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嚴
【摘 要】《召南·騶虞》的字詞解釋與詩歌主旨大意,歷來被眾多學者所討論,原因就在于對“騶虞”這個詞的理解眾說紛紜,有的解釋為職官之名,有的則認為是獸名,這就大大影響了人們對整首詩歌所要表達的主旨思想的把握。本文在對詩歌字詞分析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看法,即《騶虞》一詩的主旨并不是對獵人的贊美,也不是對職官欺凌有感而發(fā)之作,而是教化人向善仁義之作。
【關鍵詞】騶虞;獸;職官之名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4-0179-02
由于《詩經》產生年代十分久遠,社會背景復雜,其中生僻字存在多處,導致今人在閱讀《詩經》時有不小的難度。宋代歐陽修曾云,“蓋《詩》述商、周,自《生民》、《玄鳥》,上陳稷、契,下迄陳靈公,千五六百歲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國地、山川、封域圖牒,鳥獸、草木、魚蟲之名,與其風俗善惡,方言訓故,盛衰治亂美刺之由,無所不載,然則孰能無失于其間哉?”(《歐陽修集》卷四十二·居士卷集四十二)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對詩經的表詞達意就產生了許多疑惑,因而當下對《召南·騶虞》的主旨產生各種爭議也是在所難免的。整首詩歌如下:
彼茁者葭,壹發(fā)五豝,于嗟乎騶虞!
彼茁者蓬,壹發(fā)五豵,于嗟乎騶虞!
一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本首《召南·騶虞》每一章的開頭便是用了“興”的寫作手法,用“葭”和“蓬”起興,來引出后文的內容。
“彼茁者葭”,“彼茁者蓬”,《說文解字》曰:“茁,艸初生出地皃。從艸出聲。葦之未秀者。從艸叚聲?!泵秱鳌吩疲骸白?,出也。葭,蘆也?!编崱豆{》云:“記蘆始出者,著春田之早晚?!倍鴮τ诘诙隆芭睢钡慕忉專墩f文解字》曰:“蒿也。從艸逢聲。莑,籒文蓬省。薄紅切”,毛《傳》曰:“蓬,草名也。如此,我們可以得出這兩句的字面意思就是說,剛剛初生的蘆葦啊,剛剛初生的蓬蒿啊。
“壹發(fā)五豝”,《說文解字》曰:“壹,專壹也。從壺吉聲。凡壹之屬皆從壹。於悉切。豝,牝豕也。從豕巴聲。一曰一歲,能相把拏也”。馬瑞辰《通釋》:“二壹字,皆發(fā)語詞?!泵秱鳌吩疲骸磅龟蛟回^。虞人翼五豝,以待公之發(fā)。”鄭《箋》云:“君射一發(fā)而翼五豬者,戰(zhàn)禽獸之命?!倍鴮τ诘诙隆柏q”的解釋,《說文解字》曰:“生六月豚。從豕從聲。一曰一歲豵,尚叢聚也。子紅切”。毛《傳》云:“一歲曰豵?!编崱豆{》云:“豕生三曰豵?!薄稄V雅》曰:“獸一歲豵,二歲為豝,三歲為肩,四歲為特”?!拔濉痹谶@里是虛指還是實指暫且不論,總之表示射中獸數之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此兩句詩的字面意思都是說,一箭射中了多只小豬。
“于嗟乎騶虞”,鄭《箋》云:“于嗟者,美之也?!倍鴮τ谠娭械摹膀|虞”,解釋繁多,有以下幾種:
1.傳說中的瑞獸名。白虎黑紋,尾比軀長,不食生物?;蚍Q為“騶牙”、“騶吾”。
2.古代掌鳥獸的官。周禮、春官、鍾師:“凡射王奏騶虞,諸侯奏貍首?!辟Z公彥,疏:“騶虞,天子掌鳥獸官?!?/p>
3.古代行射禮時所用的樂章。見周禮、春官、大司樂。
《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賈公彥引許慎《五經異義》:“今《詩》韓、魯說:騶虞,天子掌鳥獸官?!薄对姟讽n、魯多認為騶虞為職官之名,司掌鳥獸。宋王應麟《詩考》與此說同,但西漢賈誼持論與此說稍異,他認為“騶”為天子之囿,“虞”方為職官之名,司掌囿之百獸。后歐陽修《詩本義》卷二、李樗等《毛詩集解》卷四都承襲賈公彥之說。
《詩經》毛《傳》云:“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至德則應之?!薄墩f文解字》曰:“虞,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于身,仁獸,食自死之肉。從虍吳聲?!痹凇渡胶=洝ず缺苯洝分幸灿杏涊d:“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采畢具,尾長于身,身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吾、虞古同音?!豆沤駡D書集成》“禽蟲典”五十八卷“騶虞部匯考”里,列有“騶虞圖”,此圖與《山海經》中“騶虞圖”是一樣的?!痘茨献印さ缿分幸嘤涊d:“屈商拘文王于羑里,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騶虞、雞斯之乗……”都認為“騶虞”為獸。
目前還有兩卷紀念騶虞入獻的圖畫傳世,《明內府騶虞圖》與《明人畫騶虞圖》。此兩幅圖的內容大致一樣,現附上其一以便對“騶虞”為獸有更形象的直觀感受。
倘若我們從《詩經》內部的編排來看,《周南》11篇以《關雎》開始,以《麟之趾》為終結;《召南》14篇,以《雀巢》開始,以《騶虞》終結,二者皆是以詠鳥為端,詠獸為末。故騶虞為獸說更具說服力。
根據以上的典籍與圖畫史料,“騶虞”(下接第195頁)取“獸”意更容易被接受。即詩歌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值得贊美啊,騶虞。
二
詩經的語言短小精悍,雖然寥寥幾個字,但是所蘊含的意蘊相當豐富。因此,對此詩所要表達的主旨更應該深入去加以理解。
對于《詩經·騶虞》這首詩的主旨,《毛詩序》云:“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蕃殖,蒐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闭J為《騶虞》是歌頌文王教化的詩作。朱熹《詩集傳》也認同此義,曰:“南國諸侯承文王之化,修身齊家以治其國,而其仁民之余恩,又有以及于庶類。故其春田之際,草木之茂,禽獸之多,至于如此。而詩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嘆之曰:此其仁人自然,不由勉強,是即其所謂騶虞矣。”亦宣傳“詩教”。今人高亨《詩經今注》、袁梅《詩經譯注》則認為是小奴隸為奴隸主放豬,經常受到騶虞(獵官名)的監(jiān)視欺凌,有感而作。但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此詩是贊美獵人的詩歌,如程俊英《詩經譯注》在《騶虞》題解中說,這是一首贊美獵人的詩。
我們從詩歌文本出發(fā)來理解,詩歌開頭的起興句,“彼茁者葭”,“彼茁者蓬”,交代了詩歌發(fā)生的背景環(huán)境,初春時刻,蘆葦蓬草正在茁茁生長。而如此茁茁的蘆葦蓬草正是野獸們藏身的好地方,為下文射箭做了鋪墊?!耙及l(fā)五豝”,“壹發(fā)五豵”,有一個獵人射箭技藝高超,一箭射中了藏在蘆葦蓬草中的許多只小豬。
由上文《說文解字》等史料可知,騶虞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仁獸,在傳說中它是一種虎軀猊首,白毛黑紋,尾巴很長的動物。據說生性仁慈,連青草也不忍心踐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與上文的“壹發(fā)五豝,壹發(fā)五豵”的狩獵行徑相比較,故而詩歌吟詠出“于嗟呼騶虞”的感嘆。在獵人獵獸與騶虞食自死之肉的強烈對比中可以體會到詩歌所蘊含的明顯的肯定向善仁義的深意。
大多數學者認為《騶虞》的主旨是對獵人的贊美,可能因為詩歌中“壹發(fā)五豝”的描寫,是明顯的對獵人打獵高超技藝的贊美,此點毋庸置疑,可“于嗟呼騶虞”贊美的是“騶虞”,雖然兩章的前兩句都是在講述獵人打獵技藝高超,一箭可以射中多個獵物,但詩歌的最后并未再次提及。前兩句當是為烘托“騶虞”的仁善所進行的描寫。
總之,基于對文本的分析,將“騶虞”看成是義獸,將詩歌主旨理解為希望勸人向善懂仁義似乎更符合詩歌的本來意蘊。
參考文獻:
[1]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4.
[2]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
[3]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孔穎達.毛詩正義[A].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