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不再是裝機必備品,但很多情況下音箱還是要比耳機好用,比如做家務時帶著耳機很不方便,有事時帶著耳機聽不到召喚,看電影時帶著耳機不夠舒服,長時間使用時耳機對耳朵的損傷也要比音箱大得多。所以說世上沒有廢品,只有沒有放對地方的寶物,只要找到合適的定位,音箱還是大有可為的,例如針對普通家庭電腦的音箱。筆者今天就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家用入門音箱該怎么買。
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習慣與家庭情況,用戶對家庭音箱的需求有很多傾向。從用戶最關注的音箱特性來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外觀、功能、便攜以及音質等幾種類型。
外觀很好理解,就是外形設計美觀或者具有個性,與電腦、家居融合得好抑或特別突出,都會受到“顏控”用戶的歡迎。用戶追求的音箱功能主要是指連接方式、播放能力等,例如除了常見的3.5毫米音頻接口外還支持USB接口、TF卡以及藍牙與無線連接,如果還支持專業(yè)的同軸與光纖接口就更好了。另外有些音箱還可以直接解碼MP3文件,可以直接播放連接的TF卡、閃存盤之上的音樂。追求便攜的用戶一般是希望音箱能同時與電腦和移動智能設備配合使用,甚至可以在室外使用,因此需要音箱內置電池,最好具有藍牙連接能力和自主播放能力。
而對于追求音質的用戶來說,選擇就比較麻煩了,如果是偏向簡單的家庭聽音,很多兩百元左右的常見音箱就能滿足要求;如果是偏向游戲使用,那么需要聲道多、低頻效果好的音箱;如果追求擬真臨場感和震撼度,落地音箱無疑更合適;而對于那些追求音質高度還原能力的用戶,監(jiān)聽音箱是唯一的選擇。
如果按照尺寸來分類,市面上常見的家用音箱可以分為迷你音箱、桌面音箱、回音壁音箱、落地音箱四種。
很多人在買筆記本時會得到一對巴掌大的迷你音箱作為贈品,這種音箱優(yōu)點是體積小,缺點就是音質差。因為尺寸的原因,迷你音箱的揚聲器(所謂的喇叭)很難做得很大,而且受制于成本也不會使用較貴的材料和先進的技術,多半屬于“能聽個響”的水平,高音破音、低音下沉不足等現(xiàn)象都比較明顯,不過大多還是比五千元以下筆記本的內置音箱要好點。
桌面音箱是目前最常見的音箱,一般人購買的絕大部分電腦音箱就屬于桌面音箱。這類音箱尺寸適中,在百元到千元價位都有,2.0、2.1聲道產品較為常見,兩百元左右的低價位就有很多不錯的經(jīng)典產品。
回音壁音箱主要是給電視機使用,其中不少產品效果不錯且支持多聲道,甚至支持藍牙等連接方式,可以兼容移動數(shù)碼設備,成為多功能音響方案?;匾舯谝粝湟话惴譃镠iFi音箱與AV音箱,前者更強調高保真音效,而后者為電視觀影做了一定的處理,讓音箱靈敏度更高,低音表現(xiàn)更強烈,聲場與氛圍感不錯。不過AV音箱缺點也很明顯,細節(jié)失真太多,只適合看電影和輕度音樂體驗。如果說Hi-Fi音箱的設計重點在“音”上,那么AV音箱的能力就是足夠“響”。
至于落地音箱,價格基本千元起步,多用來組建多聲道家庭影院,且需要龐大的配套設備,普通家庭用戶較少選擇,我們這里也不做推薦。
很多用戶買音箱時因對參數(shù)不了解,不敢輕易購買,實際上對于普通家用音箱來說,常見參數(shù)還是很容易識別和理解的。
首先是功率。一般我們見到的音箱除了標稱功率外,還會有個20W~200W的指標,這指的是音箱承載供電功率,即需要最低20W、最高不超過200W的外部供電。由于購買的大部分音箱都自帶供電適配器,所以沒什么參考價值,只要不把這個功率與音箱功率搞混就行。
絕大部分桌面音箱實際需求不會超過80W,對供電系統(tǒng)沒有任何壓力,也沒有什么額外的需要。只有無源音箱(被動音箱)才需要超過200W的供電和比較純凈穩(wěn)定的供電,這種音箱也多是超過兩千元以上的監(jiān)聽音箱。
頻響范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shù),人耳能聽到的聲波頻率范圍在20Hz~2kHz之間,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耳的聽覺范圍還可能進一步縮減至25Hz~14kHz。但大部分家用主流音箱的頻響范圍其實只能做到50Hz~20kHz之間。一些負責任的品牌會在頻響范圍后面標記±XXdB(分貝),表明失真度在XXdB范圍之內。dB代表聲壓的失真范圍,是一個指數(shù)單位,每10倍聲壓為20dB,失真度為1時表示為0dB,失真度為0.01(1%)時即為-40dB。失真度越小,音箱播放的聲音頻率當然也就越正確,音響質量越好。
阻抗值在低端桌面音箱上面標記較少,大多默認為8歐姆阻抗。阻抗值越小,推動設備正常工作所需的電流就越大。阻抗一般跟靈敏度掛鉤,阻抗越高,靈敏度越高,但靈敏度常常與失真度成反比關系,兩者需要綜合考慮。
靈敏度的單位為dB/W/ m(分貝/瓦/米),但常常也被簡寫成dB,與失真度一樣,因此會對普通用戶造成很大困擾,其實我們完全不用考慮。音箱靈敏度一般都會在87dB上下,數(shù)值越大越好,一般84dB以下為低靈敏度,90dB以上為高靈敏度。靈敏度后面標記的(2.83V/1m)指的是音箱距離1米在2.83V電壓下的表現(xiàn),桌面音箱基本都是以此為默認參考。當然不是說阻抗值越大就越好,由于大部分用戶電腦沒有專業(yè)設備,阻抗值過高會出現(xiàn)音箱“推不動”的情況,一般的家庭音箱阻抗在6歐姆到8歐姆范圍內,靈敏度87dB(2.83V/1m)及以上即可。
信噪比是正常聲音信號與無信號時噪聲信號的比值,與音箱的分頻器有關,信噪比越高聲音回放質量越好,一般以70dB為合格線,數(shù)值越高越好。
很多人在網(wǎng)上看了不少關于音箱的文章,上面介紹了一些辨別音箱好壞的“良方”,而這些良方又是否正確呢?這里筆者就來講解一下。
買音箱要看外觀、掂重量
這種做法不太正確。大部分音箱使用實木或人造木做外殼是因為木頭容易加工,實際上外殼材質就算是使用塑料也沒有問題,只要保證一定重量,能夠抑制共振都是合格的。有些人認為低音與箱體重量有關,箱體越重低音越好更是無稽之談,箱體本身并不參與低頻發(fā)聲,更不可能自己振動來增強震撼感。
敲外殼聽聲音
這種做法不太正確。這是基于第一條得出的“經(jīng)驗性結論”,而且只對木制箱體來說有一定的判斷效果,如果板材厚實而且設計合理,在敲擊外殼時可以聽到沉悶的脆響。一些無良奸商為了增加重量掩蓋外殼不厚而在音箱內放入水泥塊,敲外殼的時候自然會聽到清脆的脆響。
羊毛盆比紙盆高級多了
這是典型錯誤。這里的“盆”指的是揚聲器(喇叭)的振膜材質。從振膜材質的軟硬度來辨別大體可分為軟質與硬質兩種。其中紙質振膜是最常見也最廣泛使用的硬質振膜,不管是最便宜的地攤貨還是頂級的大廠旗艦產品都有使用,當然在紙種選擇、工藝與涂層上有很大不同。羊毛作為軟質振膜材質,在輕音樂上表現(xiàn)效果良好,但低音表現(xiàn)不佳。另外防彈布、聚丙烯等其他材質也都被作為振膜原料使用,聽感偏向不同,不能說孰優(yōu)孰劣。
喇叭越多越好/越大音質越好
典型錯誤。喇叭單元起到的是聲電轉換的作用,將功放送來的電信號轉換為聲音輸出。之前我們說過,常見的音箱頻率范圍在50Hz~2kHz之間,想靠一個喇叭覆蓋整個頻率段很難控制失真,對供電以及分頻器有很高要求,因此很多廠商采用多個喇叭分頻設計的方法來控制效果。一般產品會分為低頻、中頻、高頻三個頻率發(fā)聲,細分則可以達到9個頻段,在此基礎上增加低頻或者高頻喇叭數(shù)量來達到更明顯的聽感差異,就有了“X路X單元”的說法,比如三路三單元指的是音箱分三頻且有三個喇叭。至于一些無良商家宣傳自己創(chuàng)新的“四路三單元”或“六個喇叭”,顯然就是在模糊概念,忽悠消費者。
喇叭直徑大低音確實會沖擊力更強,但大口徑造成的響應速度和發(fā)聲頻率降低,會犧牲中音與高音的表現(xiàn)力,而且大喇叭也需要足夠的推力,且對音箱箱體重量與設計也有更高的要求,提升了使用成本,不要盲目追求。
說了那么多,相信各位對音箱選購有了一定的了解,筆者這里就推薦幾個典型的產品以供參考。
聲道:2.0
作為一款外觀獨特的桌面音箱,漫步者R26T有著不錯的賣相,它非常小巧,可以隨意擺放在電腦周圍,對于外觀控來說再合適不過了。不過這款音箱的音質不盡人意,中低頻表現(xiàn)尚可,但低音噪聲控制不佳,失真有些嚴重。
聲道:2.1
麥博M200是市場上經(jīng)久不衰的一款經(jīng)典型號,中音還原不錯,高音有一定保留,帶有一個線控器,可以插入耳機,也可以插入其他音源,使用很方便,是值得推薦的家用音箱。
聲道:2.1
惠威GT1000是一款為游戲設計的音箱,對中音與低音進行了加強,而且用作音樂欣賞也沒有什么問題。GT1000外觀個性,還帶有迷你顯示屏遙控器以及藍牙功能。
聲道:1.0
創(chuàng)新 Sound Blaster free是一款有著很高口碑的便攜式音箱,它的音質雖然不如全新的聲霸鑼系列,但在同類產品中也是非常出色的,而且在幾次降價之后,提供了一個更合理的價位。不管是作為藍牙便攜音箱還是筆記本外置音箱,它都能帶來不錯的體驗。
有源音箱也被稱為主動音箱,內置分音、放大電路。它會將音頻信號先分頻后放大,高中低喇叭由各功放分推,可以減小信號失真,而且整體成本也很低,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本文討論的主要就是有源音箱,日常電腦常用的桌面音箱就屬于有源音箱,我們只需要接入電源、插進電腦就可以發(fā)聲。
無源音箱又稱被動音箱,不設內置放大電路,需要靠外置設備的輸出來驅動發(fā)聲。音頻信號經(jīng)功放電路放大后再由被動分頻器分頻,分別輸入到相應的喇叭上。其優(yōu)點是可玩性很強,不容易受到干擾,音效還原能力強,音質非常好;缺點就是成本太高,只是少數(shù)發(fā)燒友的玩物。我們在電影院、會議廳等場所看到的音箱很多也是無源音箱。近些年有源音箱取得了不小的進步,音質上已有超過無源音箱的趨勢,因而無源音箱變得更加少見。
當然不是,這些都是遵循電學與聲學發(fā)展而來的產物。音箱等設備的發(fā)聲實際上是電能轉換為動能,再依靠薄膜與空氣震動變成聲音的能量轉換過程。技術與材料的不同讓設備在轉換過程中能量損失也不相同,最終得到的聲音自然也就有差異了,這就是為什么有的設備很貴,有的設備很便宜。
當然,音箱耳機等設備融合了大量的專業(yè)電學、聲學,甚至空氣動力學和醫(yī)學知識,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加上一些人對設備或自身能力過度而不科學的炫耀,例如水電與火電對音質的影響等,久而久之,就讓很多人認為最基本的音質也是一種夸張的“玄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