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 蕭丹
萬里長城,綿延起伏,氣勢雄渾,巍峨壯麗,猶如一條巨龍屹立于中華大地,凝結(jié)著祖先的血汗和智慧,象征著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用相機解讀長城,拍攝震撼的長城風光,是所有攝影師的夢想,也是田立多年來執(zhí)著的方向。但長久以來,國內(nèi)外攝影界一直流傳著“長城始終是一堵偉大的墻,變化的永遠只是陰晴雨雪的季節(jié)而已”的說法,面對輝煌的民族脊梁,田立一遍遍問自己:長城真的只與天氣有關(guān)嗎?
二十年行走長城,歷經(jīng)無數(shù)風風雨雨過后,田立打破了“長城只與天氣有關(guān)”的攝影魔咒,將鏡頭對準了那些生活在長城邊上的長城建造者的后代。他的攝影作品《建造長城者的后裔》榮獲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片故事類一等獎。在他看來,長城絕不僅僅只有風光,它的血脈在延續(xù),精神在傳承,它不是堅硬的石,而是流動的、鮮活的、從未消逝的人文故事。
在田立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一派田園牧歌式的民俗生活場景:村里的老少來到城樓前擺放祭品,敬天地之神靈;用傳統(tǒng)的燃燈、敬香、撤紙錢等方式告慰亡靈,求祖先保平安;長城守護者見到磚石脫落都要拾回堆起……每幅照片都暗合長城垛口的形狀;所有的圖片幾乎都有一個特點——活動的人成為視覺的中心,作為地標的長城虛化成一個背景,有時完全被隱去。長時間以來人們熟悉的政治化、臉譜化的長城,終于開始以一種平民化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謙卑得如同它腳下靜默生活了千百年的居民。
活著的長城密碼
明長城中,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當屬當時拱衛(wèi)京師的薊鎮(zhèn)長城,其范圍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境內(nèi)的長城。1568年,名將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后,從浙江、山東、福建等地調(diào)集精兵強將,對這段長城進行了全面重修。由于工程浩大,守衛(wèi)任務(wù)艱巨,為穩(wěn)定軍心,明朝廷允許家屬前來隨軍守邊。長城修成后,部分樓臺就分給各家各戶守衛(wèi),這些家庭便在異鄉(xiāng)邊塞定居下來,世代繁衍,成為今天的長城后裔。據(jù)不完全調(diào)查,長城后裔主要生活在河北省秦皇島、唐山、承德境內(nèi)的明長城重要關(guān)隘附近的鄉(xiāng)村。秦皇島市文化局調(diào)查顯示,境內(nèi)158個自然村有長城后裔聚居。
攝影師田立初期采訪拍攝的村落,主要集中在河北省撫寧縣城子峪、平頂峪、董家口、藝院口等,其中撫寧縣操營鎮(zhèn)的城子峪村地處冀遼交界處,地扼交通要道,明代時這里便是重要的邊防口岸,長城建筑風格也別具一格。過去這里的村民,大都是浙江金華、山東大柳樹等地來的邊防軍和守倉庫的軍士們的后裔。
在這些攝影作品中,我們看到長城的后裔在長城沿線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構(gòu)筑起萬里長城防線,使長城人的精神得以延續(xù)至今。在這些村落里,原有的生活和鄉(xiāng)土文化得以世代相傳,每到佳節(jié)吉日,他們都要把長城的民俗文化以民謠戲曲等形式說傳下來。他們以祖輩為榮,每年的年節(jié)、祭日都會自發(fā)去山上城樓中祭奠長城,用民族歌舞表演頌揚當年守城邊關(guān)戰(zhàn)士的英勇精神,構(gòu)成了一部活的長城文化史,讓我們可以透過歷史的長河看到他們的先輩——長城創(chuàng)造者的偉大,為他們的后代依然守護著自己的家園、繁衍長城后代的責任而感動,也看到了他們以實際行動讀寫長城歷史的文明。
“長城下的人文情懷、文韜武略、忠勇孝順無不體現(xiàn)在我所行走的長城之間,在長城的千載變化之中。尤其是對明長城建筑者的后裔們這個專題的拍攝,不僅讓我看到了固態(tài)的長城,看到了它背后的歷史以及它的建筑者和守衛(wèi)者的家族史,更讓我找到了—份解讀明長城的‘活著的密碼……”攝影師田立在記述中這樣寫道。日月的侵蝕和常年的失修使得大段長城已經(jīng)倒塌殘破,可長城的后裔依然與長城相伴生活,他們期待著有朝一日這古老殘破的長城可以重獲新生。
“長城建造者的后裔”
城子峪村,是當時明長城駐軍的“火藥庫”,當年,士兵們將民居和長城連成一個攻防體系,民居的窗戶、布局全部根據(jù)戰(zhàn)事需要修建。等長城修成后,為了更好地護城守城,戚繼光又將樓臺按戶分派給各家守衛(wèi),并以各家的姓氏命名,于是才有了城子峪長城上的張家樓、李家樓等。在田立的鏡頭下,出鏡率頗高的是河北省撫寧縣駐操營鎮(zhèn)城子峪村張鶴珊一家,和張鶴珊的相識也直接影響了田立從長城風光攝影向人文紀實攝影的轉(zhuǎn)變。
那時,常年行走于長城村拍攝長城風光的田立借住在這個山海關(guān)旁的村落中,并結(jié)識了長城義務(wù)管理員、熱愛長城文化的張鶴珊一家。在一個深夜的促膝交談中,張鶴珊拿出了他珍藏一輩子的書籍——古體字書《明城史》。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關(guān)于薊鎮(zhèn)修筑包磚工程的描寫,“修筑空心敵臺1300座至隆慶,五年秋,臺功成,精堅雄壯,二千里聲勢連接,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這段記載讓田立震撼、愕然,他猛然意識到,張鶴珊就是“修筑長城者的后裔”,他做義務(wù)長城管理員已經(jīng)有了二十多個年頭。作為農(nóng)民,養(yǎng)家糊口本來很難,但他卻說長城帶著祖先的血汗和體溫,是先人們留給后人的念想,所以他一定要幫祖先和子孫守護好這段長城。田立真正意識到,這種無形的精神之鏈,才是長城留給子孫最牢不可破的財富。它們是如此偉大,像金子般散落在這隨長城遠去的山谷之中,沉默相承!
與張鶴珊的相識打開了田立新的視野,他仿佛找到了解讀長城密碼的鑰匙,開啟了拍攝這既久遠又沉重的長城人文的歷史之門。二十年間,他階段性完成了穿越中國主干線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長城,西至甘肅嘉峪關(guān)、玉門關(guān)漢長城,包括山東齊長城在內(nèi),歷經(jīng)十個省份的拍攝,記錄了長城腳下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與文化傳承,也讓我們得以看到另一個不一樣的長城。
臘月二十八一大早,張鶴珊一大家子人朝著祖先留下來的長城“樓子”出發(fā)了。太陽剛剛探出山頭,張家樓前,張鶴珊恭恭敬敬跪下,敬天、敬地。朝陽、古樓、跪拜的人群……眼前這幅畫面似剪影般迷人,有一股說不出的情感張力。還有大媽們包著的波羅葉飯,這是當年專給城墻上士兵吃的;守城將士取暖用的火盆,現(xiàn)在村里人冬天還離不開它;那些健碩的山羊是馱磚上山修長城的“功臣”后代;田立還爬上院墻,拍下了長長的喪葬隊伍,還有除夕前夜一隊婦女圍著碾子又唱又跳的畫面,這是“踩街”,是對這一年中所有為人做過貢獻的東西,包括碾子、牲口圈表達敬意。“很多東西可能稍作停頓就消失了,比如村子的南大門,我每次去都會覺得它變得更窄,越來越多的老屋被水泥房子取代,年輕人紛紛放棄種田,外出打工……”對村民來說,生活場景一天天變化,“長城”二字,更多地變成了一種信仰。
說不完的長城村故事
2007年11月27日,田立系列攝影作品《建造長城者的后裔》榮獲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片故事類一等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此項大獎。大賽評委的頒獎評價是:“長城是經(jīng)??梢钥吹降念}材,大多數(shù)只是表現(xiàn)建筑,很有距離感,這組圖片卻將人、歷史、建筑非常好地結(jié)合起來。”在田立的鏡頭里,長城成了活生生的族譜和近在眼前的生活。
長城的故事并沒有因為朝代更迭而完結(jié),它在“建造長城者的后裔”的血脈中延續(xù),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變遷——河北黃崫關(guān)村自建“馬隊”為長城的游客服務(wù)集體致富,集體分配為原則的集體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在這個小村中得以體現(xiàn);唯一僅存的明朝戚繼光率筑城大軍——來河北薊縣修筑包磚工程的大軍中的李氏家族立“知恥碑”以醒后人,保護長城的思想覺悟在不斷提高;山西雁門關(guān)一改往昔長城原始殘缺的現(xiàn)狀,通過古城改造讓長城煥然一新,成為長城沿線最靚麗的明珠……這些平凡而又閃光的記錄將長城以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重新串聯(lián)起來,讓人們看到長城精神當代的跳躍和傳遞,他們將那些即將消失的文明再度點燃,讓世人在威嚴聳立的長城英姿外更看到長城精神實實在在的體現(xiàn)。
現(xiàn)代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崇尚長城精神,以之為傲,引以為豪,但是我們卻無從知曉那些修筑長城的偉大工匠的后輩們依舊傳承著祖輩精神,守護著萬里長城,他們過著平淡艱苦的生活,可他們對長城的熱誠從未改變,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堅守著長城人的精神和文明。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觀念的變化,現(xiàn)代長城人也逐漸融入了社會發(fā)展的環(huán)境,運用現(xiàn)代觀念管理著長城,保護著長城文化的延續(xù)。
1932年出版的《世界史》教科書中寫道,“當遠古世界普遍遭受北方馬背民族的侵略毫無辦法時,中國卻利用一道長長的大墻擋住了匈奴的猛烈反擊。這道墻就是秦始皇修筑,直至明王朝仍在使用的萬里長城?!薄昂K菇淌谥荒芸吹綒v史的表象,作為國人應(yīng)更應(yīng)深刻理解長城在歷史上如何改變和影響中華民族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碧锪⒄f道。
從河北秦皇島撫寧縣城子峪這個小長城村開始,隨著田立的鏡頭,經(jīng)天津、北京、張家口、內(nèi)蒙部分地區(qū)、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新疆及山東齊魯長城、陜南韓魏梁、河南楚國長城,最后遼寧、遼東鎮(zhèn)長城,我們仿佛環(huán)繞了長城十萬余公里,見證了長城村二十年變遷,在一個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民俗故事里,我們看到了那幾乎消亡的村落和人文,看到了中華民族永鑄的長城精神,正如美國國家地理在評價田立作品時所說,“它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全球人都想知道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還會長久地延續(xù)下去?!?/p>
(編輯/常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