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景程 倪唱唱
摘 要: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其中儒家思想就是一個光輝的典范。儒家的偉人孔子的"有教無類"主張,科舉制度、"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經(jīng)典,對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產(chǎn)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當時儒學成為了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們對抗封建貴族世襲制的思想武器。淺要的了解這種影響有助于提高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速度。
關鍵詞:儒家思想,孔子,歐洲,啟蒙運動
啟蒙,顧名思義,就是開啟智慧,把人類從落后愚昧的社會環(huán)境中解救出來,擺脫偏見和迷信,相信科學,爭取平等、民主和自由。17、18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有了比較進步的發(fā)展,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隊伍不斷的發(fā)展壯大,這些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不滿足于他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現(xiàn)狀。于是他們在政治上要求更多的權利,希望可以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十八世紀的歐洲仍然是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占據(jù)主導地位,他們控制著社會的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天主教會與專制王權相互勾結,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瘋狂的迫害有不同信仰的人和有進步思想的人。在歐洲從中世紀的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新的歷史階段來臨之前,歐洲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已經(jīng)有了一些啟蒙思想的種子。這些思想的種子就是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和在華傳教士傳入歐洲的儒家思想,這兩種思想的互相結合就給歐洲的啟蒙運動提供了相應的思想基礎和思想準備。事實上,歐洲的啟蒙運動是一場反對封建主義、反對教權主義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是歐洲近代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十七世紀中葉以后,在中國的傳教士,都在中國長期居住,他們有著豐富的學識和廣闊的見聞。比如中國的《論語》、《大學》(當時翻譯成《中國的智慧》)、《中庸》(當時翻譯成《中國政治道德學》)、《孟子》等四書,以及五經(jīng)。這些經(jīng)典大部分是先秦歷史、文化和思想的一些記錄和概括總結。同時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華民族的精神驕傲,它們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載體。利瑪竇認為:“中國哲學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這位博學的偉大人物,誕生于基督紀元前551年,享年70余歲。他既以著作和授徒,又以自己的身教來激勵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節(jié)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斷言他遠比世界各國過去所有被認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為神圣”,“孔子是中國的圣哲之師”,因此,“中國有學問的人非常之尊敬他”。在利瑪竇所寫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中第一次全面而又真實的向歐洲人民介紹了中國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歐洲人民也是首次從這本書中知道了中國的圣人孔子和中國思想文化的精髓——儒家經(jīng)典,與此同時利瑪竇也把西方的一些先進思想帶到了中國。
儒家倡導的尊重個人的價值,認為人人都能通過自由平等的競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種觀念和主張與歐洲的啟蒙思想相契合。孔子“有教無類” 的這種主張在17、18世紀的歐洲乃至今天,都受到了許多思想家的贊同與支持,而其中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和他的“百科全書派”就是中國儒學在歐洲最有力的支持者。
再比如中國實行科舉制度 以后,普通的平民可以憑借自己的學問和才干,遵循“學而優(yōu)則仕”的原則,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抱負。眾所周知,歐洲沿用的是封建世襲制度,他們的爵位是通過繼承的,所以即便有的人非常的有才華和抱負,他們大多也不能獲得爵位,許多有識之士和走在時代前列的人就對這種爵位世襲制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所以在文化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的壓迫下,歐洲的資本主義漸漸發(fā)展起來,資產(chǎn)階級力量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在政治上擺脫封建專制壓迫,取得民主自由的平等權力。強烈要求廢除封建貴族世襲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擺脫專制統(tǒng)治和天主教會的壓迫。一些思想家如歌德,魁奈,伏爾泰,等他們積極宣揚自己的學說和主張。這些站在時代前列的思想家們把孔子的道德主義平等觀,博愛觀,自由觀,民主觀和價值觀奉為至寶,他們加工改造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思想高度的理想化并且拿來作為己用。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要求有清晰的和有條理的思想,關注事實和經(jīng)驗,既不向偏見、也不向權威讓步,每個人都應該為他自己尋求真理。思想家們主張良心是自主的,信條是獨立的。因此,所有地方的善人,與種族或宗教無關,從根本上講都有同樣的道德原則,并且個人可以自己判斷是非善惡。用儒家的話來解釋善就是“中庸之道”。要講究仁慈,所有的這些思想和觀念都能在儒家的思想主張中體現(xiàn)出來。儒家提倡的“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理念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宣言,都散發(fā)出一個信息:政府的真正統(tǒng)治者和擁護者是人民,政府的主旨就是讓人民過上幸福安穩(wěn)的生活,全心全意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統(tǒng)治者不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人民是有權利提出其意見和建議的,并且可以表達不滿與憤怒甚至推翻當前不合時代潮流與發(fā)展的統(tǒng)治。而當時的啟蒙思想家們就正是看到了這種思想主張,他們也想要一個“以民為本”的政府和社會。
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的資產(chǎn)階級反對封建主義、反對禁欲主義、反對教會主義斗爭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是啟蒙思想家們繼承人文主義者的思想,他們要求政治自由,反抗專制暴政;主張信仰自由,反對宗教壓迫與宗教迫害;提倡自然神論和無神論,打擊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 他們大聲呼喊“天賦人權”,和 “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提出一系列的主張和措施來堅決的反對“君權神授”和封建貴族的等級特權。這些走在時代前列的思想家們用盡他們的畢生所學和全部的精力不放棄一絲一毫的機會和希望,為了建立資產(chǎn)階級的政權而努力的奮斗。其核心是以狄德羅為首的唯物論者,他閱讀了中國的經(jīng)典,稱贊中國是最開明的國家,認為孔子學說符合他們所倡導的道德和理性。所以他們反對封建特權制度和天主教會,向往公正合理的社會,批判迷信、成見和人類的愚昧無知。主張一切的制度和觀念都要拿到理性的審判庭上進行判決。
中國儒學中的許多經(jīng)典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光大,所以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覺得西方的什么都比中國好,其實不然。儒家學說對歐洲的啟蒙運動有一定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成為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形成和發(fā)展的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啟蒙思想家們吸收了儒家的思想,但又不完全的照搬照套,發(fā)動了一場屬于他們自己的思想運動。思想解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因為新的社會必然是要從舊的社會中批判繼承和發(fā)展改造。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更加的融為一體,各國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范圍更加的全面。因此,我們應該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以便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
[2]顧立雅《孔子與中國之道》
作者簡介:
裴景程(1987.04-)男,漢族,山東青州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韓國語教育研究
注釋:
1.一方面是認為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不論高低貴賤,不談階級差別,只要你生而為人,那么就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是指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聰慧,有的愚笨;有的孝順,有的不孝順。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達到“無類”的效果。
2.通過考試選拔官吏,進入仕途,由于是分科考試所以叫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