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同學(xué)們好,國學(xué)講堂又和大家見面了。本期我為大家講一個“莫眾而迷”的故事,一起來讀一讀原文吧。
晏子聘魯,哀公問曰:“語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與一國慮之,魯不免于亂,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謂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為眾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魯國之群臣以千百數(shù),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數(shù)非不眾,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1.聘:訪問。古時諸侯派大臣訪問其他諸侯叫做“聘”。
2.莫三人而迷:凡事不與眾人商議,就會迷惑不解。古時以三人為眾,所以又稱“莫眾而迷”。
3.慮:商議,謀劃。
4.一言:都說一樣的話。
5.季氏:魯國執(zhí)政的貴族季孫氏。
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說的是智者晏子有一次訪問魯國,魯哀公問他:“俗話說,‘沒有三個人一起合議,做事就會迷惑?,F(xiàn)在我和全魯國的人一起商議,魯國卻還是免不了動亂,這是為什么呢?”晏子回答說:“古語所說的‘莫三人而迷,指的是一個人獨(dú)自決定,會有錯誤;兩個人商議探討,才能有正確的決策;如果有三個人,就可以形成正確的多數(shù)了?,F(xiàn)在魯國的大臣們成百上千,但都和季孫氏保持一樣的意見,人數(shù)不可謂不多,但就像是一個人在說話,哪里有什么眾人商議呢?”
韓非子在本篇中借晏子之口,批評了魯國執(zhí)政季孫氏“一言堂”的行政作風(fēng)。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正確的決策絕大多數(shù)都來自于集體的商量和討論。而季孫氏強(qiáng)迫大臣們遵守自己的一家之言,即使出了紕漏也沒有人及時指正,難怪魯哀公要感嘆自己的國家“不免于亂”了。同學(xué)們要吸取這樣的教訓(xùn),在團(tuán)隊合作中,要尊重其他人的不同意見,相信集體的智慧,才能避免因自身的不足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唯一真理,也不存在永遠(yuǎn)正確的完人??梢姛o論古今中外,排斥單一和絕對,尊重差異和不同,都是思想家們的共同追求。能夠理性地對待不同的意見,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實(shí)施相應(yīng)的策略,才是智者所為。下面我們再來看兩個故事。
魏徵(zhēng)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徵敢于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納。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范式。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彼€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么下情就能上達(dá),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diǎn)頭說:“你說得多好??!”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xué)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yīng)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p>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咸陽后,進(jìn)入秦宮探看。只見宮室華麗,各處寶物不計其數(shù),都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每到一處,許多美麗的宮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興味也越來越濃。于是,打算住在宮內(nèi)享受一番。
劉邦的部將樊噲(kuài)發(fā)現(xiàn)劉邦要住在宮中,就問他:“沛公(指劉邦)是想擁有天下呢,還是只想當(dāng)一個富家翁呢?”劉邦回答說:“我當(dāng)然想擁有天下?!?/p>
樊噲真誠地說:“臣進(jìn)入秦宮,見到里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shù),后宮中美人數(shù)以千計,這些都是導(dǎo)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要留在宮中。”
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還是準(zhǔn)備住在宮中。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后,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里。您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yīng)克勤克儉。如今剛?cè)肭氐?,就想享樂。俗語說:‘忠言逆耳利于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終于醒悟過來,馬上下令把府庫封起來,關(guān)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