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仿
從白銀市區(qū)向北行駛大約15公里,就到了武川鄉(xiāng)的崖渠村,這是一個從附近山上遷移下來的村子,整齊有序地坐落在這片平地上,四周都是低矮的山丘,由于干旱少雨,山丘上顯得光禿禿的,偶爾有風(fēng)吹過來,村民們的臉都被吹紅了。
“雖然環(huán)境惡劣,但我已經(jīng)在這里生活幾十年了,至于我們的父輩,我也說不清他們到底在這里生活多久了,他們一直都在這里生活?!备咝阏Z聲硬朗,腿腳麻利,完全不像是已經(jīng)70歲的人,她的家就在這個村子中間。
轉(zhuǎn)眼間,她和丈夫韓進盈結(jié)婚已經(jīng)50余載,這些年他們跌跌撞撞、一路攙扶,雖然艱苦的日子不少,但總是能給彼此溫暖與鼓勵。5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貫穿著他們的青春年華與白發(fā)蒼蒼。白頭偕老,這大概是他們婚姻最好的證詞。
在鄉(xiāng)鄰的眼中,高秀的善良與熱心腸也一直為人所稱道。
26歲那年的一個下午,當(dāng)高秀路過村子旁邊的一個草垛時,一個渾身上下臟兮兮的小女孩,一雙眼睛含著淚花望著高秀,高秀的心像是被什么東西撞到了,她對小女孩說:“來,跟‘媽媽走,‘媽媽家里有吃的?!毙∨⑺坪鹾苄湃嗡チ思依?。高秀給小女孩吃了些東西,又給她梳洗打扮了一番,從頭到腳換上了自己女兒的一身干凈衣服。原來,小女孩并不是本地人,老家在寧夏,被父母遺棄到蘭州火車站后,一個人流浪到了這里。高秀聽著小女孩的一路艱辛,早已心如刀絞,雖然自己家里的糧食也不富裕,但她決定收留這個小女孩,家人們也都同意了她的想法。從此,小女孩就住在高秀家里,高秀待她就像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吃喝穿戴樣樣都舍不得虧待她,為了能讓小女孩安心,很多地方她都特意袒護著自己的這個“小女兒”。
過了兩年,小女孩的父親找到高秀家,執(zhí)意要帶走小女孩,小女孩很不情愿,高秀也舍不得,但她沒有理由去阻攔,只好含淚送走了小女孩。
過了幾年,高秀心里實在放心不下,就獨自搭車前往寧夏,她只想看看小女孩過得好不好。到了寧夏后她才知道,小女孩的母親已經(jīng)去世,父親和繼母對她很不好,把她嫁給了河南的一個老頭,從此杳無音信。
20多年后,一個年輕女子來到高秀的家門前,高秀一眼就認出這個女子就是當(dāng)年那個小女孩,還沒等她說話,年輕女子已經(jīng)開口了:“媽媽,我找你找得好苦啊!”這一聲“媽媽”讓高秀的心瞬間軟了,兩人相擁在一起,喜極而泣。原來,自從嫁到河南,小女孩就一直在找?guī)椭^她的高秀媽媽,由于當(dāng)時自己年紀太小,加上時間的推移,自己已經(jīng)記不清高秀媽媽家的具體位置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才使她和高秀媽媽取得了聯(lián)系,并有了這次時隔20多年的相見。她給高秀媽媽送來了一塊“恩情難忘”的牌匾,買了一輛電瓶車,做了兩床厚厚的棉被,以表達她對這位非親非故卻勝似親人的“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
高秀說:“當(dāng)初做這些事情,并沒有想著要得到什么,只是出于一種本能。”對于一個沒有讀過多少書的農(nóng)村婦女來說,這種淳樸善良是多么的可貴。
對于高秀來說,能夠給人溫暖,自己也就溫暖了,她和家人們儉樸地生活著,善良地溫暖著他人,一晃50多年,被她幫助過的人不計其數(shù),她從來沒有想過有什么回報。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兒女都已各自成家立業(yè),高秀卻還是閑不下來,她重拾起了自己多年的愛好——繡鞋墊、扎荷包、編拖鞋、做剪紙。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誰家要是有個喜慶事,都喜歡掛個她做的荷包,圖個喜慶紅火。她也常把自己的作品送給親朋好友。很快,村里愛好手工編織的婦女姐妹,都圍坐在她家的炕頭上、院子里,向她學(xué)習(xí)手工編織的技能。
2015年,在婦聯(lián)和鄉(xiāng)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秀在武川新村社區(qū)成立了自己的婦女手工編織基地。兩年間,她先后培訓(xùn)荷包制作學(xué)員300余人。她的手工編織作品不僅在市內(nèi)展覽評比中屢次獲獎,在北京四方拍賣會和蘭洽會展賣中都廣受好評!
生活的艱辛沒有壓垮她,一直以來,她用自己的樂觀、善良和勤儉,用她柔弱的雙手,努力營造著家庭的溫馨和睦,幫扶著鄰里鄉(xiāng)親,詮釋著善與美的真諦,她的身上始終保留著中國勞動婦女最淳樸的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