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
[摘 要] 我國素質教育明確強調學生才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為了能夠有效地突破應試教育的桎梏,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價值,許多老師開始站在宏觀發(fā)展的角度,積極地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真正實現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共同發(fā)展。因此站在學習共同體的視角之下,以師生的共同發(fā)展為切入點,具體分析學習共同體視角之下高職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相關情況。
[關 鍵 詞] 學習共同體;高職師生;共同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029-01
一、引言
學習共同體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模式,實現師生之間的緊密互動,有效地突破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隔閡,實現共同進步以及共同發(fā)展,這種相互學習以及相互促進的形式不僅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還能為學生個人的成長以及發(fā)展營造更加寬松且自由的環(huán)境。其中高職院校在落實相關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既需要注重知識的傳遞,還需要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水平的提升,改革傳統(tǒng)且落后的教學模式。
二、學習共同體視角下高職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策略
(一)尊重學生與重塑權威的文化對話
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許多老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往往以主角自居,在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引導,這一點不僅難以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還導致老師難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并對個人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進行針對性地改進。在學習共同體視角之下,高職院校老師必須要立足于課程改革的實際要求,真正能做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為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作為師生對話的前提以及基礎,尊重學生對實現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意義重大,從目前來看,在我國高職教學中之所以會出現師生文化不和這樣的現象,主要在于老師無法真正尊重學生文化,學生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以及自覺性不足,同時還難以真正實現教學質量以及水平的提升。為此,老師需要真正能做到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在學習以及成長過程之中的真實情況,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其次學生和老師都是獨立平等的個體,兩者都十分獨立,不存在誰依附誰。在處理學生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必須要以互相尊重以及互相信任為主,通過雙向溝通以及平常對話來更好地促進兩者關系的有效建立,真正地實現權威的重塑,充分地發(fā)揮學生個體的作用以及價值,讓學生與老師能夠實現相互學習和相互進步。
(二)開放與包容的文化對話
在積極開展師生共同發(fā)展以及師生對話的過程中,除了需要真正尊重學生以及重塑個人權威之外,還需要營造良好且開放的文化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表達自我意見的機會以及平臺。老師需要結合目前的教學現狀營造開放與包容的對話氛圍,通過良好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構建來讓學生主動參與教育實踐活動。不可否認,一個開放且包容的教育理念不僅能夠充分實現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及自覺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地接受老師的引導,在教學實踐以及主動研究的過程之中自由地表達個人的觀點,通過與老師之間的緊密溝通以及互動實現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
(三)交往與合作的文化對話
現有的高職生互動關系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老師與學生之間難以真正地做到緊密的溝通以及互動,對此,老師首先需要做出讓步,學會與學生進行主動地溝通以及交流,真正地實現交往與合作的文化對話,在情感上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以及幫助,盡量避免冷淡的失聲狀態(tài),圍繞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身心發(fā)展狀況為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保證學生能夠不斷地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接受老師的教育以及引導,真正實現個人的全方位成長以及發(fā)展;其次,在文化對話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結合學習情況以及學習態(tài)度,在合適的時間段內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輔導,保障學生學習方向的正確性以及合理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一個自由寬松的氛圍之內實現個人綜合學習成績的整體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個人的學習成績較差,同時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老師需要在與學生的互動以及溝通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地輔導,按照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原則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分析以及創(chuàng)新,真正地實現個人的個性化以及多元化發(fā)展。
三、結語
學習共同體視角下的高職師生共同發(fā)展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實際要求,能夠有效地突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桎梏,真正地實現師生之間的緊密互動,保證學生與老師在相互聯系以及互相探討的過程中實現相互合作和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易顯飛,廖小平.基于學習共同體理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探究[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1).
[2]趙炳坤,楊玉泉,劉娜.“學習共同體”理論在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中的應用[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6).
[3]時長江,劉彥朝,張勝紅.“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在思政課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2(22).
[4]林存華.社會轉型時期的師生文化沖突現象[J].教育學術月刊,2007(6).
[5]鄒農基.學生文化的存在及其與成人文化的沖突[J].當代青年研究,2004(2).
[6]丁敏.師生沖突的文化因素探析[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