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峰
摘 要:通過文獻法、邏輯法、多重證據(jù)法對記載“擊壤”詞匯的歷史文本和現(xiàn)存文化現(xiàn)象進行研究。研究認為,在歷史文本中“擊壤”存在“游戲的擊壤”和“音樂的擊壤”兩種形式,“擊壤”游戲的起源與音樂文化有關,對“擊壤”游戲進行研究時應避免同名文本的誤區(qū)。
關鍵詞:擊壤;擊節(jié);文獻文本;多重證據(jù)
中圖分類號:G81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840(2017)06-0012-05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multiple evidence, the author researched some new ideas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irang" game. The study found that Jirang refers to a "game" and "poetry accompaniment" two forms respectively in ancient times, and the association of Jirang game to Jirang accompaniment instruments may be related to the origin of music form.
Key words:Jirang; document text; multiple evidence
古文獻《太平御覽》卷755較清晰地記載了擊壤游戲的玩法,引發(fā)了近代體育史學界的關注,有關“擊壤”一詞的歷史文本被大量運用于擊壤游戲的考古研究。
瀏覽歷史文本會發(fā)現(xiàn),有關“擊壤”的典故與體育鮮有直接關系,包括《擊壤歌》在內(nèi)的很多歷史文獻與詩歌、民謠的關系緊密。對于這個疑問,明末清初周亮工《書影》所載文本“壤字屬土,何因是木?不若童謠中只雜一棒字,使顯然易辨”[1]。清代袁枚也對“擊壤”的歷史文獻提出了疑問,“不知堯之時,安得有木壤?[2]”說明在清代之前學者對“擊壤”在相關文獻中指代游戲項目的懷疑與矛盾。崔雪梅、肖玉峰、張寶強、鄭晨寅等對擊壤游戲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論證起點均采用游戲核心展開對歷史文獻的運用與解讀,研究觀點有許多共識:承認擊壤游戲的歷史存在,承認擊壤游戲的廣泛流傳,承認《太平御覽》中游戲形式的記載。也有許多爭論包括:擊壤游戲的起源假說,有關擊壤文獻與音樂關系的看法,對擊壤游戲項目發(fā)展的歷史見解等等??傊摲较虻难芯恐饕浴坝螒颉睘檫壿嬈瘘c,受體育概念的禁錮,運用文獻時常難以圓說。
本文也基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結合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的研究視角,跳出“體育定勢”的思維習慣去分析文獻中“擊壤”一詞的具體含義,考證“擊壤”文獻題目與內(nèi)容的關系,調(diào)查“擊壤”的文化實體,追尋“擊壤”游戲發(fā)展的線索,為擊壤游戲的文化挖掘提供新的研究積淀。
1 文獻文本中“擊壤”與“擊節(jié)”的關聯(lián)
“擊節(jié)”是一種伴奏形式,現(xiàn)代民間響器班演奏時用梆子打拍子即是擊節(jié),自古以來“擊節(jié)”的伴奏形式一直保持。晉代“巴姬彈弦,漢女擊節(jié)”[3],“魏晉之世,有孫氏善歌舊曲,宋識善擊節(jié)唱和”[1],唐代有“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2],近代郁達夫“燈下?lián)艄?jié)嘆,同飲一杯無”[3],說明“擊節(jié)”在音樂伴奏、詩歌唱和中的重要地位。
“擊節(jié)”在古代有意義引申,主要由“唱和”之意引申為“贊同、贊賞、贊嘆”。如“良留荊州,與亮書曰:‘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diào)也。雖非鐘期,敢不擊節(jié)”[4],“四君子者尤工於詩,余病未能學也。然皆喜為余出,余亦能為之擊節(jié)”[5],“闈后,索文讀之,擊節(jié)稱嘆”。
我國古代將能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4]。顯然“歌”的題材需要擊節(jié)伴奏,伴奏形式主要包括“擊柷”“擊缶”“擊壤”“擊瓦”等等,以“止音為節(jié)”[5]。如“擊甕叩缶”以應節(jié)拍,“即是羲唐化,獲我擊壤聲”(南朝·謝靈運),“夫擊甕叩擊,彈箏搏牌,而歌呼鳴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7]
據(jù)此,本研究的第一個假設就是“擊壤”與“擊節(jié)”在古文獻文本中是同義詞或近義詞。
為了梳理擊壤與古代與詩歌、音樂有密切聯(lián)系,表1列舉了古代有關擊壤的詩歌和記載。
表1 歷史文獻關于擊壤的詩歌文本資料列舉表文獻題目作者朝代文獻內(nèi)容論衡·感虛篇·擊壤歌東漢·王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ㄉ轿髋R汾康莊有擊壤臺、擊壤處)七命八首晉·張協(xié)玄齠巷歌,黃發(fā)擊壤。尚書傳東晉·梅賾民擊壤而歌。(傳為梅賾所獻之書)初去郡南朝·謝靈運即是羲唐化,獲我擊壤聲。從籍田應衡陽王教作詩南朝·張正見幸承濫吹末,擊壤自為歌。膏澤多豐年唐·薛存誠候時勤稼穡,擊壤樂農(nóng)功。晚秋喜雨唐·李嶠野洽如坻泳,途喧擊壤謳。幸聞東李道,欣奉北場游。田唐·武元衡貢禹懷書日,張衡作賦辰。杏花開鳳軫,菖頁布龍鱗。瑞麥兩岐秀,嘉禾同穎新。寧知帝王力,擊壤自安貧。奉和圣制豐年多慶九日示懷唐·武元衡令節(jié)寰宇泰,神都佳氣濃。賡歌欲功盛,擊壤堯年豐。救奏碧霄里,千官皇澤中。
南山澄凝黛,曲水清涵空。金玉美王度,歡康謠國風。睿文垂日月,永與天無窮。又賦早春書事唐·徐鉉城里芳華早,皇家盛事多。弓聲達春氣,弈思養(yǎng)天和。
煮酒紅爐火,浮舟綠水波。雪晴農(nóng)事起,擊壤聽賡歌。伊川擊壤集·卷7北宋·邵雍胡為無擊壤,飲酒樂升平。伊川擊壤集·卷8·擊壤吟北宋·邵雍人言別有洞中仙,洞里神仙恐妄傳。若唉靈丹須九轉,必求朱頂更千年。
常年國里花千樹,安樂窩中樂滿懸。有樂有花仍有就,卻疑身是洞中仙。伊川擊壤集·卷9·和相國元老北宋·邵雍崇臺未經(jīng)慶,瑞雪下云端。雖地盡成白,而天不甚寒。
有年豐可待,盈尺潤難干。畎田無忘處,追蹤擊壤歡。伊川擊壤集·卷9·臺上再成亂道走書堯夫先生北宋·邵雍密雪終宵下,晨登百尺臺。瑞光翻怯日,和氣不成寒。天末無纖翳,云頭未少干。四郊聞?chuàng)羧?,農(nóng)望已多歡。伊川擊壤集·卷17·擊壤吟北宋·邵雍擊壤三千首,行窩二十家。樂天為事業(yè),養(yǎng)志是生涯。出入將如意,過從用小車。人能知此樂,何必待紛華。插秧歌宋·范成大誰知細細青青草,中有豐年擊壤聲。次劉機將仕韻宋·晃公溯承平玉燭四時和,處處惟聞?chuàng)羧栏?。贈楊仲開畫圖引元·王冕請君畫作風調(diào)雨順圖,共樂太平歌擊壤。湖州行清·魏耕白屋朱邸亙原野,黔首擊壤歌年豐。
從文獻內(nèi)容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第一,用“擊節(jié)”將“擊壤”替換,文本中的句意似乎沒有改變。第二,擊壤與歌相承,特別擊壤與歌、首、聲、賡歌等詞匯相連,凸顯了擊壤的伴奏功能。賡歌是古代“酬唱”“唱和”之歌,有詩為證“積雪巷深酬唱夜,落花墻隔笑言時,”[8]。古代作詩與別人相酬和有“和詩、依韻、用韻、次序”四種形式,而這些韻可能就與擊壤節(jié)律相搭配有關。第三,擊壤與瑞雪、豐年、太平、歡樂等詞語一起表達民間豐年冬春季節(jié)的景象。古代農(nóng)耕社會,冬季和早春正是農(nóng)閑季節(jié),加上中國的第一大節(jié)日——“春節(jié)”也在這個時間段,因此這個季節(jié)正是一年中文化藝術繁榮的時間段。中國文化中“樂以至和”[9],普天同慶的場景必須是鑼鼓喧天的。如果擊壤不是音樂的代表,那么這些詩句所描述的畫面將是靜悄悄的一片,只有說話的聲音,難以表達豐收喜慶之感。第四,《擊壤歌》《擊壤吟》等“擊壤”為主題的詩句,沒有一個提到擊壤的游戲信息,沒有擊壤游戲的描述,反而表達的全是詩情畫意。因此也可以推斷擊壤是“詩歌”的音樂環(huán)境,即這些詩歌是在擊壤的節(jié)拍下唱的歌或吟的詩。這樣我們就不難解釋“皇甫元晏十七歲與從姑子擊壤于路”、“堯時老人擊壤于路而歌”[10]等典故。
古文獻中也有“擊壤”與詩歌關系的記載與闡釋?!赌_氣集》(南宋)記載“擊壤而歌”或即“以手拭杖擊壤以為音節(jié)而歌”[6]?!读_氏識遺》(南宋)也明確記載“王充等說考擊壤只當為蕢桴土鼓之義”[7]。但木質的棒壤容易腐壞,在古跡發(fā)掘中難以被人察覺,只能在文獻中得以流傳,最終導致表達樂器意義的“擊壤”文本因缺乏實物考據(jù)被人們淡忘或誤解。
因此,通過??薄⒂栐b等方法,“擊壤”與“擊節(jié)”在文獻中的意境、情境等多層次地吻合。故推斷“擊壤”與“擊節(jié)”在古代應該是同義詞或近義詞,都指歌曲演奏、音樂演奏、詩歌和唱時的伴奏形式。“擊壤”與“擊節(jié)”的撞臉絕非偶然,而是存在著深厚的文化淵源。
2 “擊壤”游戲器材與“擊節(jié)”梆子的關聯(lián)
擊壤的音樂(打拍子)器械之一——梆子,又名梆板,由兩根粗細不同、長短不等的實心硬木棒組成,如秦腔以棗木梆子為擊節(jié)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5]。如圖1所示,小棒兩頭大小不均——“前廣后銳”。一般多用紅木、棗木或紫檀制作,材料必須外表光滑、棱角適度、圓弧、干透、堅實、不能有疤節(jié)或劈裂。演奏時,一手執(zhí)大、一手執(zhí)小,互擊發(fā)音。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梆子戲曲在演唱時以梆子擊節(jié)。[8]
從文獻文本的對比來看,在漢代“擊壤”一詞已經(jīng)包含“奏樂”與“游戲”兩重意義了。作為游戲的擊壤在三國時期文獻記載“論眾戲之為樂,獨擊壤之可娛”[10];宋代記載“壤,以木為之”[10];明代文獻記載用長短兩棒,“一擊令起,隨一擊令遠,以近為負”的游戲[4]??傊?,記載中同時描述的游戲器械——“壤”是一大一小成套,小壤“前廣后銳”的木質器具?,F(xiàn)代考證的擊壤游戲如打棒、打梭、打千千等皆保持《太平御覽》記載的形式。據(jù)此,本研究的第二個假設是:“擊節(jié)”與“擊壤”的器械具有同源性。如圖1所示。
從擊壤的音樂和游戲器材的相似度上推測,二者有名稱同源的物質前提。因此,筆者認為這個撞臉不是偶然,據(jù)此推斷,擊壤游戲因器械相似而被“象形取義”而得名。正如喬鳳杰老師所說“象形取義,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認知方式之一”[9]。
至于“壤”與“音樂”的關系,西周時期,已將當時的樂器按制作材料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5]。土與木皆是音樂器材最原始的材料?!肚f子·至樂》中有“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鼓盆”即是敲擊瓦盆為節(jié),古代的瓦盆均是陶制器皿,由黃土燒制而成,便與土壤拉上了關系。邱文選認為:陶寺龍山先夏文化遺址發(fā)掘中同時出土的異型陶器、髦鼓與特磐,契合了古文獻中所說的古代樂器——土鼓[10]?!犊鬃蛹艺Z》記載太古之時祭祀場面“燔黍擘豚,汙罇杯飲,蕢桴土鼓”[11]。其中“蕢桴土鼓”之句解釋為“束扎草莖做鼓槌,敲打土鼓作為禮樂”[11]?!墩f文解字》中“音:聲也。生于心,有節(jié)于外。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12]。此中“土”“木”與“節(jié)”的關系顯而易見。
當代音樂史的觀點認為,在原始音樂的萌芽中,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些石器木器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5]。在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階級的音樂需求以敲擊編鐘等高層次樂器實現(xiàn),而奴隸階層只能在粗陋的木器、石器和瓦器上敲擊出節(jié)奏,以表達他們的情感[13]?!掇o海》對舞蹈的產(chǎn)生如此解釋:動作和節(jié)奏同勞動是密切相關的,勞動中人的手和腳總是要運動的。手用以拍打,腳用于踩踏,連續(xù)重復這種運動,就會產(chǎn)生某種節(jié)奏。節(jié)奏形成規(guī)律,就產(chǎn)生了舞蹈,有時還伴以呼喊或擊打木棍石塊[14]。現(xiàn)代篝火晚會也常見手杖搗擊地面或者拍手為節(jié)的歡愉場面。就像侯德昌先生的《實用對聯(lián)三千副》中所提“偶得佳句放聲笑,欣聽故人擊地歌”[15]。
這種“木柄搗地面”的奏樂形式雖然原始,卻是真正意義的“擊打土壤”,后來用擊打石塊、陶器、敲木棒等形式提高了發(fā)音效率,形成了土鼓、棒壤,也就是梆子和梆板的誕生?!墩f文解字》曰:“壤,柔木也,從土襄音。[16]”可能在這個時期“壤”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土到木的衍生或轉移,名稱依舊沿用。
工具異化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非常普遍,古代更夫打更也用梆子[5],打更梆子就是音樂器械工具異化的路徑之一。那么,擊壤的兩個木棍在閑置或磨損廢棄時,被用作玩具(如小孩子拿來模仿大人玩耍)而產(chǎn)生用途轉換,形成游戲也無可厚非。呂韶鈞老師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勞動工具隨著發(fā)展失去工具價值的時候,化身游戲工具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
總之,擊壤游戲的名稱可能由擊壤音樂器材的“象形取義”而來,也可能是音樂器材的功能轉化而來。雖然不能定論,但它們的關系確實非常密切。
3 “擊壤”文化形式的地域重疊
游戲過程描述最生動的原始版本——《風土記》《藝經(jīng)》,兩本著作的作者周處和邯鄲淳幾乎同時代(三國與西晉相連),都在今河南地區(qū)為官(魏都許昌與晉都洛陽相距不遠);《羅氏識遺》作者羅璧,約公元1279年前后,新安人;《太平御覽》作者李昉、李穆、徐鉉等在宋太平興國年間均任職于河南汴梁。因此幾位作者所描述的擊壤游戲的文獻背景具有地域同源性——今河南省地區(qū)。
《伊川擊壤集》作者北宋的邵雍故居位于今洛陽地區(qū),《田》等唐代詩詞的作者武元衡是河南偃師人,因此推測當時擊壤一詞作為音樂形式的記載在河南地區(qū)也是客觀事實。
使用梆板(擊壤、擊節(jié))伴奏的戲曲形式——豫劇、河南墜子等也在河南省及周邊地區(qū)盛行。
除了期刊論文中刊載的“河北、山東、福建、南京、臺灣、廣東等地仍有擊壤游戲文化的活化石之外[17],筆者在洛陽嵩縣調(diào)研也發(fā)現(xiàn)了“擊壤”的文化蹤跡。上世紀80年代這種游戲在河南洛陽民間仍然很流行,甚至部分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仍然能夠陳述其玩法,其中玩法之一與山東《萊陽縣志》記載相同:“群兒黨分,畫地為鍋,削木寸余,銳其兩端,以板擊之,謂之打泰,因豎板于鍋,還擲,中板則勝,否則負?!盵11]
總之,擊壤游戲文本、擊壤音樂文本、擊壤樂器實物和擊壤游戲遺存這四個方面在河南省地區(qū)形成重疊,說明擊壤游戲與擊壤樂器同源性具備歷史文化基礎。
4 “擊壤”游戲研究的文獻脈絡
有關擊壤游戲的文獻較容易查找,《太平御覽》幾乎收集了所有關于擊壤游戲的記載,古今研究擊壤游戲或談及擊壤的學者主要也是從該著作尋蹤開始的。此外,南宋羅璧的《羅氏識遺》等作品也對擊壤游戲有所記載。
《太平御覽》引用了《釋名》《風土記》《藝經(jīng)》《翁子擊壤賦》《逸士傳》等著作對擊壤的記載,以及皇甫謐“十七年,與從姑子果柳等擊壤于路”的述說;《羅氏識遺》引用《風俗通》和《藝文》的解釋(見表2)。表2 《太平御覽》與“羅璧的著作”摘引有關“擊壤”的古文獻與內(nèi)容列表[5]著作引文作者年代引文內(nèi)容太平御覽《釋名》漢末劉熙曰:擊壤,野老之戲也。三國西晉玄晏(皇甫謐,號玄晏先生)曰:十七年,與從姑子果柳等擊壤於路?!兑菔總鳌啡龂鲿x皇甫謐曰:堯時有壤父五十人擊壤於康衢?;蛴杏^者曰:“大哉,堯之為君!”壤父作色曰: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風土記》西晉周處曰:擊壤者,以木作之,前廣后銳,長可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臘節(jié),僮少以為戲,分部如擲博也?!端嚱?jīng)》三國魏邯鄲淳曰:擊壤,古戲也。又曰:壤以木為之,前廣后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
將戲,先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為上。《翁子擊壤賦》三國吳盛彥曰:論眾戲之為樂,獨擊壤之可娛。因風托勢,罪一殺兩。羅璧著作《路史·后記》南宋羅璧擊壤,形如履,長三四寸,下僮以為戲。《羅氏識遺·卷九》南宋羅璧堯時老人擊壤事見皇甫謐《帝王世紀》及《列士傳》。王充等說考擊壤只當為蕢桴土鼓之義。
獨《藝文》及《風俗通》指擊壤為木戲,謂壤木為之前廣后銳,長尺四寸,闊三寸,未戲先側一壤于地,遠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之,故曰擊壤。切意古人淳樸,未必為此。[7]
從表2可以看出,《太平御覽》卷755關于擊壤的章節(jié),是以“擊壤,野老之戲也”開篇,《路史》中“下僮以為戲”,《羅氏識遺》中“為木戲”?!皯颉钡谋硎鲎糇C了游戲實體的普遍存在,然而也因為這個“戲”字,將“擊壤”的性質認定過深地帶入游戲范疇。這種思維不僅讓古代學者困惑,也是導致當代人思維方向集中于擊壤游戲的原因。這樣一來,大家借傳統(tǒng)體育文化開發(fā)的社會潮流來發(fā)掘傳統(tǒng)體育項目,勢必會傾向于“擊壤”文獻的體育化闡釋,最終掩蓋了“擊壤”一詞的其他含義的表達。
但需要強調(diào)的是,《羅氏識遺》中雖然記載擊壤游戲部分,實際上是否認和質疑之辭,真正的觀點是“擊壤只當為蕢桴土鼓之義”。
總之,擊壤文本的游戲實體與音樂實體從宋代已經(jīng)開始混淆了。
5 小結
根據(jù)器材形狀、用途、“壤”字訓詁、擊壤游戲的文化考辨等多方面的證據(jù),可以認定:“擊壤”與“擊節(jié)”在部分古文本中應該是同義詞,在古文本中是奏樂和游戲兩種形式的共同名稱,擊壤游戲與擊節(jié)樂器形制相似并有很多關聯(lián),擊壤游戲的名稱可能由傳統(tǒng)文化“象形取義”認識論所致,也可能誕生于擊節(jié)樂器的功能轉化?!短接[》中“野老之戲”的文本陳述可能是導致“游戲中心論”觀點的源頭,但是包含“擊壤”詞匯的文本并非全指擊壤游戲。建議在有關“擊壤”游戲的研究中對文獻文本的篩選應慎重。
參考文獻:
[1]周亮工.書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5-136.
[2]袁枚.隨園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22.
[3]王雪樵.釋“擊壤”[J].運城高專學報,1993(2):27.
[4]譚龍曼.傳統(tǒng)文化常識[M].合肥:黃山書社,2012(7):181
[5]吳樹平.風俗通義校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399-400.
[6]王宏凱.漫話擊壤[J].體育文史,1988(10):53.
[7]羅璧.羅氏識遺第九卷[EB/OL].[2003-03-22],掃花書庫.http://www.saohua.com/shuku/lidaibiji/lidaibiji289.htm.
[8]中國網(wǎng).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河北梆子[OL],[2007-06-05].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hycml/2007-06/05/content_8347377.htm.
[9]喬鳳杰.武術——文化符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215.
[10]邱文選.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發(fā)掘的重大歷史意義[J].山西文史資料,1996(10):82.
[11]楊朝明.孔子家語通解[M].濟南:齊魯書社,2009:47-53.
[12]詞典網(wǎng).說文解字[OL].[2016-11-26].http://www.cidianwang.com/shuowenjiezi/yin4284.htm.
[13]在線《辭?!匪俨槭謨跃W(wǎng).音樂-在線辭海[OL].[2016-11-26].http://www.xiexingcun.com/cihai/Y/Y1071.htm.
[14]在線《辭?!匪俨槭謨跃W(wǎng).舞蹈-在線辭海[OL].[2016-11-26].http://www.xiexingcun.com/cihai/W/W1315.htm.
[15]宋傳恂.擊地? 擊壤![J].咬文嚼字,2015(5):32.
[16]鄭晨寅.從擊壤到打寸子—兼談民間傳統(tǒng)體育游戲的保護與傳承[J].體育文化導刊,2014(6):157.
[17]崔雪梅,吳光遠.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擊壤項目的遺存與流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