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林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無論中國還是海外華人都會隆重地過春節(jié)。吃完了正月十五的湯圓、元宵,這才算是過完了春節(jié)。當春節(jié)的味道還意猶未盡時,你可知道春節(jié)這個名字是到了民國時才有的?
“春節(jié)”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一直被稱為“過年”,直至1913年(民國二年)7月,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向袁世凱大總統(tǒng)呈上一份報告,稱:“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jié),端午為夏節(jié),中秋為秋節(jié),冬至為冬節(jié),凡我國民都得休息?!钡绖P只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歷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jié)”,一直被人們沿用至今。今天,我們通過這些老照片來一窺民國時期春節(jié)的習俗。
本文所配發(fā)的老照片,為20世紀40年代初期的北京人過春節(jié)時的情景。那時的普通人家,雖然生活不富裕,但到了這個時候,每個人還是很興奮、很滿足,街上的花燈攤、風箏攤、賣糖葫蘆的等等,都顯示出一種喜慶的氛圍。而每家的女人們圍在桌前包餃子的場景,以及年夜飯和各種年畫,讓現(xiàn)代人更加懷念舊時春節(jié)的那種樸素的年味。
舊時春節(jié),大多數(shù)家庭都會貼年畫,大門上要貼門神,兩側要貼春聯(lián)。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年畫的濃墨重彩,則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
在中國北方,過年時家家戶戶是一定要擺供的,這是頭等大事。一般家庭,從大年三十下午,正屋的主桌上就要擺好供品了。除了香爐、燭臺等物件外,最主要的就是供品了,大棗餑餑、雞、魚、豆腐、肉、花魚,還有各類點心和水果,當然,最少不了的是最前排的水餃。
天擦黑,大人們就要出門去請“先人”,回來要焚香祭拜。這是把祖先都“請回來”一起過年,這是很嚴肅、莊重的事。從照片上可以看得出當時普通人家的供桌上的擺設,雖然不是很奢侈,但也很有儀式感。
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要趕回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大年三十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吃年夜飯了,這是年末最重要的一頓晚飯。沒有趕回家的,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頓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中國人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
著名作家梁實秋寫過一篇文章《北平年景》:“吃是過年的主要節(jié)目。年菜是標準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進全豬,連下水帶豬頭,分別處理下咽。一鍋純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絲又是一碗,加上山藥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兒,魚凍兒,肉皮辣醬,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夠,初一不動刀,初五以前不開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結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餃子是年夜飯必需品,這也是年夜飯最后的“壓軸戲”,是家家必不可少的。有的人家在包餃子時,會往幾個餃子里包上栗子和棗子,吃了這種水餃的人就被認為是會有吉祥好運?!袄踝印钡陌l(fā)音與“立子”相同,象征著生子;“棗兒”的發(fā)音與“早兒”相同,寓示著早生兒子。梁實秋曾寫道:“北平人稱餃子為‘煮餑餑。城里人也把煮餑餑當做好東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頓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頓頓煮餑餑,直把人吃得頭昏腦漲。除夕宵夜的那一頓,還有考究,其中一只餃子要放進一塊銀幣,誰吃到那一只主交好運。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運的一口咬到。誰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腳,誰都心里有數(shù)?!?/p>
吃完年夜飯,孩子們就開始撒歡玩了,放鞭炮當然是最讓他們興奮的事了。而大人們也開始守歲,邊聊天,邊打麻將牌,或者打索胡紙牌、用天九牌推“牌九”、擲骰子、“搖寶”等,只是為了娛樂而已。一直要到大年初一天蒙蒙亮,人們就開始出門拜年了,見面行禮問聲“過年好”,這時春節(jié)的味道就更濃了。
(編輯/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