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見今,王 南
(內蒙古師范大學 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氣象現(xiàn)象在早期文明中即已引起普遍關注,而保留有觀測記錄的并不多見。暈(halo)是一種光學現(xiàn)象,冰晶產生的大氣光效應。戰(zhàn)國末《呂氏春秋·明理》中提出了“日……有暈珥”的論斷。高誘注“暈珥,日旁之危氣也。在上兩旁,內向為珥,氣圍繞日周匝,有似軍營相圍守,故曰暈也”,描述了暈的形態(tài),圍繞太陽一圈(即為同心圓),由于古代軍營多為圓形,所以按形態(tài)命名為“暈”;同時記載了兩珥的現(xiàn)象。中國先人在出土簡牘、古代史料中對暈就有較詳細的觀察和記載[1-2],但在近代光學出現(xiàn)之前,對暈的成因多為聯(lián)想或猜測。
在兩次西學東漸中,近代西方氣象學知識陸續(xù)傳入中國。有研究表明,明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1566—1640)和清初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等介紹過近代氣象學知識[3]。但這些工作基本上是零星的、局部的。
辛亥革命之后,國民政府成立中央觀象臺,蔣丙然(圖1)被聘為首任氣象科長,1915年他在《觀象叢報》分三次發(fā)表《說暈》12千字,首次系統(tǒng)講解近代氣象學中關于“暈”的光學知識。
圖1蔣丙然(1883—1966)
蔣丙然(1883—1966),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氣象學家,天文學家,中國現(xiàn)代氣象事業(yè)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chuàng)建人之一。父蔣仁,光緒癸巳年(1893)舉人,曾任福建大學堂教務長,提倡西學,注重實業(yè)。蔣丙然自幼聰穎,刻苦學習,入上海震旦大學物理科,受教于馬相伯,1908年畢業(yè),赴比利時雙卜羅大學留學,獲農業(yè)氣象學博士學位。
1913年蔣丙然應北京中央觀象臺高魯臺長之邀任氣象科長兼管航空氣象,開我國現(xiàn)代氣象觀測之先河,并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等校講授氣象學。1914年蔣丙然創(chuàng)辦《氣象叢報》,翌年增天文、地磁、地震、歷象等欄目,擴充為《觀象叢報》?!墩f暈》[4]3部分就發(fā)表在第1卷第1、2、5期中①本文記出處為《觀象叢報》第1卷的期數-頁數,例如“1-61”指第1期61頁。。
1924年蔣丙然任青島觀象臺臺長(原青島測候所,日本管理),注重天文儀器引進,在我國現(xiàn)代天文、氣象、地震、地磁的研究中均有開創(chuàng)性貢獻。后歷任中國氣象學會1~5屆會長、6~13屆副會長,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及天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國海洋研究所籌備組常委等。1932年為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委員,并被意大利氣象學會聘為名譽副會長。1928年在青島觀象臺內設海洋科,進行大量海洋觀測研究,為我國海洋學奠定基礎。1938年任淪陷區(qū)“北京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主任、教授。1946年赴臺至去世,任臺灣大學農學院教授,講授氣象學。1958年臺灣氣象學會和天文學會成立,蔣丙然被選為首屆理事長。著作有《氣象器械及其觀測法》[5]、《應用氣象學》[6]、《農業(yè)氣象》[7]、《氣候學》[8](圖2)等,另有譯著《生與死》行世。
蔣丙然在《說暈》第一部分開宗明義,說:“考今之科學界所記載之暈不僅種類未詳,即其性質亦未備?!睍灥默F(xiàn)象非常復雜,許多人都見過其中一部分,但要列舉全部不同形態(tài)的暈,就十分困難,因觀察者地理位置、氣象條件、觀察時間之不同,光暈會出現(xiàn)多種形態(tài),例如46°暈的旁切弧,其切點依太陽高度而隨時改變,須據原有記錄、按照目擊者的記述進行補充,對學者亦屬不易。
各種暈之間差異細微,要用不同的術語準確表達,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困難重重;對暈的專題研究更是罕見,故蔣丙然的《說暈》是非常難得的專題著作。
該文列出21個條目,用法文(以下除個別印刷錯誤外照錄)注明,并逐一解說。這21個條目是:
(1)二十二度之常暈;(2)二十二度巴厄力:parhélie ordinaire de 22°;(3)二十二度暈能切?。篴rcs tangents du halo de 22°;(4)四十六度暈:halo de 46°;(5)天頂切?。篴rc circumzenital;(6)地平切?。篴rc circumhorizontal;(7)四十六度暈下端旁切?。篴rcs tangents infralateraux de halo de 46°;(8)下端雙切?。篴rc bitangent inférieur;(9)上端雙切?。篴rc bitangent supérieur;(10)四十六度巴厄力:parhélie de 46°;(11)巴厄力克光環(huán):cercle de parhelique;(12)恩得力及恩得力斜?。篴nthélie et arc oblique de anthélie;(13)巴郎得力:paranthélie;(14)光柱及光十字:colonne lumieux et croix;(15)白璽得力及假太陽:pseudhèlie et faux soleil;(16)特別半徑諸暈:halos de royon anormal;(17)二十二度暈上下端之特別切 弧 :arcs tangents xetraordinaire supérieur ou inférieur de halos de 22°;(18)二十二度暈上下側切?。篴rcsinfra et supra-lateraux du halosde 22°;(19)巴厄力克斜曲線:courbes parheliques obliques;(20)特別 天 頂 切 弧 :arcs circum zérnitaux extraordinaire;(21)第二重光線:lueux secondaire。
另有以日、月為中心的“小橢圓形暈”“五彩巴厄力”等5種,由于僅有一次記錄,僅列出名稱、觀察者、時間,未及詳論。
圖2蔣丙然著《氣候學》
近代西方對暈研究較多,對暈的命名多樣化。例如1895年荷蘭人科恩(Kern H FA,原譯格納)在樂農(Lonen)觀察地平切弧,即命名為“科恩弧”。不排除同一事物有不同名稱。因此,研究暈,“必先正名歟”,要厘清《說暈》引用法文所指的氣象現(xiàn)象究為何物。
在漢語中,“暈”“幻日”“假日”為等價的命名方式,譯成英文,“暈”為 halo,“假日”為parhelion,“假日環(huán)”為white horizontal circle;“幻日”為parhelion,sun dog,mock sun,false sun,“幻日環(huán)”為 parhelic ring(circle)。說明在中、英語中,同一事物均有多種術語來定義,保留了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命名習慣。同樣的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在法語中。
在《說暈》第一部分第61頁中,蔣丙然繪有上下兩幅“暈圖”(圖3)。半球大圓為地平線,圖中除O為觀測點、S為太陽外,各種暈的名目見表1。
表1中列出暈的15種名目,相比而言是較為常見,也是較主要的,其中有10條在《說暈》中給予詳細的說明。由于原文中不少用法文音譯,需要找出對應的英譯,本文依據現(xiàn)在使用的《英漢漢英大氣科學詞匯》[9],查出相應的漢譯,以便增進對《說暈》的理解。
圖3 蔣丙然《說暈》1-61插圖
表1中有的條目尚不能確定,例如“光柱”,只是據法文之意轉譯成英文(the light like a column),至于它是否是大氣光現(xiàn)象中的“日柱”(sun pillar),即在地面上觀測到的太陽正上方或正下方的一種間斷或連續(xù)的白色、橙色或紅色的光柱,作者尚不能斷定;另外像“盧維藉弧”,遍查工具書而不得其解,需要求教于大方。
本文關注類似術語的鑒別。例如在《說暈》文中,“二十二度之常暈”與“二十二度巴厄力”是兩個有區(qū)別的基本概念,但法文中所使用的詞語均為parhélie,翻譯成中文為“22°常暈”或“22°幻日”,字面上雖有區(qū)別,但“暈”和“幻日”實際上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名稱,這就需要考慮在漢語術語中如何將兩者區(qū)別開來。
本文列舉《說暈》對幾類暈的解說,以加深對蔣丙然所譯術語的理解。
(1)22°常暈(parhélie ordinaire de 22°):22°常暈是以日、月為圓心,視角半徑約為22°的一種內圈呈淡紅色的白色光環(huán)。這是一種常見的氣象現(xiàn)象,色序內紫外紅,與虹相反,也稱小暈或內暈。一般紅色清晰,紫色不明顯。22°暈是日光水平入射六棱柱冰晶經過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圖4)。
圖4六棱柱冰晶光路圖(最小偏向角D為22°的折射)
《說暈》指出它的形態(tài):“諸暈之中以是為最常見……大抵日暈最多之時,必天空遍布卷層云,形如細幕,而甚透明……二十二度之暈,形如圓環(huán),以日或月為心,此環(huán)色相之分配,大類于虹,但不及其明晰耳。內緣最亮,系屬紅色……若光線不甚明亮,則所見者僅一白色圓環(huán),內緣帶褐色,月光所成,多屬此類。至于環(huán)內之天色,則微黯焉。”(《說暈》1-60)
(2)22°巴厄力(parhélie ordinaire de 22°):當日暈環(huán)出現(xiàn)時,真太陽的兩側(即位于與太陽同一高度角)??煽吹江h(huán)上兩個耀眼的彩色或白色光斑,并有通過太陽的圓弧相連,在北方如中國內蒙古(圖5)、俄羅斯所見,這兩個光斑變大、非常明顯,通常被稱為三個太陽,“假日”或“幻日”的名稱由此而來。
表1蔣丙然《說暈》1-61插圖中各種暈名對照表
圖5 內蒙古赤峰幻日(可見22°暈、46°暈、22°暈上切弧、環(huán)天頂弧及穿日的圓?。?/p>
《說暈》指出:“巴厄力為兩點,生于太陽之左右,而與之等高?!赵律仙?,環(huán)亦逐漸增高;若巴厄力與暈同現(xiàn),當在太陽初升或將入時。兩點照耀于環(huán)上,太陽漸高,則離于環(huán)外。惟太陽高入二十五度或三十度時,其分離之點,始瞭然也。巴厄力之色相,較之暈為明顯,其層疊暈次序則相同?!保ā墩f暈》1-62)“太陽愈高,巴厄力光彩愈減?!柛邥r,巴厄力有時成鉤曲之形,其在右者,形如(ノ),在左者形如(乀)。……實測所得,太陽僅至五十度或五十一度,已不能見之矣?!保ā墩f暈》1-63)該文對巴厄力還有長篇論述。
由此可知,在蔣丙然看來,“22°常暈”與“22°巴厄力”有區(qū)別:前者主要指圍繞日月的圓環(huán),后者特指暈環(huán)上的亮斑;這提醒人們,幻日有“暈環(huán)”和“假日”兩個要點,“巴厄力”在這里理解為“假日”最恰當。
(3)天頂切?。╝rc circumzenital):今稱環(huán)天頂?。╟ircumzenithal arc),又稱“日載”,系由以天頂為中心,位于一水平面上的發(fā)光圓弧構成的大氣光學現(xiàn)象,其位置高于太陽約46°,是低太陽高度角(一般小于32°)時的大氣光象,在高緯度地帶容易見到。
太陽麗空時,有光弧現(xiàn)于其上,色相鮮明,光彩純凈,凡分光儀所得之太陽光線,此弧無不具備。其距離太陽,等于四十六度,有時而強,弧線平橫,以天頂為心點,測其原形,系一圓環(huán);但目力所見者,僅四分之一,至多亦只有三分之一耳。(《說暈》2-63)
《說暈》稱其為天頂切?。ǚㄎ囊嘧鱱n arc tangent au zénith,英文an arc tangent to the zenith),即因一般看不到全圓。我們在圖5中清楚看到天頂約有三分之一的彩弧,它與46°暈相切,故名“切弧”。
在《說暈》5-49有一詳圖(圖6),描繪天頂切弧(環(huán)天頂?。┡c22°暈及其外切暈、46°暈及若干切弧、下文所提到的恩得力(反日)的位置關系。在前文中提到的22°常暈中的“巴厄力”即兩假日,在圖3中表現(xiàn)為太陽S兩旁標以e和e'的兩點;而在圖6中則繪成兩小圓圈,標以L。
圖6《說暈》5-49中 22?暈、46?暈及若干切弧
(4)恩得力(anthélie):今稱“反日”(anthelion),是太陽所在高度上,與太陽相對處出現(xiàn)的彩色或白色光斑?!岸鞯昧Τ,F(xiàn)于距太陽百八十度,形為圓光點,色純白,然有時亦光彩混茫,而繞以光環(huán)?!保ā墩f暈》5-44)《說暈》指出:常見太陽反向適與眼光線成一直線處,現(xiàn)一光環(huán),蓋系對日光環(huán),而非反日;另有太陽出入地平時往往于與太陽對向現(xiàn)霞光,亦非反日,不得混而為一?!胺慈铡爆F(xiàn)象的要點一是與日相對,二是與日等高。
“有時有斜弧貫恩得力,形如斜十字,即所謂‘恩得力斜弧’(arc obligue de l’authélie),此現(xiàn)象至為稀少,而學說尚未確定?!保▓D6天頂兩旁標以g,h的兩支斜?。?/p>
(5)巴郎得力(paranthélie):今稱為“遠幻日”(paranthelion)是與太陽高度角相同但方位角相差等于或大于90°的白色光點,其直徑稍大于太陽的視直徑。普通的遠幻日位于太陽120°方位角處,而特殊的位于90°方位角處。《說暈》指出:“巴郎得力,有謂之尋?;蛞话俣劝屠傻昧φ撸F(xiàn)于太陽兩旁,距度各百二十度;而距恩得力則六十度,其色常為純白。有時亦見巴郎得力方向線,與太陽方向線成一直角。其距太陽頂點之度,適為九十度。然其距太陽弧度,為定數抑為變數,尚屬一大疑問,蓋無精確之測量也。”(《說暈》5-44)
對于學術界尚未確認的現(xiàn)象,蔣丙然重復前人的記錄,很謹慎地指出存在的疑問。
此外還有一批名詞術語:黑弗留暈:halo de Hévèliu,科恩?。篴rc de Kern等;以下三項是月暈中相應的術語:(a)巴拉色勒尼克光環(huán):cercle parasélènigue,(b)恩得色勒尼:antisélène,(c)巴郎得色勒尼:parantisélène,都需要研究。
《說暈》一文介紹幾十位西方氣象研究者的工作,按照該書提供的線索,回顧16世紀以來的幾位科學家對大氣研究的簡況,可以粗現(xiàn)氣象學這部分歷史的輪廓。
16世紀,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丹麥天文學家和占星學家。他在望遠鏡使用前觀察天象最為詳盡,成就卓著,在天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墩f暈》沒有詳述關于他對大氣現(xiàn)象的研究,一般天文史著作也未見這方面的介紹,尚為缺憾。
17世紀,馬略特(Edme Mariotte,1602—1684,《說暈》作“馬利奧特”),法國植物學家、物理學家,以波義耳-馬略特定理著稱于世。他深入研究光現(xiàn)象,著《論顏色的本性》,提出角半徑23°暈(即現(xiàn)在說的22°暈)產生的原因,基本上為今天學界所公認,解釋日暈、月暈、虹、幻日、幻月、衍射等現(xiàn)象,對大氣光學做出了貢獻。
18世紀,奧古斯特·布拉維(Auguste Bravais,1811—1863),法國物理學家,《說暈》作“帕渭”,主要從事晶體結構幾何理論方面的研究。對日暈、月暈的變化及特征,有詳盡的說明?,F(xiàn)在人們知道,暈的產生,是光線在七八千米高空六棱冰柱里折射的結果;而早期結晶體內光路圖,布拉維有詳細解釋。
19~20世紀,奧地利物理學家朋特(Pernter J M),《說暈》譯作“帕納德”,說他“辟帕(渭)氏之說而獨創(chuàng)新例”。作者從網上查出朋特1906年在《自然》上發(fā)表《顯著的彩虹現(xiàn)象》[10];對暈的研究,蔣丙然多次提及帕渭和帕納德的成果。
《說暈》中還記有多位西方學者:“黑佛留(Heveliu)氏”(有“黑佛留暈”)、“盧維藉(Lomitz)”(有“盧維藉弧”)、“楊克(Yang)”、“加爾(Calle)”、“法國氣象名家黑納(Renou)氏”,所給姓氏尚難以確切指認學者之名,例如“楊克”可能是 James Young(1811—1883),需要進一步考證。
除此之外,《說暈》記錄了以下多人的觀察情況:1763年白克特爾(Beckerstedt)氏觀察到上端雙切弧,西瞿爾得(Shulte)看到暈之投影,波特林格(Bottlinger,原譯蒲的林茲)見白璽得力(太陽之影)和假太陽,海軍副提督加爾瑪(Kalmar)氏觀察到22°暈上下端之特別切弧,1898年呂意德(Ruijter)和1901年馬納華(Monois)見22°暈上下側切弧。
1904年麥勒瑪(Mellema)見到巴厄力克斜曲線。
《說暈》后篇在47頁列出一表(表2),記載哈爾(Hall)、阿克托夫斯基(Actowski,原譯“亞克讬西基”)、喜辛克(Hissink)等20余位氣象學者觀察“特別半徑諸暈”,列有從1607—1907共300年間測得角度、觀察時間、西文名、中譯名,其中喜氏的記錄就有4次。
各國民眾和學者對暈的觀察記述形成一部有趣的氣象史話,也是各個文化中引人入勝的篇章,蔣丙然《說暈》提供了難得的史料,供后人研究參考。
“以光學原理解釋暈、珥、虹、霓等現(xiàn)象的成因,自希臘天文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首創(chuàng),后經17、18世紀牛頓、惠更斯(Huyghens)、菲涅爾(Fresnel)、哀里(Airy)和楊(Young)等物理學家的研究,其原理才逐漸清楚?!盵11]
特別需要指出1637年法國哲學家、科學家、數學家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1650)在他著名的《方法論》的一個附錄《氣象學》的第10章“太陽的幻影”中,提出了19個與幻日相關的問題,已有中譯本《笛卡爾論氣象》[12],對于法國學者對暈的研究影響很大。
到20世紀,研究氣象現(xiàn)象西方蔚成風氣,主要是得益于光學的重大進步,例如英國著名物理學家丁鐸爾(John Tyndall,1820—1893),解說了虹霓及暈的形成原理。
表2《說暈》所列300年間觀察特別半徑諸暈的記錄
我國先民對暈的現(xiàn)象早有記載[13],對于歷史上的觀察也很豐富。古人占卜,根據日光以分辨人妖,預測吉兇。《周禮·春官·眡祲》有“十輝”的提法,一種解釋,“輝”就是“暈”:“眡祲掌十煇之灋,以觀妖祥,辨吉兇,一曰祲,二曰象,三曰鑴,四曰監(jiān),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彌,八曰敘,九曰隮,十曰想。”《晉書·天文志·十輝》中解釋道:“《周禮》眡昆氏掌十輝之法……一曰祲,謂陰陽五色之氣……如虹而短是也。二曰象,謂云氣成形,象如赤鳥,夾日以飛之類是也。三曰鑴,日傍氣,刺日……四曰監(jiān),謂云氣臨在日上也。五曰闇,謂日月濁,或曰脫光也。六曰瞢,謂瞢瞢不光明也。七曰彌,謂白虹彌天而貫日也。八曰敘,謂氣若山而在日上。九曰隮,謂暈氣也,或曰,虹也。十曰想,謂氣五色有形想也……”
這里我們不去逐一分析這10種天象的具體意義,只是想要說明,《十輝》確切表明我國先民對天象——古時包括天文和氣象現(xiàn)象——早有觀察,關于暈的細微變化,應當包含在這“十輝”之中。應用于軍事,兩軍對壘時,暈象逐漸改變,如何影響軍情,亦有生動記述:
兩軍相當,順抱擊逆者勝。日抱且兩珥,一虹貫抱至日,順虹擊者勝,殺將。
這里“兩珥”即與暈環(huán)相切的左右兩弧,并有通過太陽的圓弧相連,就是“22°常暈”。這段文字是說,當戰(zhàn)場上出現(xiàn)日暈時,如果按照貫日白虹的方向出擊,就會獲得戰(zhàn)斗的勝利。對天象的觀察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中國氣象史不僅時代非常悠久,而且充滿引人入勝的內容。
蔣丙然《說暈》提醒我們注意學習大氣科學專業(yè)術語,深入理解氣象名詞,以便提高認知水平。其實,在這方面漢語里已經有不少積累,例如《晉書·天文志》中記有十九種暈的名稱:頭、戴、冠、纓、紐、負、戟、珥、搶、背、鐍、直、提、格、承、承福、履、破走、員暈[2]116,每一個名稱究竟指哪一種暈,需要有專家討論確定,然后將其與現(xiàn)代西文暈名建立對應,構建暈象中文術語體系,豐富氣象文化,這也是氣象史一項有益的研究工作。
近來對《觀象叢報》研究增多[14],主要是從天文學史[15-16]的角度,而該刊原系《氣象叢報》,對氣象史的研究理所當然應當成為重心之一。
蔣丙然寫《說暈》的時代距今已有百余年,當時他說對暈的研究“種類未詳,性質未備”。事實上,他對于暈的每種已知形態(tài),都搜集了歷史上的觀察記錄,指出觀察的方法要點,包括測暈須知、弧度之計算以及六分儀使用法等,然后進行分類和科學的分析,詳解成因,這就給后人指出了科學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時至今日,對暈的氣象史研究仍然是既有學術價值,又饒有興味的一項工作。
參考文獻:
[1]王錦光,洪震寰.中國光學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戴念祖,張旭敏.光學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劉昭民.最早傳入中國的西方氣象學知識[J].中國科技史雜志,1993(2):92-96.
[4]蔣丙然.說暈[J].觀象叢報,1915,1(1):59-66;1(2):63-68;1(5):43-52.
[5]蔣丙然.氣象器械及其觀測法[M].上海:大華書局,1945.
[6]蔣丙然.應用氣象學[M].臺北:臺灣編譯館,1952.
[7]蔣丙然.農業(yè)氣象[M].臺北:中正書局,1954.
[8]蔣丙然.氣候學[M].臺北:中正書局,1960.
[9]周詩建,王存中,俞衛(wèi)平.英漢漢英大氣科學詞匯[M].2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
[10]SPENCE M.Remarkable rainbow phenomena[J].Nature,1906,74(1926):516.
[11]萬映秋.《觀象叢報》與西方氣象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28(6):69-74.
[12]笛卡爾.笛卡爾論氣象[M].陳正洪,葉夢姝,賈寧,譯.北京:氣象出版社,2016.
[13]羅見今.我國先民對暈、虹、蜃的氣象認知及其文化影響[C]//許小峰.氣象科學技術的歷史探索——第二屆氣象科技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氣象出版社,2017:94-101.
[14]姚遠,王睿,姚樹森,等.中國近代科技期刊源流[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
[15]萬映秋,唐泉.《觀象叢報》與其中國傳統(tǒng)天文學的整理與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4):742-746.
[16]萬映秋,唐泉.《觀象叢報》與西方天文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漢文版),2014(4):506-511.