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中國高考式”教育困境是指中國學生從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所產生的失落感和人生無意義感。
關鍵詞:中國式高考;教育困境;解決方法
教師和家長把“高考”作為“唯一的”人生目標強加在學生身上,導致出現了三類學生。一是達到他人目標的“好”學生,努力學習,考上“理想”大學;一是由于壓力過大,放棄了高考這一機會,成為了所謂的“沒前途的差生”;一是渾渾噩噩,高考成績差強人意,上了中等水平的大學。中國大部分學生屬于第三類,這就使得其進入大學后,突然間沒有了目標,并且發(fā)現考上大學并不意味著人生事業(yè)有了永遠的保障,所要面臨的問題比高考還多還難,瞬間覺得人生竟然是來受苦受難的,就沒有了意義。這些都是中國中等教育以“高考成績”作為唯一指標的后果。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一困境呢?
筆者試圖從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尋求解答。埃里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心理階段即嬰兒期信任感、兒童期自主感、學齡初期主動感、學齡期勤奮感、青春期自我同一性、成年早期親密感、成年期繁殖感、成熟期絕望感。按照埃氏理論,中國高考生應處于青春期(12-18歲),所面臨的該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沖突問題。但是,由于“高考為標準”的教育制度致使18歲左右的學生還未進入學齡期,即勤奮感還未獲得。勤奮感是指兒童在學校的學習態(tài)度,當兒童的勤奮感大于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也就是取得較好的學業(yè)成績。每一個階段心理的發(fā)展必須是自發(fā)的,外部的期望若是沒有得到內化認同,那么心理是不會發(fā)展的。埃里克森認為:“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备呖嫉睦Ь吃谟谌〉脙?yōu)異高考分數這一目標大部分是學校家長乃至社會所強加的,并非學生自發(fā)的愿望。對于高考,許多考生沒有清晰的認識,哪怕成人不斷灌輸“高考改變命運”的觀念,學生從認知深處仍然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和認同,這樣就使得“勤奮感”無法形成。因此,許多人進入大學后心理還處于較不成熟狀態(tài),面對大學中的矛盾和沖突無法解決,角色混亂,北大學生退學、浙大學生大一掛科后離家出走等等事件的發(fā)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么,該怎么在大學之前,讓孩子至少已經獲得“勤奮感”呢?首先,高等學校應該開設大學體驗周,讓高中生能提前感受大學的學習生活,體會高等教育的魅力,明白考上大學并不意味著人生學習事業(yè)已經到達輝煌期,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中國真正的教育往往是在大學學府。其次,當學生對大學有了直觀的感受和內心的體悟后,就會明白高考的意義。那就是考入自己心儀大學的敲門磚,端正了學習態(tài)度,明白了學習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更加負責任地投入學習。這樣目標期望就實現了內化,不必教師家長的外部壓力施加,學生就會主動自主學習,提升自我。同時,學校的教育模式應該有所改變。為了高考成績,許多學校在高三就會出現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情況??此剖窃趶娀瘜W生考試能力,其實是在打擊學生自信心。埃里克森認為勤奮感是通過打敗自卑感獲得的??荚嚥粫嫉迷蕉喑煽冊胶?,而是知識點越扎實分數越高。頻繁的考試容易打亂學生復習進度,而且會使學生失去考試的“緊張感”和復習過后的“滿足收獲感”??荚嚩嗔耍瑏聿患皬土暻闆r也多了,自然分數也不會提高多少,對考試的態(tài)度就變隨意了。多次考試檢驗出了知識點的缺漏,但是學校卻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查缺補漏,這才是問題所在。如果學校能減少考試頻率,更加側重學生知識點鞏固,那么在高考過后了,學業(yè)成就打敗了自卑感,學生就取了一定程度上的“勤奮感”。最后,家長教師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在學生心理成長方面,應給予鼓勵和幫助,不應施加壓力。要分得清輕重,人生的意義不在于考個多好的大學,而是能去經歷人生風雨,享受人生,獲得人生經驗,而這一切的重要前提就是心理的健全發(fā)展。
上述的探討只是讓學生至少在步入成年期前成長到相應水平,不難發(fā)現根據埃里克森理論,20歲的大學生應該完成自我角色定位并進入對親密感的體驗。但由于中外文化教育差異,完全按照此理論發(fā)展具有較高難度。但是在步入大學前,獲得“勤奮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勤奮感”關乎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對學生獨立生活獲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
作者簡介:
陳濱榕,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學2015級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