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山民歌咸水歌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及厚重的社會歷史價值,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是疍民文化的標志,是疍民文化的根,但如今卻面臨消亡。做好咸水歌的傳承、創(chuàng)新,是音樂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咸水歌;傳承;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中山咸水歌是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地方民歌,是地方民歌精粹之一。因為大多傳唱于海水咸潮之上、搖櫓棹槳之間,故名咸水歌。
一、咸水歌概述
咸水歌與疍民的生產(chǎn)、生活和風俗活動,向來都是緊密相聯(lián)的,如果將疍民祖祖輩輩傳唱至今的咸水歌匯編起來,簡直就是一部疍民的史詩。咸水歌在疍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疍民的各種風俗都離不開咸水歌。如婚嫁、殯葬、祈神等習俗活動都與咸水歌有密切聯(lián)系,咸水歌活動簡直貫穿每項習俗活動的全過程。以婚嫁慶典為例,從“脫殼”,坐高堂(坐夜)、迎親到“拜堂”每項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專門的歌體唱腔。如男方“坐高堂”時,親戚朋友們前來祝賀,皆通過唱“高堂歌”來道賀;女方“坐夜”時,親戚和姐妹之間互訴別離情,則通過“嘆家姐”來表達彼此難舍難分之情;至于殯葬則泣唱“哭阿媽”之類的哭喪歌,以表達對離世親人的哀思……人們無論勞作在田野之中,或劃船在江河之上,大家都喜歡通過唱咸水歌來抒發(fā)情懷,咸水歌滲透于疍民的生產(chǎn)、工作與生活之中,與疍民風俗歷來相依相存。
在咸水歌的“家族”成員中,除了咸水歌之外,還有大罾歌、姑妹歌、嘆家姐、噯仔歌、高堂歌、擔傘調等,都有各具特色的腔調?!跋趟琛焙汀案咛酶琛蓖瑢籴缯{式六聲音階,音階排列是:5 6 7 1 2 3,主屬音是5 2。星海音樂學院許樹堅教授認為,由于該音階的三音7在咸水歌曲調中多作經(jīng)過音出現(xiàn)。由此看來,其更接近五聲音階。咸水歌運腔靈活、風格各異、腔調優(yōu)美。咸水歌有長句與短句之分,高堂歌有古腔與新腔之別。雖然它們的腔調都不盡相同,風格也不一樣,但在演唱時古腔與新腔可交替運腔演唱,甚至可將高堂歌與咸水歌搭配、組合成一首歌來進行演唱。正因為咸水歌能融合不同風格的腔調,而且唱腔優(yōu)美,再加上運腔靈活,才使它有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咸水歌演唱最大的特點是“問字取腔”。就是在演唱時,根據(jù)歌詞每個字的水鄉(xiāng)話讀音,按咸水歌的腔調串聯(lián)起來進行演唱。由于歌詞的字音不同,音調富于變化,唱腔也就更引人入勝。雖然水鄉(xiāng)話屬廣州語系,但咸水歌的押韻有許多是與普通話相通的。正因為這個緣故,有許多唐詩都可以用高堂歌來進行演唱。如李白的七絕《早發(fā)白帝城》的音韻就與水鄉(xiāng)話的音韻幾近相同。故此,用高堂歌演唱這首詩就非常自然暢順。正因為有很多詞語,水鄉(xiāng)話和普通話的讀音相同或相似,加上咸水歌和高堂歌的運腔靈活,使咸水歌的腔調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因此,許多作曲家都嘗試運用咸水歌的音調作素材,成功創(chuàng)作了多首膾炙人口的咸水歌作品。
二、中山咸水歌的現(xiàn)狀
隨著人們文化生活的日漸豐富,水鄉(xiāng)群眾性的咸水歌活動熱潮也逐步降溫,昔日的興盛正在逐漸淡化消退。如今的水鄉(xiāng)人,特別是新生一代,可選擇的文化活動更多姿多彩,因而參加咸水歌活動的人就越來越少。雖然政府部門每年都舉辦咸水歌創(chuàng)作及歌唱比賽,但畢竟影響的范圍有限。在過去,可以說每個水鄉(xiāng)人都是咸水歌的傳承人,他們從小就跟父母學唱咸水歌,到長大為人父母之后又教自己的子女學唱咸水歌,隨著生息繁衍而代代相傳。而如今,新一代的水鄉(xiāng)人受到異彩繽紛的文化影響,很少有年輕人主動向健在的老歌手學習求教。一旦一位老歌手去世,就少了一位咸水歌的傳承人,更有可能導致一種咸水歌演唱風格的失傳。如果這種情況繼續(xù)下去,教唱咸水歌的人必然越來越少,學唱咸水歌的人更將越來越少,咸水歌的傳承就有可能出現(xiàn)斷代的危險。
三、中山咸水歌的創(chuàng)新探索
進入21世紀,人們的審美需求更為多姿多彩,咸水歌傳唱至今已是步履維艱、難以為繼,唯去糟存精才能重新煥發(fā)生命;必須與時俱進,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才不會被滾滾文化大潮所湮沒,改革創(chuàng)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發(fā)展。
如果用傳統(tǒng)的演唱方法唱咸水歌,人們都是即興而歌,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歌隨口出,而且每段歌的拖腔都大同小異,唱腔中又過多襯詞,聲音舒展不開,令人聽起來有呆滯、拖沓、單調的感覺。對此,我們首先嘗試在唱腔方面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如咸水歌《月下輕舟泛漁歌》的其中一句歌詞用傳統(tǒng)唱法是:
改編之后將傳統(tǒng)拖腔適當伸展,唱成:
或是通過伸展或壓縮變化節(jié)奏,如咸水歌《姐妹巡邏》的第三段歌詞:“礁石卷渦波翻浪,云遮霧罩月星沉”按傳統(tǒng)唱法是:
將節(jié)奏壓縮之后唱成:
這樣稍作編改,既保留原有歌韻,又更貼近現(xiàn)代人們的審美需求,使之能得以更好地傳唱開去。
其次是借鑒歌曲的曲式結構進行重新編曲。如將四段詞的高堂歌《千船萬艇爭上游》,改編成兩段體的曲式,將四段詞的高堂歌《劈山引水吐明珠》,改編成ABBA結構的曲體,在形式上像是一首歌曲,但仍然是用水鄉(xiāng)話(廣州系)問字取腔來進行演唱,既保留了咸水歌的韻味,聽起來又耳目一新。
將女聲對唱的咸水歌《月下輕舟泛漁歌》改編成女聲二重唱;將原本是獨唱的高堂歌《萬眾一心跟黨走》改編成合唱等。實踐證明,這些嘗試為咸水歌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咸水歌的傳承發(fā)展
學校是咸水歌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陣地,要在考慮學生接納程度的基礎上讓咸水歌走向學校,走進課堂,進行多方面有益的探索。
首先,從學校這個層面來看咸水歌的傳承。咸水歌最大的特點是“問字取腔”以及口語化,和流行歌曲有相通相融之處,相比高大上的藝術歌曲及其演唱技巧,顯然更易為學生所接受,加上咸水歌本身所蘊含濃厚的歌曲韻味及生活氣息,這又是流行歌曲所不具備的,因此咸水歌與流行歌曲相比,在爭取學生受眾方面是有其先天優(yōu)勢的。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有的咸水歌音像資料大都粗糙、低劣,且數(shù)量也少得可憐,難以提起學生的學習及傳唱興趣。探究流行歌曲之所以大行其道,宣傳推廣功不可沒。因此,作為地方民歌精粹的咸水歌,可以借鑒流行歌曲的傳播手法,即先拍攝由學生作表演主角的視頻MV,合成由學生演唱的咸水歌錄音,制作成教學課件,課堂內通過結合自編的咸水歌校本音樂教材,借助多媒體手段,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視聽結合的音樂作品,是同伴演繹的音樂形象,可信度高,感染力強,有效激發(fā)了廣大學生學習咸水歌的興趣。課堂外則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平臺,把學生演唱咸水歌的視頻MV發(fā)送到如優(yōu)酷及微信朋友圈等,引發(fā)學生的點擊及傳播,以此達到感染更多學生學習咸水歌,傳唱咸水歌的目的。自2016年課題《坦洲水鄉(xiāng)文化融入中職校園文化的實踐研究》獲市級立項以來,籍借課題組之力,在學校微視頻工作室的幫助下,我們已經(jīng)成功拍攝、制作了《萬眾一心跟黨走》《水鄉(xiāng)情》、原創(chuàng)歌曲《漁米水鄉(xiāng)》等多個咸水歌音樂MV。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對課堂教學也能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其次,從教師工作這方面看咸水歌的傳承。咸水歌大都是歌隨口出、口口相傳,因此,傳承工作首要之舉是記錄曲譜音調。就目前狀況而言,現(xiàn)僅存少量曲譜記錄在有限的文獻資料,如《坦洲鎮(zhèn)志》《中山咸水歌》等,中山市非遺中心存有少量原生態(tài)音頻,因此咸水歌的傳承,要做的工作不可謂不多。首先是要收集整理曲譜,已出版的資料里有少量的曲譜,更多要做的是聽音記譜包括現(xiàn)場采風錄音記譜。整理出曲譜后,緊接著要做的是編配伴奏,筆者所在學校用的較多的伴奏樂器是口風琴及吉它,雖然有點簡單,卻不失其音樂神韻,反而相得益彰。此外,編寫以咸水歌為主體的校本音樂教材,結合學校藝術節(jié),舉辦咸水歌歌唱比賽,組織學生參加市、鎮(zhèn)的民歌比賽等文化活動都是傳承咸水歌的良好載體。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深感咸水歌音像資料的匱乏,各個學校甚至文化部門都各自為政,不愿出借自已的文獻資料特別是音頻資料(如原唱及伴奏音頻),因此,如有部門能統(tǒng)一協(xié)調,實現(xiàn)資源共享,對咸水歌的傳播、傳唱、傳承將大有禆益的。
參考文獻
[1]陳錦昌.中山咸水歌[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黃少波(1969—),男,廣東,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