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么佳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升大米與一錢糧票,從詞匯的概念上講,都是屬于度量衡的運用范疇。在這兩者之間,看似只是多與少的計量,殊不知“一升米與一錢糧票”的民生歷史文化,卻是源遠流長。它們在人世間沉淀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在學(xué)術(shù)上稱之為人類學(xué)的“萬花筒”。像計劃經(jīng)濟時期按人頭定量憑糧票買米,月中一過就怕米缸空的趣事和與“米、升”相連的古代故事、人世百態(tài)及名言佳作、典故等,既是故事又是文化,如;一、昔日刻意用“米升”是值得傳頌的“米升史”;二、“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滿升”的寓言故事;三、反映人世百態(tài)中的“一升米養(yǎng)恩人,一斗米養(yǎng)仇人”;四、“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的名篇佳作;五、古代典故中的“一粒米度三關(guān)”,雖然它們涉及的角度不同,但都與“米”“升”的內(nèi)涵文化一脈相承。
昔日刻意用“米升”是值得傳頌的“米升史”
米升子,是由不同材質(zhì)制作的量具,是一代又一代祖輩們傳承下來用于量米的,當然也有用杯、筒、蓋、瓢、瓶等日常生活物品量米,圖的是比稱米省事,再說一家一戶的一日三餐,一般家庭都沒有秤或有秤也不會稱米下鍋。筆者出生在新舊社會交替時期,從我上學(xué)懂事起,那時糧食就是憑計劃按月供應(yīng),每個月憑“長沙市城鎮(zhèn)居民戶/糧油供應(yīng)證”,去糧店把一家人的定量糧食購回后倒進米缸,這樣全家人一個月的口糧共有多少斤,每日早中晚餐各攤幾兩得有數(shù)。有時計劃不周,我家吃虧了要到別人家去借,別人家吃虧了來我家借,這種借來借去也是鄰里間的常事,而在一來一去的借與還之中也得有數(shù)。在我的昔日往事中,銘記于心的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比我大四歲的二姐是母親煮飯的助手?!皨寢專裉煲咨酗埫??”(我家當年用的米升,是一只小號的木制筒),“今天你爹爹在做重事(干體力活),盛兩尖升(就是筒口上堆米)半”。在連年不知多少回的母女問答聲中,我初小進高小長大了,出于好奇,經(jīng)詢問她們盛米時的尖與平,終于知曉了米升子的奧妙?!懊咨币蜒b滿了,再捧一捧往上堆,叫尖升;裝滿了,用手指沿著“米升”口刮平,叫平升;一升米之間的尖升、平升相差量約有半兩。去別人家借米,人家量米時絕對不會是尖升,或者還會是平升塌(用拇指貼米升子朝內(nèi)下彎),沒辦法,你還是會要借的;去歸還米的時候,你要是這樣,人家的臉色會非常不好看,下次要再借也就難了。由于各家使用的米升子,基本上都是自制的或替代品,不統(tǒng)一的種類是各式各樣。當年在鄰里之間都有一條不成文的傳襲規(guī)矩,借米時用誰家的米升子,去歸還米的時候還用這一家的。這情景我見過多少次,鄰居來歸還米或母親去歸還米,上門歸還米時,端的是一盆米或攜了一袋米,第一句話會說什么時間在誰手上借了多少升米,用的是誰家的升子。對方會眨巴著眼睛思忖心里的一本賬,然后“嗯”一聲,或是點點頭,就算是雙方已經(jīng)對好了賬并明白了借米時用的是誰家的升子,在歸還米時照本宣科量米。那時我常想:雙方怎么會記得這么清楚的?后來是二姐告訴我的,她說遠親不如近鄰,而在近鄰之間的往來,最講究的是誠信。如果有人在米升子上做手腳,用拇指貼米升子口朝內(nèi)下彎,這一升米就會少了半兩,這事一傳出去,那人的名聲就壞了。這種米升子中的哲學(xué)與文化關(guān)系,到讀中學(xué)時已從理論上明白,這就和市場上的奸人商販在秤上使詐,用短斤少兩的伎倆坑人一樣?,F(xiàn)在,中華民族國富民強,城鄉(xiāng)人家用“米升”的不多了,因為糧票退出了歷史舞臺,農(nóng)村取消了農(nóng)業(yè)稅后家家有余糧,城鎮(zhèn)人口的糧食敞開供應(yīng),更沒有缺糧戶到別人家中一升二升地去借,家里煮飯或熬粥多就多點少就少點,無須刻意去用“米升”計量。對于過來人,雖然昔日刻意使用米升子的狀況退役了,但沉淀的厚重文化和承載的酸甜苦辣,卻是一部恍如夢境的奇聞軼事。回想起昔日依賴用“米升”的刻意生活,那時候全家人最甜美的米下鍋享受是尖升,最辛酸的恐慌日子是平升!在當今的新時代,去傳頌昔日刻意用“米升”的“米升史”,才會讓人煥發(fā)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正能量。
“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滿升”的人世典故
話說從前,有一個叫化子每天出門乞討,他很想過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就把乞討的糧食節(jié)省一些囤積起來。可是他囤積了好多年,糧倉里還是只有那么一點米。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打算弄個明白。
一天夜里,他悄悄地躲在一個角落看著他的糧食。結(jié)果,他看見一只大老鼠來偷吃他的糧食。于是他很氣憤,就對老鼠喊道,富人家那么多糧食你不去吃,為什么偏偏偷吃我辛辛苦苦攢下的糧食?突然,老鼠說人話了:“你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滿升?!苯谢蛹磫柪鲜?,這是為什么?老鼠對他說,我也不知道,你去問佛祖好了。于是,叫化子下了決心,要去西天問問佛祖,一定要問個明白,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自己才會遭如此不公平的命運?
叫化子第二天就出發(fā)了。他一路乞討,走了好多路,一天好不容易趕到天黑才見到一戶人家。他敲門,出來一個管家問他有什么事,他說討點飯吃。正好員外出來看見了就問叫化子為什么這么晚了還在趕路?叫化子就說了他的命運,說要去問佛祖一個明白。員外聽了趕緊把他請到屋里坐下。給他拿了好多干糧和一些銀子。叫化子問這是怎么一回事?員外說明緣由,他說他家女兒都16歲了還不會說話。拜托他去西天幫忙問問佛祖,是什么原因?員外曾經(jīng)發(fā)過誓,說誰能讓他的女兒說話,他就把他的女兒嫁給誰。叫化子聽了覺得反正都是去西天,我就順便幫幫他去問一下佛祖也好,于是叫化子答應(yīng)了。
叫化子又走了許多山路。走到一座山上看見一個廟就進去討水喝??匆娨粋€老和尚拄著一根錫杖,很老的樣子但很有精神,老和尚給了他水喝并且叫他休息一會,問他要到哪里去。叫化子說明去向,老和尚趕緊拉住叫化子的手說,拜托你一定幫我去西天問問佛祖。我都修行500多年了,按說早該升天了,為什么還飛不起來?于是叫化子也答應(yīng)了這個老和尚。
再往前走,又經(jīng)過了許多溝溝坎坎。叫化子來到一條大江邊上,江里沒有一條船。叫化子著急了,這可怎么辦?怎么過去呢?叫化子急得哭了起來,難道我的命就該這么苦嗎?突然,江里一只老烏龜浮出水面,竟然說人話了,問叫化子在這里哭什么?叫化子把事情經(jīng)過說了一遍。老烏龜對他說,我都修行1000多年了,按說早該成龍飛走了,為什么還是一個老烏龜?如果你去了西天能夠幫我問問佛祖,我就把你馱到對面。 叫化子答應(yīng)了。
叫化子又走了不知多少天,可是怎么也見不到佛祖。叫化子納悶了,心里想,佛祖到底在哪里?西天按說早該到了啊。叫化子很傷心,于是迷迷糊糊就睡著了。突然佛祖出現(xiàn)了,叫化子很高興,佛祖問叫化子,你這么老遠來這里,一定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來問吧?叫化子說,是的,我要問幾個問題,希望佛祖能夠給我說個明白。佛祖說好啊,不過有個條件,你最多只能問三個問題。因為一直以來都沒有人問三個以上的問題。叫化子答應(yīng)了,心里想,我問哪幾個問題?叫化子覺得自己的問題太不重要了,老烏龜修行1000多年了很不容易,它的問題應(yīng)該問問。老和尚修行了500多年了也很辛苦,他的問題也應(yīng)該問問。員外的女兒很可憐啊,不能說話怎么嫁得出去?他的問題也應(yīng)該問問。
于是叫化子毫不猶豫地問了第一個問題。佛祖告訴他,老烏龜是因為舍不得它那背上的龜殼才變不成龍的,它的龜殼里有二十四顆夜明珠在里面。如果它把龜殼去了,就可以化成龍了。第二個問題佛祖回答,老和尚整天都拿著他的寶貝錫杖,心里整天記掛著,他的錫杖是個寶物,用它在地上一鑿,地上就會有清泉出現(xiàn),如果老和尚舍得扔掉那個錫杖,他就可以升天了。叫化子很高興,又問了第三個問題。佛祖回答,如果啞巴女孩見到她的心上人來了就會說話了,突然佛祖不見了。
叫化子覺得自己的事也沒有什么,還是堅持過自己的乞討日子無憂無慮,于是就掉頭往回趕路。叫化子來到江邊,老烏龜已經(jīng)算到叫化子該回來了,就急著問佛祖是怎么說的?叫化子說,你先把我馱過江去就給你說。老烏龜把叫化子馱了過去,叫化子說了緣由,老烏龜一聽就明白了,于是就把龜殼脫了下來送給叫化子說,這里面有24顆夜明珠,是無價之寶,對我已經(jīng)是沒有用處了,我就把它送給你了,說完老烏龜馬上就變成龍飛走了。叫化子拿著24顆夜明珠,又繼續(xù)往回趕路。來到山上見了老和尚,老和尚急著問佛祖怎么回答的?叫化子說了緣由,老和尚一聽非常高興,于是把那個寶貝錫杖送給了叫化子,老和尚即刻就騰云飛走了。得了兩件寶貝的叫化子,邊走邊跑地來到員外家門口,突然從里面跑出一個漂亮姑娘大聲喊道:那個去問佛祖的人回來了。跟著姑娘身后跑出來的員外一下呆了,他很吃驚女兒怎么突然會說話了。當叫化子說了佛祖的話,員外非常高興就把女兒嫁給叫化子了。
“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滿升”,只是一個古代文學(xué)中的典故。用當代人的思維去分辨,叫化子的品德好,先人后己守信用,符合古今做人的哲學(xué)“有德才有得”。雖然故事的題目是叫化子“命中只有八合米”,又“走遍天下不滿升”,而事實上到最后叫化子不但很富有,而且還抱得美人歸。
人世百態(tài)中的“一升米養(yǎng)恩人,一斗米養(yǎng)仇人”
“一升米養(yǎng)恩人,一斗米養(yǎng)仇人”是一句古語。講的是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guān)系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家中要富裕得多。這兩家本來沒有什么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fā)怒,降下了災(zāi)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著等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想到等著餓死的鄰居,就給他家送去了一升米。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
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后,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里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一斗去吧。這窮的千恩萬謝地拿著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說了,這一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夠我們明年地里的種子,這個富人太過分了,既然你這么富裕,就應(yīng)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和錢,才給這么一點,真是壞得很。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么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來關(guān)系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后來這個忘恩負義的事傳開后,被人諷刺成了一句社交中的警示俗語:小心哦!一升米養(yǎng)恩人,一斗米養(yǎng)仇人。
用辯證法的觀點去分析這句古語,這“升米恩,斗米仇”,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他一斗米,他就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給我更多,你要不給我,那你就成為我的仇人了。每當“人心不足”者有了想法,麻煩就來了,還是覺得你只給了他滄海一粟。
“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的名篇絕作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家喻戶曉的《憫農(nóng)》詩,千百年來,成為人們教育后代珍惜糧食的名篇佳作。
我們在票證收藏的門類中,有一枚南京市糧食局發(fā)行的“壹錢”糧票,被收藏界列入我國計劃經(jīng)濟時期,全國所有糧票之中唯一面額最小的糧票。那么“壹錢”與“一粒米”,是什么概念?
1.壹錢,是中國傳統(tǒng)的計量單位,多用于計量糧食,以容量代替重量的計算。由于我國常用的重量單位,早期是石、斗、升、合,近期的斤、兩、錢,以及1949年后推行的公制,噸、公斤、克;石、斗、升、合,均為十進制,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石,使用簡便。過去的一斤是16兩,一兩是10錢,所以一錢是3.125克?,F(xiàn)在的一斤是500克,一兩等于50克,一錢等于5克。
2.一粒米,我們以“升”作為容積單位,用它來作為重量單位。古代計量糧食的方法極為精確,即:1斗為十升;一升為10合;一合為10“勺”;一勺為10“抄”;1抄為10“作”;1作為十厘,1厘=略一粒米0.02克的重量。
對于中國古代以容積計量糧食的方法,其中有當代人很多鮮為人知的詳情。距今約700年前的元朝,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黑水旁建立黑城,引水灌田并屯田種糧積谷。負責(zé)管理國家糧庫的官員,對每次出入糧庫的糧食重量,有精確到一粒米的詳細記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考古人員,通過對黑城遺址的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一批元代糧庫登記賬冊,引起我國計量考古部門的關(guān)注。據(jù)內(nèi)蒙古考古專家李逸友先生所著《黑城出土文書》:元惠宗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黑城廣積倉收稅糧“小麥九升九合六勺五抄二作,大麥四升九合八勺二抄六作”,精確到五位數(shù)。記賬人為“廣積倉副使”,監(jiān)證人為“廣積倉監(jiān)支”。在另一份出土文書《大德十一年(1307)糧稅文卷》中,記載國庫收入糧食“小麥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五合二勺二抄四作九厘;大麥三百一十五石五斗七升三合七勺九抄六作五厘”,從石以下更精確到六位數(shù)。
元朝的建立者入主中原以后,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牧業(yè)生產(chǎn)一視同仁,經(jīng)常勸課農(nóng)桑,以五十戶為一社,每社選老農(nóng)“專一管本社之農(nóng)桑”。在中國歷史上的四部農(nóng)書中,有兩部產(chǎn)生在元代。據(jù)農(nóng)書中記載,當時全國有人口五千余萬,超過以往歷朝歷代的人口數(shù)量,糧食成為國民經(jīng)濟的命脈。為了鞏固農(nóng)業(yè)基礎(chǔ),防止社會動蕩,元朝政府在各地設(shè)立糧倉,以儲備糧食,還設(shè)有“惠民局”和“養(yǎng)濟院”等社會福利部門。在出土的文物中,均有文獻記錄,當時為管理好元朝國撥、國收的糧食,也為了小麥與大麥的互相折算,元朝設(shè)在北部邊疆的糧庫管理官員,在登記賬冊上使用了精確到五六位的登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