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病理分型與腫瘤標志物陽性率之間的相關性。方法?:?選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病理科進行診治的62例乳腺癌患者,采取免疫組化染色法判定患者的病理分型。并按照其病理分型的差異分為導管內(nèi)原位癌組(n=12例)、浸潤性導管癌組(n=38例)、浸潤性黏液癌組(n=6例)以及浸潤性小葉癌組(n=6例)。檢測四組的糖類抗原125(CA125)、糖類抗原15-3(CA15-3)、糖類抗原19-9(CA19-9)、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TPA)和癌胚抗原(CEA)的表達情況。結(jié)果?:?管內(nèi)原位癌組的CA125、CA19-9和CEA陽性表達率最低,浸潤性黏液癌組的CA15-3陽性表達率最低,浸潤性小葉癌組的TPA陽性表達率最低。結(jié)論?:?乳腺癌病理分型與腫瘤標志物陽性率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可以為臨床血清學腫瘤標志物初步診斷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分型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 ?乳腺癌;病理分型;CA125;CA15-3;CA19-9;TPA;CEA
隨著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以及基因組學的日益發(fā)展,已有多項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分型能對腫瘤的生物學行為進行準確地反映,而且患者基因表型的差異能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造成影響[1-2]。本研究主要探討乳腺癌病理分型與腫瘤標志物陽性率之間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病理科進行診治的62例乳腺癌患者,其中,三發(fā)病灶者2例,雙發(fā)病灶者7例,單發(fā)病灶者53例。采取免疫組化染色法判定患者的病理分型。并按照其病理分型的差異分為導管內(nèi)原位癌組(n=12例)、浸潤性導管癌組(n=38例)、浸潤性黏液癌組(n=6例)以及浸潤性小葉癌組(n=6例)。導管內(nèi)原位癌組12例,年齡32~79歲,平均(45.38±14.21)歲。浸潤性導管癌組38例,年齡3~79歲,平均(44.29±13.78)歲。浸潤性黏液癌組6例,?年齡31~78歲,平均(44.63±15.74)歲。浸潤性小葉癌組6例,年齡31~80歲,平均(46.13±12.58)歲。
1.2?研究方法
檢測四組的糖類抗原125(CA125)、糖類抗原15-3(CA15-3)、糖類抗原19-9(CA19-9)、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TPA)和癌胚抗原(CEA)的表達情況。分析導管內(nèi)原位癌組、浸潤性導管癌組、浸潤性黏液癌組以及浸潤性小葉癌組的CA125、CA15-3、CA19-9、TPA和CEA的陽性表達率。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進行描述,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管內(nèi)原位癌組的CA125、CA19-9和CEA陽性表達率最低,浸潤性黏液癌組的CA15-3陽性表達率最低,浸潤性小葉癌組的TPA陽性表達率最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臨床上對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輔助診斷方法包括乳腺鉬靶片檢測、乳腺彩色多普勒檢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等。在中國,乳腺癌患者中有56%為絕經(jīng)前患者,其中大約60%病理證實雌激素受體為陽性,對女性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3-4]。研究發(fā)現(xiàn),乳腺癌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的高危因素:未育、月經(jīng)初潮較早、未哺乳、乳腺腺體致密、乳腺增生、物理因素、家族遺傳史和化學因素等[5-6]。通過對血清中的標志性腫瘤標記物的表達情況進行檢測,不但可以對腫瘤進行診斷,而且可以有效預測轉(zhuǎn)歸、治療效果以及獲得性耐藥情況[7-8]。CEA不僅可以用于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的診斷,還能輔助診斷乳腺癌、肺癌和胰腺癌患者。由于CA-153抗原主要來源于人體的乳腺癌組織,因而CA-153對乳腺癌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9]。TPA與腫瘤細胞的增殖以及分裂具有緊密的相關性。CA125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陽性表達率為24%。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管內(nèi)原位癌組的CA125、CA19-9和CEA陽性表達率最低,浸潤性黏液癌組的CA15-3陽性表達率最低,浸潤性小葉癌組的TPA陽性表達率最低。表明病?理分型不同的乳腺癌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的陽性表達率 也具有較大的差異。
綜上所述,乳腺癌病理分型與腫瘤標志物陽性率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可以為臨床血清學腫瘤標志物初步診斷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分型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張美玲,董恒進.乳腺癌基因分型與血清腫瘤標志物表達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17,34(01):111-115.
[2] 王松,薛文華,趙曉玉,等.多西他賽、表柔比星聯(lián)合環(huán)磷酰胺對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臨床療效及腫瘤標志物表達的影響[J].中國藥房,2017,28(23):3212-3216.
[3] 王麗娜,張崇建,李連方,等.三陰性乳腺癌表柔比星和環(huán)磷酰胺聯(lián)合紫杉醇周療新輔助化療臨床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22(03):211-215.
[4] ?王斌,付肥郭,王學究,等.改良根治術(shù)及保乳術(shù)治療早期乳腺癌的對比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13):47-49.
[5] 邵志敏,李俊杰.2015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外科部分解讀[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6,10(01):1-5.
[6] 梁銘,歐冰,吳嘉儀,等.超聲彈性成像和超聲造影對早期乳腺癌診斷價值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5,31(10):907-909.
[7]黃小茹,諶力群,潘海鋒.核磁共振聯(lián)合腫瘤標志物在鑒別診斷乳腺癌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10(14):72-73.
[8] 陳傳喜.新輔助化療對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及轉(zhuǎn)移浸潤相關指標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22(02):172-174.
[9] 劉中,李希寧,羅志琴,等.腫瘤標志物陽性率與乳腺癌病理分型的相關性分析[J].檢驗醫(yī)學,2017,32(05):4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