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旭 高雅俊 陸澳
摘 要: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發(fā)展,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程度越來越深。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城市化建設不斷深入,建筑工程行業(yè)發(fā)展迅猛,各種大型的工程建設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因工程建設引發(fā)的自然災害發(fā)生的概率也隨著人類對自然改造力度的增大而增大。為了最大程度降低人為地質災害的風險,在巖土工程建設的全部過程中,相關災害防治的采取是必要的。本文從我國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與危害出發(fā),具體闡述了幾種常見的人為性地質災害,具體分析了其主導因素及其相關解決對策和技術措施,以期為我國巖土工程的安全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巖土工程的最基本目的是保證建筑工程項目的安全性,其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實現對地基的加固。然而,在實際施工建設過程中,由于設計不合理以及操作不規(guī)范,其不僅沒有實現對建筑工程穩(wěn)定維持的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更加嚴重的地質災害。因此,探索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的有效措施是現今亟需解決的問題。
1我國地質災害的特點及危害
從全球角度看,我國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西接喜馬拉雅山脈,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從內部角度看,我國疆域幅員遼闊,地勢地形差異巨大,地質構造類型十分復雜。此外,人口眾多、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均衡也是我國的幾大基本國情。以上幾點因素直接導致了我國地質災害具有發(fā)生范圍廣、發(fā)生頻率大、影響嚴重等特點。地質災害不僅會嚴重破壞城鄉(xiāng)的基礎設施,還會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甚至會對水利建筑、通訊設備、公路等造成極大的損壞,帶來巨大的國民經濟的損失。依據災害發(fā)生的原因,可將地質災害分為兩類,即人為性因素誘發(fā)的人為地質災害和自然性因素誘發(fā)的自然地質災害。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五成的地質災害的誘因是人為因素。且在人為干預自然程度較大的地區(qū),人為性地質災害的發(fā)生頻率尤為嚴重,例如在長時間不合理大規(guī)模開采礦石的地區(qū)。
2地質災害常見類型
現階段,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表變形四種。
(1)滑坡是指山坡上大量巖石或土壤沿斜面下滑的現象?;率俏覈l(fā)生最為普遍的地質災害。誘發(fā)山體滑坡的可能因素有很多,包括劇烈地震、長時間大規(guī)模降雨、長時間地表水沖刷、人為爆炸開山等。地勢落差較大的山區(qū)、地震多發(fā)帶、山區(qū)道路兩側以及常見集中降水的地區(qū)都常常發(fā)生滑坡這種地質災害。
(2)泥石流是洪流中的一種,是指劇烈降水將山坡的泥沙、石塊、巨巖等沖刷而下的現象。泥石流多發(fā)生在植被較為疏松的降水較多的山區(qū)丘陵地帶。其主要誘因有對礦山的不合理開發(fā)或是過分開墾砍伐樹木等。
(3)崩塌是指大量巖土由于基部失衡迅速從山體脫離向山底掉落的現象,其多發(fā)生在高差較為懸殊的坡體上。這種地質災害的誘因主要是人為性因素,如不合理的大規(guī)模邊坡采礦等等。
(4)地表變形主要有地表塌陷、地表沉降、地表裂縫三種主要的發(fā)生形式,其主要發(fā)生在人為活動較為集中的、人口密集的、城市化建設較為完善的城市與鄉(xiāng)鎮(zhèn)。據我國相關部門的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已發(fā)生數百次地質變形現象,廣泛分布在我國各地的七十多個城鎮(zhèn)中,其中有百分之四十的地質災害危害程度是較為嚴重的。這一地質災害既有各地獨立發(fā)生的事例,也有特定空間與時間范圍內集中發(fā)生的事例。導致地表變形的主要因素有人為性的地下水過量開采以及自然的地表巖石溶解。
3巖土工程地質災害常見防治措施與技術手段
3.1滑坡的防治技術
作為我國地質災害中最常見的一種,滑坡的防治技術與方法應用十分廣泛。處理地質災害最基本的原則是“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在具體的防治措施的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所在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因地制宜提出針對性的、可靠性強的解決方案。目前,在我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有效的防治工作主要從緩解地表或地下水對山體的壓力以及改善土體抗壓強度兩個方面展開。由于地表水及地下水是山體滑坡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緩解甚至消除水流對土體的威脅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解決方式。具體的技術操作有:一,對滑坡易發(fā)生區(qū)域進行外圍的水系阻攔;二,在滑坡區(qū)內修建一定數量的排水溝,采用適當的排水設施將地表水排出;三,利用垂直排水孔等方式實現滑坡區(qū)域內地下水的排出。此外,通過對滑坡發(fā)生概率較大的地區(qū)內的土體的加固也能有效實現降低土體滑坡風險的目的。結合巖土工程建造地的實際情況,利用建筑土墻、電化學加固等邊坡加固工程技術能夠較為經濟地有效提高土地強度。
3.2泥石流的防治技術
泥石流的防治工作主要從排導、攔擋和儲淤三個方面展開。排導是指通過在其下游位置建筑疏導水渠以實現對泥石流的減緩流速的作用。攔擋是指在泥石流流域建筑堅固的壩體阻攔沙石的流動以減輕泥石流的破壞威力。儲淤是指利用淤泥減緩泥石流流速,間接調控泥石流流量。此外,在泥石流多發(fā)的上游地帶,人為栽種固土植物也能增加土體的整體強度,減輕發(fā)生泥石流的風險。
4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改造自然的程度越來越大,其誘發(fā)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加。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表變形是我國較為常見的四種地質災害。為了有效控制誘發(fā)各類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因素,最大程度地減少人為性地質災害對社會以及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建設部門必須采用科學的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與措施。
參考文獻
[1]王雷.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的應用[J].四川水泥,2018(03):175.
[2]楊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對策分析[J].工程技術研究,2017(12):91-92.
[3]潘觀平.淺談巖土工程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應用措施[J].建材與裝飾,2017(51):228-229.
作者簡介
1.羅東旭,男,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人,本科,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014010
2.高雅俊,女,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人,本科,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014010
3.陸澳,男,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人,本科,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01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