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華 彭詩鳳
摘要:漂塘坑口是漂塘鎢礦的主要生產坑口之一,儲量大、生產中段多、開采條件也相應復雜,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在采礦方法上已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分段采礦法、溜礦采礦法二種采礦方式。而采場的底部結構,布置形式也根據礦脈的產狀及巖石的條件而有所不同,有固定的平底式裝礦機道出礦、電耙道出礦、漏斗放礦等3種類型。這幾種類型的底部結構在生產實踐中,均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果。為了不斷提高采場的出礦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現對目前常用的三種底間結構做進一步的分折探索和完善。
關鍵詞:漂塘鎢礦;采礦方法;底部結構
漂塘坑口是漂塘鎢礦的主要生產坑口之一,儲量大、生產中段多、開采條件也相應復雜,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在采礦方法上已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分段采礦法、溜礦采礦法二種采礦方式。而采場的底部結構,布置形式也根據礦脈的產狀及巖石的條件而有所不同,有固定的平底式裝礦機道出礦、電耙道出礦、漏斗放礦等3種類型。這幾種類型的底部結構在生產實踐中,均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果。為了不斷提高采場的出礦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現對目前常用的三種底間結構做進一步的分折探索和完善。
一、平底式裝礦機道的底部結構
(一)平底式裝礦機道的適用條件
圍巖穩(wěn)固,但對礦體的穩(wěn)固性可低于溜礦法的要求,以不致于發(fā)生片冒頂為原則。礦體傾角不能小于礦石的自然安息角,礦石不結塊。
(二)平底式裝礦機道的應用效果
平底式裝礦機道的底部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施工方便,作業(yè)通風條件好,底部占用礦量少或不占用礦量。礦塊回采率高,二次爆破在裝礦機道上,安全方便、可靠。
(三)存在的問題
底部工程量較大,用裝礦機出礦成本較高,如果裝礦機道設計的較短,裝礦機御礦在彎道上進行,礦石易落出礦車外,裝滿系數底,又污染巷道。另外裝礦機常期在彎道上運行,即摩擦車輪又摩擦鐵軌,降低設備使用壽命。如556中段的32574,32354;496中段的8157采場等,均屬于這類問題。
(四)需要改進及完善的地方
目前平底式裝礦機道底部結構在分段采礦法中占的比例較大,為了改善其裝礦條件,裝礦機道的規(guī)格不小于2.2×2.3米,其長度應不小于10米,裝礦機道的間距應在8~10米間較為合理。至于裝礦機道的布置形式由礦體的厚度而定。在沿脈方向布置采場時,當礦體厚度在15米以下、裝礦機道應布在礦體下盤一側的圍巖中,當礦體厚度在15~25米時、裝礦機道應布在礦體上下盤兩側的圍巖中。這種布置方式即可保證裝礦機道不被大爆破作業(yè)破壞,又能最大限度出空礦房內的礦石,減少三角礦堆的的殘留,減少礦石積壓。
二、電耙道出礦底部結構
(一)適用條件
圍巖穩(wěn)固,礦體傾角不小于礦石的自然安息角,礦石不結塊。
(二)電耙道出礦的應用效果
電耙出礦,設備簡單,不易壞,操作簡便,效率高成本低,勞動強度較小,二次破碎在電耙道上進行安全方便可靠。工程量比裝礦機道底部結構少,節(jié)省工程投資。
(三)存在的問題
電耙道斗川施工要求高,斗川太長礦石不能自溜到電耙道上造成出礦困難。太短,礦石容易埋死電耙道,而影響正常出礦。通風條件比裝礦機道稍差。如果用短溜子出礦,常受儲礦量小而影響耙礦效率,同時底柱預留礦量占礦塊比例較大。
(四)需完善改進的地方
電耙道斗川應嚴格按設計要求施工,電耙道,斗川規(guī)格不能小于2×2米,斗川長度不能小于2.5米,間距為6~7米較為合理。在沿脈方向上,布置采場時,當礦體厚度小于10米,電耙道宜布置在礦體下盤一側的圍巖中,當礦體厚度大于10~20米時,電耙道宜布置在礦體上下盤的二側圍巖中。目前電耙道耙礦,短溜子貯礦出礦,在分段采礦法中應用最多,但用中段溜井貯礦出礦方式應用很少。為了提高耙礦效率,增加采場的貯礦出礦能力,方便調配礦量,節(jié)約出礦成本,對有條件的中段或有集中出礦的中段,均可考慮用中段溜井貯礦和出礦的方案。如448中段有條件布置中段溜井的礦塊,耙礦在448中段,出礦在388主運輸道中段。如328中段有條件布置中段溜井的礦塊,耙礦在328中段,出礦在268中段。這種布置形式,減少了短溜子放礦再轉運到主溜井倒礦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廢,降低了出礦成本,提高了放礦運礦效率。電耙道配中段溜井的設置,在有條件的礦塊中值得推廣和應用。
三、漏斗放礦底部結構
(一)適用條件
礦石及圍巖中等穩(wěn)固,礦體產狀較規(guī)整,礦石不結塊,不自燃的急傾斜、極薄脈狀至中厚礦體。
(二)漏斗放礦的應用效果
漏斗放礦主要應用在溜礦法的采場中,漏斗施工簡單,作業(yè)方便,底柱預留礦量少。
(三)存在的問題
漏斗放礦效力低,勞動強度大,放礦過程中常發(fā)生大塊卡斗、結拱現象,特別是處理懸拱時安全危協較大。另外,當漏斗施工不規(guī)范時,漏斗掘在巷道中間易破壞整個巷道頂板,造成安全隱患,當漏斗施工無斗肚或擴漏斗喇叭口不到位等都會造成放礦困難。
(四)應完善的方面
沿脈掘進時,盡量把礦脈擺在巷道的下盤,漏斗施工時,斗頸位置應掘在巷道下盤的一側,最多不能破壞巷道頂板的一半,斗肚應向墻內挖進1.5米,并擴好喇叭口, 標準的漏斗有利礦石自溜,減輕勞動強度,提高放礦效率。
合理的底部結構是提高采場回采和放礦效率最關健的工程,只有應地適宜在回采和出礦兩道工序上形成合理的有機結合,把好工程質量關,才能在生產中發(fā)揮其特定的作用,實現高效、安全、并獲得最佳的經濟效果。
目前,在生產實踐中,這三種底部結構各有其特點,隨著生產的不斷發(fā)展,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采礦方法及底部結構的應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探索、改進、和提高,只有用更適用更完善的采礦方法和底部工程結構服務于生產,才能為礦山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總公司,有色金屬礦山生產技術規(guī)程.機械工業(yè)出版,1990.03.
[2]冶金礦山設計參考資料上下冊,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73.09.
作者簡介:郭明華(1981),男,漢族,江西贛州大余縣人,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