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卷卷
一、 模擬試題
在記憶深處,總有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請說說你讀后的感受吧!
二、 思路導(dǎo)引
卷卷老師先給同學(xué)們講一個故事:
小時候,我趁爸爸媽媽不在家,偷偷看了一本書——《恐怖時刻》。這可是爸爸媽媽不讓我看的,因為他們說這本書不適合小孩子看。剛看了四五頁,我就把書扔在一邊,大哭著跑出去找媽媽了,因為我被書里寫的內(nèi)容嚇壞了。
呵呵,我可不是膽小鬼,只是我獲得了讀書的感受——害怕。
你們肯定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讀完一本書,總是對書里的人物或情節(jié)念念不忘,有時還想:如果我變成主人公該多好!看完書后,晚上總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當(dāng)你拿起筆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讀書的時候能百分之一百地投入,可是對于讀后的感受卻只能用“好看”“精彩”“很棒”等詞語來總結(jié)。當(dāng)你學(xué)會多角度看問題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讀后感更精彩。
三、 技法指導(dǎo)
·多角度介紹內(nèi)容·
既然是讀后感,就需要介紹一下所讀的書的主要內(nèi)容。你是不是習(xí)慣于從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fā)生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等六要素來概括書的內(nèi)容?
其實,介紹的時候并不需要這樣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和所讀的書主題有關(guān)的內(nèi)容來介紹就行。如果想寫一篇《西游記》的讀后感,不可能把《西游記》中的所有情節(jié)都概括出來。你可以介紹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西游記》中最打動我的人物是孫悟空。他不僅會七十二變,還有火眼金睛,能一眼分辨人妖,善于降妖捉怪,為取經(jīng)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以介紹自己喜歡的某一處情節(jié)——
每次談到《西游記》,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出這樣一個畫面:唐僧要趕悟空走,悟空無奈,只好離開。離開前,他一步三回頭,三步一叩首,向師父告別。看得出,悟空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多角度表達感受·
寫感受,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寫。以楊紅櫻老師的《淘氣包馬小跳》為例,可以從三個部分來談感受,一是“鮮活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列舉馬小跳的口頭禪、經(jīng)典動作、最喜歡的事、最喜歡的顏色等來體現(xiàn)你對人物的喜愛;二是“風(fēng)趣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快樂”,講一講馬小跳聽到丁文濤說成語,每次聽到就會大叫:“不許說成語!”這樣讓人捧腹大笑的語言,來呈現(xiàn)閱讀的快樂;三是“逼真的材料給我們留下了成長的共鳴”,用馬小跳媽媽的例子來談,誰要是說馬小跳媽媽的壞話,馬小跳一定會和他拼命的!生活中,我們也是這樣!
你也可以把一個部分分解為三個方面來寫。還是以《淘氣包馬小跳》為例,全文只寫“鮮活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方面。一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是一句話,可能是一個動作,也可能是一個微笑。按照這樣的思路,你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來寫感受:“從馬小跳的微笑中,我懂得了快樂”;“從馬小跳的口頭禪中,我懂得了自信”;“從馬小跳的玩耍中,我懂得了創(chuàng)新”。
圍繞著寫作的中心,多角度去分解,讀后感的內(nèi)容會更充實。
·多角度拓展生活·
寫讀后感的目的是什么?不僅僅是告訴讀者你讀了作品后的感受。更多的是,讀了作品之后給你留下的啟迪是什么。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例,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記得在我六七歲的時候,我和小伙伴們在草坪上賽跑時,被石頭絆了一跤,壓住胳膊,骨折了。從此,我便每天哭喪著臉,心里不停地埋怨:“老天爺真不公平,為什么偏偏讓我受傷?唉,命苦??!”媽媽看到我的表情時,以為是太痛,便不時安慰我?,F(xiàn)在想起來,真是覺得不應(yīng)該。就受了一點傷都這樣悲觀,長大后一定不是一個能吃苦的人。以后,我再也不會輕易落淚,要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也可以總結(jié)一下自己對人物的看法、自己的計劃、自己的希望等——
在我心中,海倫就像一位英雄,在時時刻刻鼓勵我、激勵我、啟發(fā)我,讓我樂觀地面對生活中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
四、 優(yōu)秀習(xí)作
愛是永恒的主題—— 讀《斑羚飛渡》有感
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xué)五年級 趙亦朵
在西雙版納原始密林里,生活著這樣一群動物:
它們漫步在青青的草地上,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突然到來的獵人和獵狗打破了生活的平靜,它們被迫走上了逃亡的道路。當(dāng)它們陷入懸崖的絕境時,并沒有四散逃去,而是排著隊,毅然走向死亡,用自己的生命架起逃亡的通道,為后代換來生的機會。
它們就是“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老師《斑羚飛渡》中的一群斑羚。當(dāng)我讀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心久久地不能平靜,從文章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愛,這種愛甚至超越了種族,超越了時空。
原以為,愛就是快樂,卻不想,愛是一種責(zé)任。平靜的日子里,愛是一種快樂,斑羚們彼此感受到這種快樂。當(dāng)危險來臨的時候,身材高大的鐮刀公斑羚,“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撥去了”,挺身而出選擇了死亡。這就是責(zé)任,強者的責(zé)任,老者的責(zé)任。需要你的時候,你義不容辭地站出來,這就是愛。
原以為,愛就是獲得,卻不想,愛是一種付出。一份禮物,一個微笑,一張卡片,這是收獲的愛。不曾想,一群老斑羚用付出生命的代價,去延續(xù)著種族的繁衍,并且還是“那么從容地走向死亡”。無私地付出,成就了愛的偉大。
原以為,愛就是溫馨,卻不想,愛是一種放手。誰不想一家人融融洽洽,誰都知道溫馨是最美的畫面。但是,在關(guān)鍵的時刻,鐮刀頭羊孤零零“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卻是一種放手,以后的日子里,那群逃脫的年輕斑羚也一定會撐起一片安全的草原。只有放手的愛,才會有堅強,才會有成長。
曾聽過沈石溪老師的兩場講座,他在兩場講座中都重復(fù)過一句話,他說:“動物小說折射的是人類社會?!蔽疑钜詾槿?。不是嗎?從那頭獨自走向百象冢的老戰(zhàn)象,到偷偷溜回哨所前線的軍犬黃狐,還有那只與金雕同歸于盡的母狼紫嵐,寫的雖然是動物,卻無一例外,都折射出一種愛。
對責(zé)任的守護,無私地付出,學(xué)會放手。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愛;生活中,也需要這樣的愛。
愛是永恒的主題,我們用閱讀與思考去學(xué)習(xí),我們用行動與付出去成長。
點 評
愛是責(zé)任,愛是付出,愛是放手,多么睿智的思想!這是小作者從《斑羚飛渡》中感受到的。小作者善于抓住細節(jié),引用了書中的三句話,分析提煉出了寫作的重點,緊緊圍繞著“愛是永恒的主題”展開,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表達清晰。此外,小作者拓展了讀后感的范圍,列舉了沈石溪老師筆下的幾種典型動物,由物及人,中心突出,主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