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華
摘 要:針對比較普遍的頸型頸椎病,增加頸后伸肌群肌力以使頸部伸屈肌群力量趨于平衡,是解決頸型頸椎病患者疼痛僵硬等不適感的有效途徑。本文試著以離心力量訓練和肌筋膜釋放等運動康復手段從增加伸肌群肌肉肌力入手用比較方便可行的措施解決頸型頸椎病問題。
關鍵詞:頸型頸椎病 伸肌運動康復 離心力量訓練 肌筋膜釋放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4(c)-0011-02
1 導論
1.1 頸型頸椎病
頸椎病分為5種類型,即頸型頸椎病、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以及交感型頸椎病[1]。參照《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制定診斷標準:(1)頸肩部酸脹、疼痛、僵硬和(或)易于疲勞;(2)頸椎X線片示頸椎曲度變直或反弓;(3)頸肩局部存在壓痛點。
頸型頸椎病是5種頸椎病類型里最為先驅(qū)又最為常見的類型,且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其中致病因素里較常見的因素就是長期的不良姿勢和頸椎屈曲頻率過高,特別是在長時間強迫固定體位工作且中間又沒有間歇活動加強頸部伸肌肌群力量的人群中,其發(fā)病率更高。這樣長此以往就容易導致頸部肌群張力的不平衡,引起相關肌肉群牽張強弱力量的變化。
1.2 研究現(xiàn)狀
近年來,非手術療法在頸型頸椎病的治療中取得顯著成果,現(xiàn)綜述如下。
《旋提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臨床療效的隨機對照研究》《近十年頸型頸椎病研究綜述》《自重力曲度牽引結合運動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三維頸椎康復墊在頸椎病治療中的臨床研究》《仰臥拔伸手法結合頸肌等長收縮鍛煉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懸吊訓練聯(lián)合頸椎康復操對產(chǎn)后頸椎病的治療效果》等論文大多從臨床療法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必須有專業(yè)醫(yī)護人員的參與和指導,受場地、工具、手法等限制很難更好地發(fā)現(xiàn)和解決頸椎病的關鍵問題。
《運動康復療法對社區(qū)頸椎病患者的效果分析》《肌筋膜放松術結合頸部肌群平衡鍛煉治療頻發(fā)型緊張性頭痛的療效觀察》《項背部肌群后伸等長抗阻力訓練恢復機械性頸椎曲度的療效分析》等文章以運動康復為切入點針對頸椎病患者進行康復治療,雖然屬于運動康復但也是從牽引,臨床入手。
在已有的文獻資料里對于頸部肌肉力量與頸椎病之間的關于有所描述:在目前的生物力學的研究中,應該逐步重視骨骼肌主動收縮對頭頸部動力學響應的影響作用[3]。頸部肌肉肌力的變化與頸部疼痛及頸部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 是參與頸椎疾病發(fā)生及病情進展的重要因素[4]。
1.3 研究意義
頸型頸椎病患者的骨骼肌受長期不良身體姿態(tài)的影響主動收縮能力已經(jīng)日漸力衰,并逐漸向著無力的惡化趨勢。在臨床上十分常見的發(fā)病早期是頸椎病治療的最有利階段,往往沒有出現(xiàn)嚴重的疼痛和不良身體反應,患者就不會給予足夠的重視??祻椭委煾深A的及時可以緩解患者的種種不適,這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針對于現(xiàn)在快節(jié)奏的都市人群,我們試著從增加伸肌群肌肉肌力入手以促進頸肌肌力平衡,并發(fā)現(xiàn)最主要的影響康復治療的障礙,掌握幾種簡單快捷的運動康復療法,可能對頸椎病的早期防治具有積極意義。
2 運動康復治療
2.1 運動康復治療前提
2.1.1 矯正身體不良姿態(tài)
其實姿勢也是運動,姿勢端正是打造無病痛健康身體的基礎。久坐、站姿、坐姿不良會引發(fā)上交叉綜合癥,綜合癥中最明顯的體現(xiàn)就是肌肉不平衡,其中過緊的肌肉里有胸大肌、胸小肌、肩胛提肌、肩胛下肌、三角肌前束背闊肌、大圓肌、斜方肌上束、胸鎖乳突肌、斜角肌、腹直肌等;過弱的肌肉有斜方肌中下束、菱形肌、前鋸肌、使肩外旋的肩袖肌群、深層頸屈肌。這種肌力失衡同樣出現(xiàn)在頸型頸椎病里,其中肌力不足肌肉包括斜方肌、斜角肌、胸鎖乳突肌、頸豎脊肌、頸夾肌、頭夾肌等。
從中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部分的肌肉重復出現(xiàn),為什么會出現(xiàn)頸型頸椎???不良姿勢是原罪!如果讓身體長期處于這樣的不良狀態(tài)不去干預,不僅會破壞肌肉大小與肌力的平衡,而且周圍韌帶與軟骨也會變得比較脆弱,下一步就是就醫(yī)或康復治療。
如果后果會這么嚴重,為什么我們不從姿勢入手來進行運動呢,這是隨時隨處都可以進行的康復訓練。
2.1.2 適度的情緒反應
我們在診斷的過程中往往能夠忽略了肌體本身的感受,其實整個身體是能感知到情感的,當你感到沮喪、焦慮和恐懼時,肌肉和肌筋膜會變得不順從而且會更僵硬。情緒對姿勢、動作和本體感受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長期含胸探頸這樣的非運動重復會使肌肉和肌筋膜在壓力線上更堅硬,卻在其他方向上則更弱,這會導致肌肉和肌筋膜更多面臨撕裂的可能性。反過來如果身體鍛煉可以改善人的情緒狀態(tài),那么繼而由肌肉和肌筋膜增強身體狀態(tài)或許可行。
2.2 離心力量訓練
許多科學研究證明,離心力量訓練在改善運動成績、損傷康復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優(yōu)越性。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可有效牽伸患者頸部、背部肌肉及關節(jié)韌帶,可促進肌肉放松,潤滑椎體間關節(jié),改善頸椎活動度及脊椎代償能力[5]。運動療法一般可分為牽張鍛煉和力量訓練,特別是核心肌力和穩(wěn)定性訓練。此方法重點練習胸鎖乳突肌等伸肌肌群,可以發(fā)揮作為主動療法的頸肌等長收縮鍛煉增強肌力、改善功能的作用。
2.3 肌筋膜釋放
2.3.1 泡沫軸
泡沫軸滾動(Foam Rolling,RF)已經(jīng)被證明是一種常用來恢復肌肉機能的技術,被廣泛應用在恢復訓練或運動康復中。當用泡沫軸按摩時,應把所要恢復訓練的肌肉看作一個整體,進行拉長過程中配合不同手臂姿勢。用肌筋膜重建的方式幫助伸展肌纖維。
2.3.2 網(wǎng)球按摩觸碰刺痛點
頭蓋骨和第二頸椎之間的凹槽是支撐頭部的根基,上斜方肌和頭夾肌都潛入頭蓋骨內(nèi)部。把網(wǎng)球放在地面上,仰臥,找出斜方肌上最緊張的區(qū)域。利用雙腿力量推動身體移動,讓球四處滾動一下,盡量使頸部和頭部保持放松。保持與頸椎垂直的方向用十字按摩法輕揉按摩這些深層的肌肉。
3 討論
從運動康復角度來說離心力量訓練和肌筋膜重建能顯著改善頸型頸椎病,減少頸椎活動受限程度,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從實施過程來看,由于運動處方具有“簡、便”的優(yōu)點,易于被患者接受,可以大力推廣。近年來,頸椎病的發(fā)病年齡向年輕化的趨勢發(fā)展,可能與青少年長時間看手機、玩游戲、上網(wǎng)有關,除此之外,還與個體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所有患者均有頸部過勞史且無體育運動習慣。所以,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納入頸型頸椎病的運動康復訓練更有一定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 譚冠先.疼痛診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1:85-88.
[2] 孫宇,李貴存.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94,19(2):156-158.
[3] 譚瞻.人體頭頸部模型肌肉主動力反饋控制研究[D].湖南大學,2016.
[4] 郭小紅,陳彬.運動康復療法對社區(qū)頸椎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醫(yī)學綜述,2013,19(9):1714-1715.
[5] 王安利,劉冬森.力量訓練的方法:靜力性力量訓練、向心性力量訓練和離心力量訓練[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4(8):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