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菲菲
【摘 要】
作文能力是衡量一個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標尺,是一個人文化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但是在實際的作文學習中,學生們的作文能力普遍低效。因此,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把作文的教學方法吃透。筆者認為,在小學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采用觀察法、情境法、想象法、體驗法、引經據(jù)典法來實施小學作文的教學。
【關鍵詞】
小學作文 情境法 想象法 觀察法 引經據(jù)典法 體驗法
針對語文作文教學中“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我們一線教師怎樣做到在作文教學中“文可以養(yǎng)而至”,如何“養(yǎng)氣”呢?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實際采取恰當?shù)淖魑慕虒W方法來推動作文教學的發(fā)展。
一、觀察法
羅曼羅蘭說過:“生活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樣,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不是找不到寫不出好作文的學生,而是我們發(fā)現(xiàn)不了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就如學生發(fā)現(xiàn)不了身邊事物的特點一樣。觀察法在作文教學中是一種比較常用、比較簡單的作文方法,觀察有序是最重要的。
比如,我在教學中“觀察香蕉”這一作文題目時,是這樣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寫作的:先指導學生觀察香蕉的顏色,接著讓學生觀察香蕉的外形,并讓學生用比喻句來描述一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讓學生聞一聞香蕉的味道,接著讓學生慢慢的剝開香蕉讓學生嘗一嘗香蕉,在嘗的時候指導學生說出香蕉的滋味,最好用上幾個成語。最后,讓學生說一說香蕉的用途,對于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可能還比較陌生,所以教師可以提供幾個成語參考,如生津止渴、通暢腸道等。通過這樣的指導,學生的作文就會有邏輯性,因為這樣的觀察是基于一定的順序的,是由外到內的。所以,在觀察法指導下的作文還是比較高效、實用的,因此,我們要善于總結此類方法,慢慢引導學生寫作。
二、情境法
布魯納說:“教學必須探明喚起學習積極性的最佳經驗與情境?!?因為,“學習產生于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和任務在于安排課堂情境的學習。”在小學作文的教學中,我們的教師也要設置一些合適的情境。情境法有很多,如:故事情境、音樂情境、游戲情境、實物情境等。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作文教學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情境。比如,在小學低年級的作文教學中,可以用課文插圖、掛圖、簡筆畫等圖畫形式再現(xiàn)寫作情境。這樣的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
情境法作文是一個比較常用的也比較有效的方法,但是運用情境法時教師要適度,不能亂用情境法,因為有的作文可能不需要設置情境。還有,情境的設置不宜過長,太長的作文情境不僅浪費寫作時間,甚至有時候會本末倒置。
三、想象法
想象,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對已感知的事物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產生一種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小學作文的教學中,我們的教師教學生寫作的內容不全是具體的,有的需要靠想象來完成,尤其是在寫一些童話故事時更需要想象。
在指導學生寫語言類作文時,教師就要讓學生在作文時運用想象、幻想和夸張的手法來進行寫作。這些技巧和方法都是基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度理解和挖掘,而不是憑空的胡亂捏造。比如,在讓學生續(xù)寫《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作文時,就告訴學生本文是童話故事,寫作時可以進行大膽的想象,但是想象要符合作者寫作風格和文章色彩。這樣學生在寫作時,就不會隨便寫了,而是根據(jù)一定的要求進行創(chuàng)作了。
四、體驗法
毛榮富在《說“體驗”》一文中明確指出:“對于寫作來講,所謂生活不應是表面意義的客觀事物和生存活動,而是和心靈碰撞交流后產生了獨特的體驗的并成為心靈一部分的那些現(xiàn)象和事件?!蔽覀冊谧魑慕虒W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作文毫無真情實感,都是一些詞句的堆砌,反思學生作文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正是因為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少,所以在作文中很難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講,并一定是“走千里路”去尋找生活,而是教會學生感知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比如,為了讓學生體會父母工作和生活的不易,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文題目——《我當家的日子》,為了讓學生寫好這篇作文,我事先給每個學生的家長發(fā)了一封郵件,希望家長配合作文工作。然后,我給予學生具體的“當家任務”:打掃衛(wèi)生、早起做飯、管理生活費用、給父母洗衣服、置辦家庭用品等,讓學生切實走進生活。等到下次作文課的時候,就讓學生開始作文。這樣的方法收效很好。好多學生都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尤其是體諒了父母的辛苦。
用體驗法讓學生去作文就是為了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學生只有實踐了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在作文中抒發(fā)真情。這樣以來,作文中無情感的問題就解決了。
五、引經據(jù)典法
引經據(jù)典就是學生在作文的時候能否引用一些名言警句。運用引經據(jù)典法來教學學生作文不僅是提高學生素材積累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步驟。方文山在寫《青花瓷》的時候,為了寫出有南方意境的中國風歌詞,就翻閱了大量的文學典籍。其中“簾外芭蕉惹驟雨”中的“芭蕉”的靈感就來自于李煜的《長相思》中,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兩三顆,夜長人奈何。由此可見,引經據(jù)典法能增加作文的文化底蘊,還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因為中國文化中,最經典的內容不是在現(xiàn)代,而是在古代的文學中。
我在教學作文的時候,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我常常鼓勵學生多背誦、多積累一些文學內容。在一次寫作《秋天》的作文時,我們班有個學生開篇就引用了劉禹錫的《秋詞》,一句經典詩詞的運用也讓學生的作文增色不少,起碼它反映了一個學生的文學功底,如果沒有平時的積累,怎能有厚積薄發(fā)。
在引經據(jù)典法的指導下,我們的教師應該特別重視學生的文學素材的積累。只有學生多積累了在作文的時候才有話可說,只有多積累了才能迸發(fā)出寫作的靈感。
綜上所述,小學作文教學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給予學生有效的方法,學生要在教師指導的方法下刻苦練習才能逐漸實現(xiàn)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只有這樣,小學作文的課堂教學效益才能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唐晏.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難點與對策分析【J】.新課程(上),2015(04)
【2】張彪.緊抓“情”字不放松——例談在閱讀教學中落實情感目標【J】.讀書文摘,2014(06)
【3】魯會麗.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5)
【4】張彪.淺析提高小學高段作文教學效率的方法【J】.課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