蒙敝人們。藝術(shù)品不需要添加附庸條件,空洞的說教都是無能的表現(xiàn),空談理論,教訓別人。藝術(shù)品必須是真實,讓人物和事件本身說教。更多的寫作,停留在景物描寫的表象上,這樣的散文毫無新意,流于浮淺,落于乏味。
劉鴻伏的敘述沉穩(wěn),構(gòu)成他創(chuàng)作的風格。他筆下的一柄傘,一把瓦刀,觸摸身體的溫體,用節(jié)省的文字,勾勒出人與大地的精神面貌。作家準確地把握住描繪的人物,還有物件的性格特征,不是過多的渲染,節(jié)外生枝的鋪陳。作家的創(chuàng)作繼承傳統(tǒng)的寫作手法,魯迅曾說道:“白描卻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diào):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濒斞钢赋鰟?chuàng)作的秘訣,看似簡單的手法,不但未隨著時間老去,反而這種方法的難度越來越大,不是每個寫作者達到的境界。
劉鴻伏的農(nóng)家小屋,不是清閑的寫些感慨,抒發(fā)無聊的心情。他的目光沖進歷史中,被記憶的火焰燃燒,重生的時候,一種新的精神升起。他不會輕易地在紙上寫下一個字,每一片青瓦都是沉重的漢字,它們排列在一起,形成漫長的史記。
小片青瓦以其美觀、質(zhì)樸、防雨保溫的特點,終成中國傳統(tǒng)建筑必不可少的主材之一。一塊黏土經(jīng)過工匠的雙手,在窯中焙燒而制成。劉鴻伏贊嘆道:“農(nóng)家住瓦屋、茅屋,茅屋少,瓦屋多。那密如魚鱗的青瓦,起伏連綿,向水邊、山腳以及無垠的曠野演釋擴展開去,構(gòu)成村落與人間煙火氣象,天地如巢穴,每個瓦屋下便是悲喜憂樂、死生愛恨的生命之巢了?!币黄嗤呖棾傻奈蓓敚罱ǔ蓽嘏募?。當初匠人將一片片青瓦鋪覆屋上,他的情感和汗汁融合青瓦間,也留下夢想。
劉鴻伏是大地的歌唱者,不是囿于書齋中的寫作,看一些自然風光的圖片作文。散文是把人的情感、精神和思想,在心靈的容器里搗碎流出的汁液,最終是個體的生命向世界的傾訴。作家對事物有著敏感的描寫,即使多少年后,遠離家鄉(xiāng)在外,追憶往事,將胸中所貯存的事情寫紙上。陰雨中的山野,響起的喊聲,這是生命的吶喊,帶著血的溫度,撕破黏稠的陰濕?!霸跓熡赀B綿的青山綠水間,在田埂、村舍,挑了行頭的蓑衣匠會用一種很緩慢很奇怪的聲調(diào)喊:‘織——蓑——衣——啰——哪家——要織——蓑衣——啰——聽了喊聲,在家躲雨的漢子或婆娘就會答一聲:‘到家來,師傅!”在呼喊的節(jié)奏中,隨著作家的文字,走進綠野青山,來到秀水畔,這片土地上,蘊藉渾厚的生命歷史,纖細的音枝,游蕩大地上,生長出一棵豐富的記憶大樹。
油紙傘是遍布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傳統(tǒng)雨具,是一項傳統(tǒng)的手工業(yè)。油紙傘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文化氣息濃厚。雨天在傘下聽雨,聞到了桐油味,望著骨架上撐開的竹條,古典的浪漫,呈現(xiàn)高貴的典雅。從大地砍伐的竹子,經(jīng)過匠人的削修,在通過一道道工序的組合,一把傘制作完成。不同的人攜帶油紙傘,沾染種種味道,有了各不相同的意義。
“一柄油紙傘,撐開一天風雨,就如一片云彩,讓生活有了許多的遐想與詩情畫意。打著油紙傘的女人,走出瓦屋,走上窄窄的田埂,穿行在如慢板的鄉(xiāng)村歲月中,亦穿行在鄉(xiāng)村寧靜溫馨的舊夢里?!弊骷铱吹降挠图垈闶且皇组L詩,讀出風雨的氣息,讀出燦爛的云霞,在充滿想象的傘下,人的情感發(fā)生很大的變化。
讓人心動的鄉(xiāng)村散文太少了,大多是偽鄉(xiāng)村的寫作,在大地上走一趟,呼吸一陣新鮮空氣,聽幾聲鳥叫,瞧幾朵野花,回到書房里修整詞語而已。人的心靈沒有真正融入鄉(xiāng)村,進入野地,體味苦難的意義。
在網(wǎng)絡(luò)時代,隨手寫下的文字,沒有門檻的高低限制,什么人都可以發(fā)帖子。這種隨意糟蹋文字,對散文是巨大的損害。劉鴻伏不屈從于虛假的狂想,墜落公共話語的寫作中。他守護心靈的最后一塊地方,不讓它受到污染。掙脫世俗的情感,堅守一份樸素的心靈,是兩難的境地,需要作家的精神品質(zhì)。
高維生,著名散文家,出版散文集、詩集三十余種,主編“大散文”“獨立文叢”等書系,現(xiàn)居山東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