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麻將起源于清朝中葉,相傳乾隆年間有個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窮人,將家鄉(xiāng)的土特產販到四方轉賣獲利,歷經千辛萬苦,漸成一方富翁。晚年的他想發(fā)明一種能娛樂身心的游戲,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原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白丁,后來以家鄉(xiāng)為中心,遠走東南西北做生意,終于發(fā)財,于是有了“東南西北中發(fā)白”七個字;他先賺了些銅錢用麻繩穿在一起,后賺了些金銀打成條狀,再存入錢莊換成成千上萬的銀票,“條餅萬”便應運而生。經后人加入“春夏秋冬梅蘭竹菊”八個花牌,遂成為當今風靡全國的麻將。
1949年以后,麻將被定為賭具,遭禁止。改革開放后,麻將重新流行,不久即取代撲克牌和象棋,成了最受歡迎的國民娛樂項目,而且各地有各地的打法。麻將的規(guī)則雖因地區(qū)不同而五花八門,但是,追求的目標只有一個——和牌,而在許多老年人眼里,玩麻將的終極的目標,當然是快樂第一。
中國老年人玩麻將尋快樂,也感染了外國老人,他們也覺得中國麻將好玩。據美國《僑報》報道,麻將作為中國國粹現(xiàn)在已經在美國流行起來,而且還從中國麻將改良為適合美國人玩的美國麻將。麻將如此受海內外老人們歡迎,是有原因的:首先,麻將規(guī)則簡單,老少咸宜。其次,輸贏主要靠手氣,與牌技關系不大。第三,充滿懸念,不到終局,誰也無法預測輸贏。第四,搓麻將要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手腦并用。打牌的同時,還能說說笑笑,利于聯(lián)絡感情,很適合老年人娛樂休閑。
老年人常搓麻將,可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日本有研究顯示,打麻將的老人腦年齡比平均水平要年輕3歲,打麻將的老人腦前額葉和角回活動更加活躍。
打麻將除了有助預防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很多好處:一是,打麻將的過程中,需要記牌,這個過程有效鍛煉了老年人的記憶力。另外打麻將還要會算牌,老年人在算牌的同時,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二是,洗牌、抓牌、砌牌等動作都需要上半身肩膀、手臂、手指的互相配合。通過搓麻將,能幫助老年人活動上半身筋骨,尤其是雙手。三是,打麻將可以促進人與人的交流,一些退休后無所事事、孤單寂寞的老年人可以在麻將桌上交到朋友,而且在打麻將時說說笑笑,有助于老年人排解心中的寂寞,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精神健康。
麻將雖然可以娛樂身心,但如果長時間“奮戰(zhàn)”在麻將桌上,必將危害身心健康。一是,打麻將會引發(fā)頸椎疾病、腰肌勞損。打麻將時,椎間盤和韌帶長時間處于一種緊張僵硬狀態(tài),引起頸椎僵硬,影響頸動脈對頭部的供血,還破壞正常的生理彎曲,椎動脈受壓導致眩暈,當眩暈發(fā)作時會產生耳鳴耳聾,降低老人的反應能力。二是,打麻將引起器官退變。長時間坐著打麻將,會引起下肢麻木或水腫;特別是在飯后,立即坐下打麻將,不但影響正常消化,也得不到很好休息,精力會逐漸減退。一遇有事,突然站起,就會出現(xiàn)頭昏、眩暈等失重感,如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就極易引起“中風”。三是,老年人一般皮膚彈性較差,臀部長時間受壓,血液流通不暢,容易引起臀部瘙癢,隱痛不適。四是,打麻將時間過長,容易用眼過度,患上干眼癥,嚴重的還會導致玻璃體積血,使視神經受壓、受損,造成青光眼。尤其是白內障患者,更要注意休息。五是,打麻將會引起緊張、興奮、激動等情緒波動。人在興奮激動時,屬于失常狀態(tài),人的體內會釋放大量收縮血管的激素,使心、腦血管收縮,引發(fā)腦血管意外、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凡事都有一個“度”,老年人打麻將也有四忌,控制好這個“度”,就可以愉快地玩耍了。一忌時間太長。一般來說,老人每次打麻將的時間最好控制在2小時內。二忌久坐不動。在打麻將中途,最好適當活動腿腳。有慢性病的老人,打麻將時更要提高警惕,以免加重病情。打麻將時如果長時間憋尿,會損傷膀胱,造成前列腺疾病,可在打麻將途中起來上趟廁所,起身活動一下。三忌空氣污濁。打麻將的場地最好選擇通風和光照較好的場所,同時選擇不抽煙或少抽煙的麻友為宜。四忌高度緊張。玩麻將時精神過于緊張,對老人心腦血管健康極為不利。打麻將要保持休閑心態(tài),看淡輸贏。
其實,老人最好把打麻將當作娛樂活動的“點綴”項目,而不能把它當作晚年生活的唯一“游戲”。上老年大學,學習書法、繪畫,人老了多培養(yǎng)點兒興趣愛好,這樣生活不僅不會枯燥,整個人的心態(tài)也不會變老。另外,老年人練太極拳,參加社區(qū)老年合唱團,甚至遛鳥養(yǎng)狗,種點花草,生活也會多姿多彩,收獲更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