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
鼓浪嶼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是一個令人向往的美麗島嶼。人們不僅鐘情于這里的碧海藍天,更對這座島嶼所承載的歷史、人文充滿好奇。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鼓浪嶼便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不平凡的一頁。
作為公共地界,各國領事、外國傳教士紛紛踏上這片土地。20 世紀初,這片土地更受青睞,各國領事、海外華僑與臺胞紛紛在此辦工廠、建別墅,無數社會名流、富商、外國傳教士的足跡遍及這里,使得這座小島聲名遠揚。時光流逝,曾經的輝煌隨著歷史的浮沉而變得沉寂,而這里的故事依然吸引著后人來探尋。2017年,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qū)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鼓浪嶼的古老建筑是鼓浪嶼歷史變化的縮影,一座座沉默的老房子都承載著鮮活的故事。
鼓浪嶼,宋元時期稱“圓沙洲”,明代始稱“鼓浪嶼”,因西南海岸邊有一塊大巖石,海浪撲打巖洞發(fā)出擂鼓般的聲音,稱之“鼓浪石”,小島隨后也被稱為“鼓浪嶼”。鼓浪嶼面積約1.88 平方公里,與廈門島隔著一條600 米寬的鷺江海峽。傳說,宋朝之前鼓浪嶼還是一片荒島,宋代一李姓人氏上島為生,捕魚耕作,自此,鼓浪嶼便有了人煙。歷經宋、元、明三朝的發(fā)展,到清朝康熙時期,鼓浪嶼已走向繁榮。
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廈門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風景怡人、氣候宜居的鼓浪嶼便成為殖民者覬覦的土地之一。英國很早就開始對鼓浪嶼進行規(guī)劃,并興建了多處歐式建筑。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國際局勢緊張,世界各地戰(zhàn)火不斷,華人在外受到排擠。一些閩南籍的僑商、臺胞來到鼓浪嶼避難并定居,這里不僅成為僑商安全的生活居所,也成為廈門早期民族工業(yè)的發(fā)端之地。為了島上人們生活的需要,外國領事、教會與僑商在這里辦電話局、公園、學校等,逐漸形成了成熟的社區(qū)生活結構模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在這里友好相處,這里也成為成熟的國際化生活社區(qū)。曾有美國考察團的一位記者來到這里,這樣評價:“鼓浪嶼是全世界富人最集中、財富最集中的小島,是最富裕的小島之一。”
鼓浪嶼原住民都是一些很會享受生活的悠閑人士,他們喜歡說古談今、侍弄花草、 養(yǎng)貓養(yǎng)狗。提及貓,鼓浪嶼島的家貓、野貓真是多得不行,走著走著,不經意間就會竄出一只,你正愣神呢,它已箭一般地一掠而過,不知所蹤。龍頭路商業(yè)區(qū)幾乎匯集了島上所有的風味小吃,有黃金香肉松、葉氏屋仔麻核、鼓浪嶼餡餅、沙茶面、魚丸湯、面線糊、土筍凍、海蠣煎等, 應有盡有,它們都是鼓浪嶼人的最愛。對于飽經滄桑、寵辱不驚的鼓浪嶼原住民而言, 典雅、恬淡、安逸、舒緩、超脫已成為一種風骨。
咫尺之大的鼓浪嶼,卻藏匿著許多公園,有菽(shū)莊花園、皓月園、琴園、毓園等。它們的建筑設計,無不飄溢著中西文化藝術相諧相生的動人情韻,讓人回味不絕。
菽莊花園,面向大海的全方位的開放式結構,如史詩絕唱。而園中的假山、荷池、古亭、曲徑,則十分寫意地演繹著典型的中式園林風格。其中最讓人心動的是四十四孔橋。白玉雕欄如蛟龍出水,跨海而去;憑橋而望,“一字帆墻排岸直,滿城燈火映江寒”,何等的氣派、輝煌。
皓月園,依山傍海,氣勢恢弘,有著大型油畫似的瑰麗境界;而園中的民族英雄鄭成功雕像,佇立在高高的巨石之上,如奇峰突起,沐浴著天風海濤,望斷海峽風云,春夏秋冬,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壯志豪情。中華民族的精神,浩氣長存,恰似月行中天,才有了此景的地久天長。
毓園是個街心花園,“鼓浪嶼的女兒”、名滿杏壇的林巧稚大夫就長眠在這里。她是世界知名的婦產科醫(yī)生,一生成功地接生過5萬多個孩子。她雖然沒有結過婚,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四周,西式小樓林立,沉靜、安然。園中草坪處,一座天然的舔馬石,如不朽的雕塑,忠誠地守望著古老的神話。
琴園雖小,但那獨具異彩的旋律廣場卻如變幻莫測的八卦,頗有大象無形、大音無聲的況味,讓人回味不絕。
鼓浪嶼的美麗與浪漫不是幾句贊美能夠道盡的,她的美麗與浪漫沉浸在每一個角落里:從波濤洶涌的大海中,從鳥語花香的空氣中,從明媚和煦的陽光中,從歐陸風情的建筑中......這一切都賦予了她不可阻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