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2019年申請季來臨,大學選校有哪些方法論?
特約撰稿人_王琮惠(Brian Ong)
2019年申請季即將打響,對于即將面臨大學申請的學生來說,選校是首要問題。本次專欄給讀者帶來留學資深專家所提出的選??晒﹨⒄罩笜耍魧W預備黨們可以自己附上權(quán)重,按照“技術(shù)流”來選校。
錄取率: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GPA和SAT成績,決定去申請錄取率高還是低的學校。如果你在整個學術(shù)方面都表現(xiàn)出色,那么你申請錄取率低的學校可操作性還是很大的。如果你成績不那么優(yōu)秀,那么你最好選擇競爭不那么激烈的學校,確保自己能獲得錄取。
校內(nèi)生活:選校時,對剛步入成年的學生來說,其生活因素的重要性不亞于學術(shù)因素,因為我們上大學不僅僅為了獲得知識。如果你希望學校生活過得有樂趣一點,你需要和其他學生住在一起,那么你就要看看哪些學校校內(nèi)住宿的比例高一些。
課外活動:在考慮學校提供的課外活動時,要從所提供的數(shù)量和種類兩個方面入手。這些活動包括某個專業(yè)領(lǐng)域的社團、休閑運動、志愿者團隊和宗教組織等。學校提供的項目越多,你越能找到最適合你的那一個。
過度謙虛正在讓中國孩子喪失競爭力
特約撰稿人_Nini
一說到國際化,我們常常會想到一些關(guān)鍵詞,而且可能會超出我們的傳統(tǒng)認知。比如:humility,謙遜。
很多人一說到謙遜,會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導我們謙虛是美德。但實際上,美國人也很看重謙遜,而且他們并不認為,為自己站臺和謙遜有禮是矛盾的。
中國家長的一個誤區(qū)是:回避孩子的真實需求,過度禮讓,常常教育孩子“無原則”地讓著別人。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總是習慣性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一味退讓、“懂裝不懂”,不敢自信地表達:為什么我應該得到!這在美國人眼里不是謙遜,而是缺乏競爭能力的表現(xiàn)。
謙遜,不僅是一項美德,更是一門技術(shù)活。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這類品格,不僅需要父母的努力,而且需要環(huán)境的長期浸染。在一個國際化的鼓勵表達、倡導尊重的環(huán)境里,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之下養(yǎng)成“自信卻不自大”的性格。
芝加哥大學取消本科申請SAT/ACT成績后
中國留學生該如何應對?
特約撰稿人_Hamilton Gregg
2018年6月14日,芝加哥大學宣布,申請2019年及以后入學的本科生,將不再需要提交SAT或者ACT成績。這使得芝加哥大學成為U. S. News綜合大學排名前20位的大學中第一所宣布不要求申請者提交SAT或者ACT成績的大學。
這一切預示著什么?可以肯定的是,變化即將到來。
當頂尖選手脫離組織時,其他人肯定會緊隨其后。為了什么目的,很難推測。但能夠確定的是,標準化考試的行業(yè)正在經(jīng)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很長一段時間,反對測試的申訴人認為,由于準備考試,富人被賦予了更多的主動權(quán),并進一步加深窮人和被剝奪公民權(quán)的人的負擔。此外,考試準備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個有效性問題。備考訓練營挑戰(zhàn)了標準化測試的目的。當一個學生花費數(shù)月時間(特別是在中國)通過記憶或策略準備測試時,這是否真的對學生未來的在校發(fā)展和成功具有實質(zhì)意義?
作為堅守核心能力為王的專業(yè)教育顧問,我只能期盼有更多的頂尖學府能夠遵循芝加哥大學走過的路徑,成為不需要標準化考試的院校(Test Optional),這樣可以讓學生專注于更重要的事情。少一件擔心的事情,也許學生反而會擔起更多責任,真正在學習中鉆研,而不再只是為了測試。
不讓“留學”變“留唐”
特約撰稿人_孫麗
曾經(jīng)有美國媒體指出:與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相比,中國留學生在美留學時期的“融入感”相對較差。在課堂上,他們不能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在課堂外,他們不主動參加各類實踐活動。無論是在校內(nèi)還是校外,他們都更傾向于和自己的同胞交流,形成一個封閉的華人交流圈,與其說他們在“留學”,倒不如說他們在“留唐”。
從人的角度出發(fā),融入要求人在面對新事物、新環(huán)境的時候要做到在“行為層面”和“精神層面”這兩方面上的接納和融合。首先,中國留學生一定要打好語言基礎(chǔ),過好語言關(guān)。其次,中國留學生要主動學習和了解異國的文化。最后,中國留學生要擺正心態(tài),給自己接納和適應的時間。要堅定自己到美國留學的初衷—留學的目標不僅在于增長自己的學術(shù)知識,還在于拓寬自己的眼界,開闊自己的胸懷。
訪校評估關(guān)注大多數(shù)學生的福祉
而非少數(shù)“精英”學生的特殊表現(xiàn)
特約撰稿人_益孟德
WASC訪問評估和各種各樣的學校排行榜完全不一樣,評估的關(guān)注點在于大多數(shù)學生的福祉,而不是少數(shù)幾個“精英”學生的特殊表現(xiàn)。
這種評估也給學校一種同行間互相學習的良好機會,通過訪校,參加者可以親眼看到其他學校是怎么運作的,老師是怎么上課的,學生是如何參加學習活動的,而被訪的學校領(lǐng)導是怎么帶領(lǐng)全校的師生員工一起進步的,點點滴滴,都會讓參訪者學到新的思想和行為。
從訪問中學到的先進的實踐經(jīng)驗還能幫助評估者自己的學校更客觀地考慮如何才能做到“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這比有些學校將自己的大門緊緊地鎖上,誰也不讓進,唯恐自己的模式被人模仿要有利得多。教育畢竟是一種社會的公益性的活動,你好,我好,大家好,教育才會越來越好。
作為家長,如何為孩子選擇一所好的國際學校?
特約撰稿人_徐志文
近年來,在中國誕生了很多國際學校,我總結(jié)了一下,基本上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純粹只接受持有國外護照、國外綠卡的學生或者是中國港澳臺地區(qū)的學生;第二種是民辦學校,也就是私立學校;第三種是在公立學校或者民辦學校以國際班的形式來提供國際教育。
根據(jù)這三種形式,如何來選擇呢?我總結(jié)了幾個方面。
首先,師資來源。有一些國際班,請了外教,但是這些外教是來自母語非英語的國家,他們的本身英語就不標準。那么就需要家長去了解這里的老師到底是什么情況,而不是只看這所學校的老師是一張白人或黑人的臉。
其次,學校課程。比如學校的定位是培養(yǎng)中國領(lǐng)袖型的人才,那么就要匹配一些培養(yǎng)領(lǐng)導力的課程。如設(shè)置公共演講、自我管理、財富管理、美國的州長管理力和中國國際青少年領(lǐng)導力等課程,學校還可為學生提供申請去美國政府、中國政府、美國企業(yè)和中國企業(yè)實習的機會。
最后,在選擇過程中,家長更多的,應該關(guān)心孩子的學習環(huán)境、學校本身能給孩子提供什么,是否對孩子未來升學有幫助,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