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軍 王彩霞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法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九大報告中有關法治的論述將新時代法治思想提到了新的戰(zhàn)略高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新認識、新概括,是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新思想、新理論。
一、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歷史背景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提出與發(fā)展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大部署,強調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出明確要求。
201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歷次四中全會多聚焦于黨風建設,而十八屆四中全會主題則落腳于依法治國,以此作為全會主題,在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上尚屬首次,這一系列決策與部署充分體現(xiàn)了黨對法治的高度重視。
2.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現(xiàn)實因素
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wěn)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精神要義
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十九大報告中“法治”一詞出現(xiàn)了53次,“依法治國”出現(xiàn)了19次,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新判斷、新論述和新思想,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
1.十九大有關法治思想的新論述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個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法治建設思路的總體闡述,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新時代新矛盾使人民群眾對法治有了更高的要求。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由此可見,主要矛盾的解決需要法治建設協(xié)同跟進,需要依法治國予以保障,因此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要保障。
(2)全面依法治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重要理論論述,并用8個“明確”闡述了這一思想的基本內涵。其中,不但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戰(zhàn)略布局是“四個全面”,還專門有一條是“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且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
(3)進一步突出黨的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特征。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因此,報告在歸納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時,首要的一條就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并且在具體闡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時,又十分鮮明地強調指出“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4)將法治全方位滲透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方面。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法治精神體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建設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體系、對外開放與合作、環(huán)保與生態(tài)建設、鄉(xiāng)村治理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治理格局、人權保障乃至國家安全保障、軍隊建設、一國兩制建設、從嚴治黨、懲治腐敗、國家監(jiān)察等各方面推行“法治化”,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
(5)強調依法治國要以憲法為根據(jù)。十九大首次將“合憲性審查”寫入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同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從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出發(fā),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2.深化依法治國的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fā)展、保障善治。”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部署表明,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為此必須著力提高立法質量。2017年11月20日召開的十九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引入第三方評估的工作規(guī)范》。會議指出,建立關于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論證咨詢和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引入第三方評估的工作規(guī)范,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的重要改革舉措。要根據(jù)《立法法》有關規(guī)定,緊緊圍繞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咨詢、評估、協(xié)調、審議等工作機制,更好發(fā)揮立法機關在表達、平衡、調整社會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